成为畅销书的作者?大数据揭开畅销书的奥秘,谜底简单易被人忽略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最畅销的书籍,也许,这些畅销书籍之中,就会有一些成为未来的经典作品。它们属于如今这个时代,被更多当代读者所追捧。有很多畅销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甚至在翻拍多遍之后,依然还是网上的热点。

如今,出书写书已不再是难事,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想写一本属于自己的畅销书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书籍才能称得上畅销?畅销书籍又有什么样的普遍特点呢?

如果,你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畅销作品,就需要研究畅销书籍的普遍特点。

美国许多著名杂志的撰稿作家本·布拉特以大数据的方式,分析了1500部经典文学作品,他还将上万部网络小说列入分析的范畴,从各角度分析各种文学作品的特点,探索出有关于写作的各种奥秘,并将这些数据的最终结果全部收录在这本《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

通过这本书的数据分析,你可以了解到畅销作品拥有:难易适中、地域性、沿用熟悉的经典词语等特点。此外,畅销作品往往拥有令人难忘的开头和带有悬念的结尾,使读者在拿起书本的一刹那,就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愿望。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畅销书的这些特征。

01:畅销作品的难度趋于简单化

很多人都认为,深奥的作品容易畅销,实际上越简单的作品,越能成为畅销的作品。

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高兴听,可以卖稿子。老妈听不懂,就算是废纸,送给书呆子。”畅销的作品也都有类似的特点,文章内容通俗易懂。

著名儿童文学家苏斯博士的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即使在我国,很多家庭也为孩子们购买了经典原版的苏斯博士系列绘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戴帽子的猫》和《绿鸡蛋和火腿》。苏斯博士的众多作品中,这两本之所以最流传,也恰恰是因为它们的简单。这两本也正是苏斯博士诸多作品中,字数最少,单音节词语最多的两本书。

很多通俗、简单的作品,至今依然流传,就像各种各样的民间童话、寓言故事等等,都用口头的语言流传了数万年之久。晦涩难懂的内容,即使高雅,也只能属于少数人,只有将其转变为通俗的文字,才能让更多读者所接纳。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中,本·布拉特对近年来《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的作品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位居榜首的作品,正在以逐年简单化的趋势不断发展。这些畅销作品中出现的生僻字越来越少,句子也越来越短,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觉得越来越简单。

当然,简单也意味着读者的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作品位居榜首的更换频率日趋频繁。出版书籍,也会像网络上的文章一般,刷新也会越来越快。也许,前段时间还位居榜首的作品,很快就会跌入榜底。这也意味着给了更多作者机会 。

如果,你是一位作者,希望拥有自己的书籍,那么,你就要时刻遵循:越是简单的,越容易流传的原则,尽量使用简短的句式,避免使用生僻的字词,使文章更容易阅读,更容易被理解,从而得到广泛流传。

实际上,当你尝试用简单的文字表述的时候,就会发现,简单并不代表容易。越是简单的语言,越需要反复推敲。你需要尝试使用更加清晰的逻辑,更容易变得朗朗上口的语言进行反复修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02:畅销作品有明显的时代、地域特点

畅销作品往往拥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它们非常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拥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

畅销小说讲述的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畅销榜上的小说,无论内容是古代、现代还是未来,它们都反映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它们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很容易从中受到启发,也能从现代人的角度揣摩各角色的真实想法,阅读这样的书籍,我们自然会感到轻松许多。

相反,许多年代久远的小说,我们在阅读起来就不会感到那样轻松了。故事中反映的生活有许多可能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格格不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只能将故事的人物带入到当时的环境去理解,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举止。许多经典的故事,永远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也会感到有些吃力。

各个时代的畅销作品,都反映着某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许,在曾经的某个时代,当时的畅销作品中,出现过许多新鲜、有趣、经典的语句。这些词句被许多写作者提取出来,然后通过不断模仿,用在了后来的许多作品之中。可是,如果,写作者们没有将这些词句,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紧密结合,没有使用当下的语言重新解读它,这些词句就很可能沦为陈词滥调,显得在文章中格格不入。

一部优秀的畅销作品,绝不会盲目地使用这些看似经典,却早已经被用得烂大街的词语。优秀的作者会仔细揣摩词句的内涵,将它们稍加修改成为具备时代特征的新鲜词句。当这些再次加工成新鲜的词句在书中出现,读者就会再一次感受到眼前一亮、心中无比震撼。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之间也有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中,将英、美两国亚马逊列出的“100部人生必读书单”进行了比对,发现各国都倾向于本国的作品。在中国也是如此,打开我国的“100部人生必读书单”发现我国作家的作品也同样占据了很大比例。

