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为孩子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 (唐)

“爸爸妈妈,清明到底是个节气还是节日呢?”当孩子问你的时候,你的脑袋除了闪现“放假"和"扫墓",还有什么?还能告诉孩子一些什么呢?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它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除了扫墓,你还可以给孩子讲这么一个故事…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快饿死的时候,他的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者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救了他一命。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晋文公。他要重赏当初陪他流亡的功臣,这时介子推却带着老娘去山里隐居了。晋文公一听急了,马上派人上山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想采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介子推给逼出来。结果火熄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经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树洞里有一张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上山祭奠介子推,发现老柳树复活了,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关于清明节的蜕变:

1、清明节扫墓是怎么来的

每年寒食节,晋国人都要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介子推的灵魂,这便是清明插柳条风俗的起源。

寒食节期间,人们天天吃冷饭,后来大家觉得过这个节犹如上坟,干脆就真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去扫墓祭拜。寒食节让大家很丧气,这样紧随其后的清明节人们就趁机欢呼雀跃,随着后来寒食节的没落和消失,清明节吸收了寒食节扫墓和插柳等习俗,才成为现在的清明节。

2、清明节特有的食物

由于寒食节期间人们没怎么吃,于是在清明节,人们将一种有香味的青艾,用石灰酶制后洗净捣碎,和上米粉与糖,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这东西后来成了清明节特有的食品。

3、清明节可以说节日快乐吗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哀与乐并存,展现着传统节日不断融入现代生活,内涵在不断延伸变化。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说,清明节的特点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充分表现出来,扫墓祭祖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踏青、荡秋干、放风筝则让人们动起来。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都是让我们快乐地度过清明节,所以清明节快乐没问题。

总之,清明节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清明节,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这个关于清明的典故,学习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清明的古诗。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唐)

每天一小时,让我们做更棒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