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沙广录》中的慧稜禅师



引 言

慧稜禅师是泉州招庆寺的开山祖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禅师雪峰义存的座下得法,是义存禅师的五大弟子之一。唐、五代时期,泉州招庆寺是当时福建乃至中国南方一座重要的佛教寺院。2016年,笔者曾撰写《泉州招庆寺名僧考》一文(载《泉南文化研究》第6期),对泉州招庆寺现在知名的禅师慧稜,道匡,省僜,静、筠二禅师,元恪等的生平行状、师承法脉、法嗣等有关史料、史迹进行考证分析,以尽量还原泉州招庆寺诸禅师的历史。特别是泉州招庆寺的开山祖师慧稜禅师,笔者通过史料的搜集、梳理,理清慧稜禅师的生平脉络,发掘慧稜禅师与闽国王氏的交往及慧稜禅师法嗣之史料,其间收获甚多。像明确论证见载于唐朝黄滔为雪峰义存所作《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的“元晤大师”,是慧稜禅师在招庆寺时闽王王审知给予的赐号;明确论断现仍存于福州西禅寺内的“稜禅师之塔”就是慧稜禅师塔墓;发现慧稜的名字、事迹不见载于现存的明、清《泉州府志》,但元代《紫云开士传》、明代《泉州开元寺志》间接提到了慧稜禅师;以上数端,是之前学者们在论及慧稜禅师时所未提到的。

最近,笔者又意外获得玄沙师备禅师的《玄沙广录》一书,发现里面有许多内容牵涉到慧稜禅师,有的内容可以和之前的考证相互印证,有的内容则对慧稜禅师的生平行止有所揭示。

玄沙师备禅师与《玄沙广录》

师备禅师的生平见载于《祖堂集》(五代·静、筠二禅师撰,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和《景德传灯录》(宋·道原著,景德元年〈1004年〉)这两部重要的禅宗史籍和灯录。《祖堂集》卷十的师备传,标目为《玄沙和尚》,《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青原行思禅师法嗣 前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法嗣上”之下的师备传,标目为《福州玄沙师备禅师》,列为义存禅师法嗣的第一位。

《祖堂集》关于师备禅师的生平记载比较简单,只有三段内容:

玄沙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师备,俗姓谢,福州闽县人也。咸通初上芙蓉山出家,于钟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戒,却归山门。凡所施为,必先于人。不惮风霜,岂倦寒暑。衣唯布衲,道在精专。语默有规,不参时伦。雪峰见师器质粹容,亦多相接,乃称师为“备头陀”。如斯数载,倍仰亲依。

芙蓉山,在福州远郊,唐时属闽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闽县九乡八百户置怀安县,芙蓉山改隶怀安县。明代《八闽通志》载,怀安县有芙蓉山,“山如芙蓉,中有芙蓉洞,洞口可丈许,萦纡十余里。”而据宋《三山志》记载:“芙蓉院,稷下里,山如芙蓉。大和七年(833年)僧僧训创。咸通八年,以‘咸通延庆禅院’为额。皇朝改太平兴国禅院。”此“僧僧训”为“僧灵训”之误,即“弘照大师”,也就是《祖堂集》卷十七的“芙蓉和尚”:

“芙蓉和尚嗣归宗,在福州。师讳灵训,福州侯官县人也。姓危。初参见归宗,问:‘如何是佛?’宗云:‘向你道,你还信不?’对曰:‘和尚若道,那敢不信。’宗云:‘信即是佛,即汝便是。’师云:‘如何保任?’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堕。’师领受玄旨,便创芙蓉。住持严整,海内闻名。入灭之后,敕谥弘照大师,圆相之塔。”

可见,唐大和七年(833年),灵训在闽县芙蓉山创芙蓉院。钟陵,古县名。唐宝应元年(762年)因避代宗李豫讳,以豫章县改名,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属洪州。贞元中改名南昌县。

