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四大菩萨-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梵语:समन्तभद्र Samantabhadra),曾译

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描述:普贤菩萨来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至娑婆世界参加法华经圣会。故有推论普贤菩萨来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净土。《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二》描述:宝藏佛授记普贤菩萨未来将成佛,名为智刚吼自在相王佛。

另外,有部分日本真言宗人士认为卫护佛门的金刚藏王菩萨(金刚萨埵)是普贤菩萨化身,密教是由金刚萨埵所开创。有一说金刚萨埵为大势至菩萨或其他佛、菩萨所示现。又有一说,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认为,普贤菩萨是普贤王佛的报身。

峨眉山十方普贤

普贤菩萨的法像一般为戴五佛冠金色身,右手持莲花或玉如意,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来源请求] ‘秘藏记’末曰:‘东南方普贤菩萨,白肉色,左手执莲华,上有利剑围炎。 ’ ‘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一曰:‘或记云:胎藏八叶中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上有剑,右手伸掌,屈地水向上也。 ’又曰:'普贤有重重,法华所明普贤曰:乘白象王现其人前,今八叶中普贤异此,不乘香香不持铃杵,金刚萨埵名普贤时持铃杵也。 ’ 又第一金刚手院之中尊金刚萨埵也。白肉色,左手金刚拳,右手持五钴金刚杵,密号曰真如金刚。见‘胎曼陀罗大钞二’。已上二菩萨为门眷属之普贤也。

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山脉峰峦起伏,重岩叠翠,气势磅礴,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主要庙宇及景区有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仙峰寺、清音阁、洪椿坪、洗象池、峨眉金顶等十余处。

《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详细解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以及念诵、受持、修行普贤行愿的无边功德利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最后导归极乐世界,帮助一切众生脱离娑婆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国土。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以普贤的行愿加上文殊菩萨的智慧,就是把行愿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如此则能究竟圆满大乘佛。十大愿王在藏传佛教中对应的是七支供养。

这十大愿王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且此十大愿永无止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十大愿王,无有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