如果,想写出畅销作品,不妨观察一下我国畅销榜上的各种书籍,再通过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对比。仔细研究一下,我国本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特色词语,描写的各种细节,观察一下每本小说中是否有方言口语等等元素出现,作品是安静地还是喧闹地等等,你就会发现畅销榜上的这些作品的特点。然后,你就可以尝试将这些特点,用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为了多积累,使读者更加感兴趣,你不妨多读读我国畅销书榜单上的作品,阅读我国热播影视剧上的热门同名小说,久而久之,你便会形成一种敏锐抓住热点的能力。在写畅销书的时候,你便会轻而易举了解到对方的需求,写出本土化强的优秀畅销作品。

03:畅销作品往往拥有令人难忘的开头、带有悬念的结尾

伟大的开头是什么样的?很多作家都喜欢简单的开头。比如,史蒂芬·金,曾经在采访中谈到过他最喜欢的3个开头,每个平均只有6个字。而《白鲸》这部作品的开头也非常简短,“叫我以实玛丽”,同样用6个字,使开头蕴含着某种力量。

简短的词语能使开头充满力量,确实能给人以一种难忘的印象。简短,却未必是优秀开头的唯一标准。《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选取了《百年孤独》、《双城记》、《1984》等等20部最伟大作品的开头,发现:这些开头长短不一,却都会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书中将它们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读者也可以通过模仿这些经典开头,使作品具有吸引力。

也许,你会想,经常模仿会不不免会使是作品落入俗套,然而,有些模仿却是经久不衰的。就像《1984》中以天气为主的伟大开篇:“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

如今,依然有许多畅销书作者在使用天气开篇,使书籍获得了很棒的销量。像丹尼尔·斯蒂尔,她就非常喜欢使用微风轻拂等天气开头,作品的销量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除此之外,86部普利策奖的作品中,也有13部是用天气开头的。

由此可见,有些开篇是经典的,即使尝试模仿,依然能使读者感到眼前一亮,忍不住希望读下去。

既然,开头可以遵循套路,结尾是否也有一定的方法可以吊人胃口呢?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可以使用“明显的悬念符号”和“结尾单句”,两种结尾方法。

1、 所谓“悬念符号”指的是像感叹号、问号、破折号、省略号等等,使读者在阅读中能产生悬念的符号。

运用类似的符号,能使文章增强情绪、留下悬念,使读者忍不住还想要继续读下去。

这种符号往往适用于儿童文学中使用。当简短的故事告一段落,即将进入下一章节的时候,就在故事的结尾处加上类似的符号。比如,使用疑问句,感叹句,或者意犹未尽的省略句……勾起读者期望阅读下一章节的欲望。

2、所谓“结尾单句”,指的是,在故事结束后,单独使用一句话作为独立段落,突出重点、留下悬念。

结尾单句,通常出现在惊悚、神秘、悬疑类的作品之中。

通过简短的语言,将悬念提炼出来,放在每一章节的末尾处留下引人注目的情节点,使读者忍不住想要读下去。

如果感兴趣,你去看看《饥饿游戏》就会发现:有大半章节的结尾处都是以一句话结尾。结尾却将冲突展现得最大化,使你忍不住想要翻阅接下来的情节。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你能从数据分析中了解到畅销书的普遍特点,也会对经典作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数据研究,你会发现畅销背后的根本原因,以及有些经典作品没有畅销的本质原因。畅销的作品,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们符合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能被大多数人读懂和喜爱。畅销的作品,往往汲取了经典作品中,被大众所接纳,广而流行的那一部分。凝结着无数代人的智慧的结晶,也流行于当今社会,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拥有着可读性的价值。

如果,你希望能写出能被更多人接纳和阅读的文章,不妨研究一下《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提供的各种数据。除了对畅销书的特点有一定了解以外,书中还通过真实数据反映写作指导书的建议是否真实有效,以及各个作家的具体风格的差异。你也会了解到各种作家在作品中的独特偏好。通过数据研究,你也会摸索出自己在写作中独特的一面,寻找到自己最偏爱的某些元素,以及认识到究竟什么样的书籍,才更加值得你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