由是可知,师备禅师于咸通初年上福州闽县的芙蓉山依灵训禅师出家,后到江西南昌的钟陵开元寺依道玄律师受戒,再回福州。雪峰义存禅师见师备器质粹容,多与他亲近交接,尊称为“备头陀”。

《祖堂集》还载:

雪峰一日议曰:“备头陀未曾经历诸方,何妨看一转乎?”如是得四度。师见和尚切,依和尚处分,装裹一切了,恰去到岭上踢著石头,忽然大悟。后失声云:“达摩不过来,二祖不传持。”又上大树望见江西了,云:“奈是许你婆。”便归雪峰。雪峰见他来,问师:“教你去江西,那得与摩回速乎?”师对云:“到了也。”峰曰:“到那里?”师具陈前事,雪峰深异其器,重垂入室之谈,师即尽领玄机,如瓶泻水。初住普应,次卜玄沙。后闽王迎居安国寺,礼重为师,奏锡紫衣、师号宗一大师。三处主持三十来年,匡八百众矣。

此段记载师备禅师的开悟经过,及先后住持普应院、玄沙院,后闽王王审知礼重为师,迎请居安国寺,并为奏赐紫衣袈裟、赐号“宗一大师”,师备禅师在三处寺院任主持计三十来年,有徒众八百。但三处主持的时间未明,从师备禅师圆寂的时间往前推,则师备禅师至迟在唐乾符五年(878年)就离开雪峰山。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唐乾宁三年(896年),朝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任王潮为节度使。翌年,王潮病卒。朝廷授王潮弟王审知为节度使,后加平章事,封琅琊郡王。唐亡,后梁立,王审知向后梁献表纳贡,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长史,开平四年(910年),又封为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年六十四,谥“忠懿”。天成元年(926年)十二月追封“忠懿王”。

另一段是关于师备禅师的示寂,《祖堂集》载:

“师开平二年戊辰岁十一月二十七日,身体极热,曰:‘我是大悟底人,尽大地一时火发,是你小小之辈走却不难。’休长老便问:‘和尚寻常骂十方,因什摩到与摩地?’师云:‘达底人尚自如此,岂况是你诸人。’便顺化。春秋七十四,僧夏四十四。闽王崇塔矣。长兴元年庚寅岁,将士[仕]郎林澄制碑文,净修禅师赞曰:

玄沙道孤,禅门楷模。

言一半偈,四海五湖。

巨鰲海面,金翅云衢。

岩崖险峻,佛法有无。”

师备禅师圆寂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春秋七十四,僧夏四十四”,由此可知,其出生于唐大和八年(834年),咸通五年(864年)在钟陵开元寺受具足戒,示寂后闽王王审知为之营造塔墓,及至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将仕郎林澄为制碑文,净修禅师有赞。林澄,生平未详。净修禅师即省僜,又作省澄、文僜、福先招庆和尚,保福从展法嗣,雪峰义存法孙。仙游县(今属莆田市)人,俗姓阮,在仙游龙华寺菩提院出家,漳州保福院从展禅师法嗣。泉州刺史王延彬在开元寺内创建千佛院,延省僜住持,有“泉州千佛”之称,之后住持泉州招庆寺。后周显德间(954—961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建南禅寺(后改称承天寺),请省僜主持,为泉州承天寺开山祖师。

《景德传灯录》关于师备禅师的生平记载略为详细,有些内容为《祖堂集》所未载。如说师备禅师

“幼好垂钓,泛小艇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唐咸通初,年甫三十,忽慕出尘,乃弃钓舟”而落发受戒,时年三十岁;修习苦行,“布衲芒屦,食才接气。常终日宴坐,众皆异之”;“与雪峰义存本法门昆仲,而亲近若师资。雪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

师备禅师投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落发,而义存禅师在唐会昌法难(845年)时,曾换上儒服,到芙蓉山延庆院侍灵训禅师(弘照大师),故称两人“本法门昆仲”,而师备禅师对义存禅师,以师事之,义存禅师则尊称师备为“头陀”;师备禅师随义存禅师到离福州二百里的象骨峰(即今雪峰山,属闽侯县)结庵兴法,“暨登象骨山,乃与师同力缔构,玄徒臻萃。师入室咨决,罔替晨昏。” 说明师备禅师对于雪峰道场的建立,贡献颇著;“又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曰:‘备头陀其再来人也。’”师备禅师先应请住持梅溪场普应院,后迁玄沙山,“自是天下丛林海众皆望风而宾之。闽帅王公请演无上乘,待以师礼,学徒余八百,室户不闭。”梅溪场,唐贞元(785—805年)中置,后闽王王审知改置闽清县。师备禅师住持玄沙院后天下丛林海众皆望风而宾之,足见其影响之大,闽王王审知亦钦仰之;“师应机接物,仅三十祀,致青原、石头之浚流,迨今不绝,转导来际,所演法要有大、小录行于海内。自余语句,各随门弟子章及《诸方征举》出焉。”说明师备禅师当时有机锋语录两种(大、小录)在世流行。

另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师备禅师应闽王王审知之请住持安国寺时间在光化(898—901年)初,“安国寺……会昌例废。乾宁二年,忠懿王复之。光化初,僧师备自雪峰来居焉。馆徒常千人。高丽、日本诸僧亦有至者。”(《三山志·卷第三十八》)则师备禅师住持安国寺的时间约为十年,其之前住持玄沙院的时间应当更长、影响更大,所以有“玄沙师备”之称。同书“贤沙寺”(按:即玄沙院)在记载师备禅师时称“谢三郎者,闽县人,钓鱼江上”,则师备在俗家时当是排行第三。顺记于此。

上文提到的林澄为师备禅师撰写的碑文,收录于《玄沙广录》中,即《唐福州安国禅院先开山宗一大师碑文(并序)》,属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林澄撰”,碑文文采斐然,内容更为详尽,最为可信,里面有些内容稍有别于前引《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值得一引:

“师法讳师备,闽县江南人也。三祖著谦恭之格,一门敦礼教之风。恭惟大师髫年不群,弱冠成器。每究出尘之理,常怀割爱之心。虽澄澹以自怡,亦甘脆而靡失。

咸通初,爰有芙蓉山义通上人扣于俗扄。先德谢公,性方隐豹,心嗜大雄。乃揖通公,宵憩于第。谭移星斗,坐列云容。于是师数告严慈,坚求染剃。诘旦随通公入彼山门,抠衣弘照大师。奇材爰遇于良工,贞金讵烦于大火。星灰三换,髭发一除。五年春正月,辞师诣钟陵开元寺道玄律师受具足戒。其年秋,骤别龙沙,却回瓯越。肩横楖栗,历众壑以无辞;心注芙蓉,涉重江而罔滞。自此服膺,晨夕晦迹。岩峦忘形,匪惮于风霜务事。每凌于星月,或茕游古洞,或宴坐巅峰。孤高之灵鹤乘轩,澹泞之闲云出洞。

弘照大师密加训勖,别借品题。至七年,有学兄自外回锡,即雪峰真觉大师。才窥冰碧,洊契云龙。举唱宗乘,超越彝等。德岸而三峰让峻,禅河而四海惭深。雪峰自此号师作备头陀。

……

雪峰至十一年住山,师则选芙蓉东洋之洞。芟草木,狎猿猱。独栖唯究于玄微,余习杳忘于晷刻。至十三年,亦上雪峰,一心希构于禅关,戮力同开于鸟道。中无暇食(音寺),夕不告劳。

雪峰又问师,何不巡诸圣迹,访彼同风?答曰:二祖不往西天,达磨不来唐土。

雪峰景仰至德。然诺师言。利锥宁处于囊间,润璧难缄于石内。寻乃携筇负锡,宿野眠云。因至闽清县界,初葺普应山,次住玄沙(宝峰)院。指松篁而表操,运土木以劳形。道在其间,声闻于外。光化初,忠懿王戈鋋,策定邦国功成。三教鼎行,一方镜廓。乃飞笺疏,远入烟萝,请师下府,住安国院。

……忠懿王瞻瞩仪相,倾泻归依,礼为出世之师,敬作下生之佛。抽二千石之厚禄,减一万钱之常庖,重辟华堂,高施广殿。……旦夕围绕,七百余众。内有学人,惠球长老.桂琛长老,并澡德真源,栖身法苑。独表凤毛之瑞,先成麟角之宝。其后允协王恩,宣扬宗教。

大师谭薮深□,词海汪洋。雄谋故鄙于冲冠,大辩暗嗤于重席。莫不摧诸外道,越彼三乘。八表腾芳,万邦来慕。雁塞负戈之士,南引凫趍;鸡林拥毳之流,西倾鹤望。忠懿王信隆□抱,礼厚王猷。爰发表章上闻,睿旨降宗一之纶綍,受宠赐之袈裟。”

由上可知,咸通初,先有芙蓉山义通上人造访师备俗家,之后师备才随义通上芙蓉山依灵训禅师出家,咸通五年(864年)春正月,到钟陵开元寺依道玄律师受具足戒,是年秋,返闽之芙蓉山;咸通七年,到武陵德山院参拜宣鉴禅师的义存禅师亦回芙蓉山,义存禅师见师备禅师“举唱宗乘,超越彝等”,而器重之;义存禅师咸通十一年至雪峰山,师备禅师则居于芙蓉山东洋洞,至咸通十三年才上雪峰山追随义存禅师;闽王王审知对师备禅师非常钦仰崇敬,“瞻瞩仪相,倾泻归依,礼为出世之师,敬作下生之佛”,请住持安国院,并以奉禄为他“重辟华堂,高施广殿”。

《玄沙广录》,详称《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又作《玄沙师备禅师广录》),三卷,智严编。最早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刊行。《玄沙广录》收录了玄沙师备禅师的各种话头语录,包括上堂开示、机缘语句和学人问答等,反映了唐、五代义存—师备一系的宗风,这些禅门话语皆有其玄机深意,后人在理解上因个人根器的不同而各有感悟。师备禅师以善作譬喻,享誉禅林。首创“盲、聋、痖三种病人”的话头,以此譬喻胡乱拈槌竖拂,并不能真正的接引众生,对当时及后世的禅门修行中影响颇深。

师备禅师虽然在当世影响巨大,但《玄沙广录》在中国本土很早就已经失传了。所幸因流传到日本,庋藏于栃木县大中禅寺,被视为宝而秘藏,故而能够保存至今。

现在世上流传的《玄沙广录》为日本元禄庚午年(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安国山融峰禅师刻本,被收录于《日本续藏经》“禅宗语录别集部”。内容除了宋元丰版的《玄沙广录序》(右司谏直集贤院知福州军州事充福建路兵马钤辖高邮孙觉撰)、正文三卷、卷末附录《唐福州安国禅院先开山宗一大师碑文并序》(林澄所撰),前面增加《新刻玄沙录序》,后面增加《日本锓唐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后序》。

关于《玄沙广录》的秘藏、发现、重刊的经过,署名“经山独庵叟玄光”的《日本锓唐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后序》一文有翔实的记载:

“而其上堂说法,门人集为大小录。而其录之亡久矣。至明,得山林居士、云门然禅师等,则钞录《五灯会元》、《传灯录》等大师传中说法之几句,而称《玄沙语录》。味际天浴日之海咸于一滴,慰禅者之渴望而已矣。

“幸而此土下野国水代太平山大中禅寺室中有传宝,唐光化三年,门人智严所集,宋右司谏知福州军事高邮孙觉,命玄沙僧所镂版以行于世之印本。而主僧秘惜,世不可得而见焉。所以予往年寓万松山日,祈请堂头融峰禅师,愿假师之善权方便,写取大中室中宋刻印本,锲梓于世,布般若之种子于天下矣。融峰亦恐此本无副,将葬蠹鱼之腹中。而阻滞生于无望,未果其愿。而融峰顷年蒙国命,升住总宁禅寺补僧统。予幸此机会,遥寓书督责其稽迟。而融峰俄遣僧就太平山中摹写宋版印本而为副本。又告太平山主函室中所传宝之元本无达。余且寓书曰:此录今日达于子,则子之望已满焉。而予之愿亦无不足焉。今又烦子,宜命工书者更临写印本,付之于剞劂氏,记此录之显晦于末简而贻将来矣。余遂宿愿于今日。谨焚香看读,虽后大师八百岁,俨然不异觌面。奇哉此录,支那不见焉也年久,而于是时刊行于此土,非幸之大者、幸之甚者欤。是余所以为后序,遗区区意于后贤也。”

值得一提的还有,为作《新刻玄沙录序》的“东皋越杜多”,系清初侨寓日本的著名禅师东皋心越。东皋心越禅师(1639—1695),俗名蒋尚部,字心越,法名兴俦,别号东皋,明崇祯十二年生于浙江金华府婺郡浦阳县(今兰溪市浦江县),8岁在苏州报恩寺出家,后为杭州永福寺住持,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秋,应日本长崎兴福寺第四代主持澄一道亮邀请东渡日本,东渡后以“杜多俦”或“越杜多”为名。日本元禄八年(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在日圆寂,享年57岁。东皋心越禅师在日本19年,弘扬佛法,重兴琴道,传播书画篆刻艺术,对日本的佛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日本曹洞宗寿昌新派的开山祖师,被尊为“日本近代琴学之祖”、“日本篆刻之父”。

慧稜禅师与师备禅师

慧稜禅师和师备禅师都是雪峰义存禅师的嗣法弟子,同为在雪峰义存禅师的座下得法,在法脉渊源上属于禅宗青原系第七代。

雪峰义存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禅师,有“北有赵州,南有雪峰”之称。禅宗到六祖慧能以后,盛传的有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和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两大法系,义存禅师是属于青原行思一脉,其法脉渊源如下:

六祖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

释义存(822—908),俗姓曾,唐代泉州南安县人。长庆二年(822年)生于一佛教徒家庭,12岁随父游泉州莆田县玉涧寺,拜庆玄和尚为师,五年后落发。会昌法难(845年),义存换上儒服,到福州芙蓉山延庆院侍弘照大师。大中二年(848年),北游吴、楚、梁、宋、燕、秦等地,大中四年在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宝刹寺受戒。咸通二年(861年),慕名到武陵德山院(在今湖南常德),在宣鉴禅师座下得法。咸通六年,义存离开德山院,隔年回到闽地后,居芙蓉山石室,参学之徒纷聚。咸通十一年,在福州象骨峰(即今雪峰山,属闽侯县)结庵兴法,象骨峰逐渐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赐额“雪峰应天禅院”,并赐义存紫衣袈裟,号“真觉大师”。义存门下高僧辈出,南禅中“一花开五叶”的云门、法眼二宗,都与他有渊源关系,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是其弟子,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是其三传弟子。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义存示寂,世寿八十七,法腊五十九。著有《雪峰清规》、《雪峰义存禅师语录》等传世。

前文提到,《景德传灯录》记载师备禅师“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这一点在书中有确切的反映,《福州玄沙师备禅师》多处记载师备禅师在与义存禅师问答时谓“老和尚脚跟犹未点地”,对义存禅师的机锋未以认可。这也说明当时禅门学僧在修习时倡导自身的明心见性,而绝不依傍他人,哪怕是师、弟之间,亦是如此。

关于慧稜禅师与师备禅师的关系,前面提到的《日本锓唐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后序》中有一句话说:“当世如招庆大师,设化于一方,为千众所围绕者也,犹就师请益。”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据前引《唐福州安国禅院先开山宗一大师碑文(并序)》,师备禅师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到雪峰山追随义存禅师,而据《景德传灯录》载,慧稜禅师“师来往雪峰二十九载,至天祐三年,受泉州刺史王延彬请,住招庆”,则慧稜禅师上雪峰山师事义存禅师当是唐乾符五年(878年),晚师备禅师六年,而如前所述,师备禅师离开雪峰山至迟也是在唐乾符五年,则师备禅师与慧稜禅师作为雪峰义存禅师座下的法门昆仲在雪峰山朝夕相处的时间应该只有数月,非常之短(也有可能两人在雪峰山没有交集)。两人密切的往来,是在分别离开雪峰山之后。《景德传灯录》中有一条慧稜禅师造访师备禅师的记载:“长庆稜来,师问:‘除却药忌,作么生道?’稜曰:‘憨作么。’师曰:‘雪峰山橡子拾食来,这里雀儿放粪。’”以及慧稜禅师将赴泉州招庆寺时师备禅师回雪峰山相送(详见后文),都足以资证。

宋普济所编《五灯会元》则称慧稜禅师“往来雪峰、玄沙二十年”,并且师备禅师还和义存禅师共同勘验了慧稜禅师的开悟。

《五灯会元》载:“福州长庆慧稜禅师……历参禅苑。后参灵云,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云曰:‘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师如是往来雪峰、玄沙二十年,坐破七个蒲团,不明此事。一日卷帘,忽然大悟。乃有颂曰:‘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峰举谓玄沙曰:‘此子彻去也!’沙曰:‘未可,此是意识著述,更须勘过始得。’至晚,众僧上来问讯,峰谓师曰:‘备头陀未肯汝在,汝实有正悟,对众举来。’师又有颂曰:‘万象之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峰乃顾沙曰:‘不可,更是意识著述。’师问峰曰:‘从上诸圣传受一路,请师垂示。’峰良久,师设礼而退。峰乃微笑。师入方丈参,峰曰:‘是甚么?’师曰:‘今日天晴好普请。’自此酬问,未尝爽于玄旨。”

由此还可断定,慧稜禅师开悟是在唐乾宁五年(898年)。

《玄沙广录》中涉及慧稜禅师的语录考释

下面将《玄沙广录》中与慧稜禅师生平事迹、史迹有关的内容举出并略加考释,对于这些话头语录所蕴含的禅意玄机,则不作解读。

因雪峰下府,师出迎接。乃云:不易道路,且喜到来。雪峰云:是。是。师云:喏。喏。雪峰云:若不是汝,也难。师云:本是桑梓之所故,非某之能。峰云:我知得汝也。汝须向他道。师云:喏。喏。他是与么?峰云:汝知棱道者问灵云么?师云:不知问道什么?峰云:棱道者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对云,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师云:棱道者会也无。峰云:他不会。师云:和尚何不向伊道?峰云:我向伊道,直下是你。师云:若与么,恐他因缘不在和尚处。教伊下来,某向他说。峰去时,乃云:你在此间住持,切须保任。师云:得。和尚。峰云:自然兴云去。师云:和尚到山,亦须善加保重。峰云:是。是。峰回山,向棱道者云:我到玄沙处,举著你问灵云因缘,玄沙会得甚好。棱云:不知玄沙说道什么?峰云:伊也只道,你是棱道者。棱云:和尚何不向某说?峰云:适来岂不是向你说。棱云:若与么,某且暂到玄沙处问讯。峰云:若与么,且去彼中,直向他道不会。好去,早归。棱乃下到。师云:且喜下来。见说你问灵云佛法大意,是否?棱云:是。师云:他向你道什么?棱云:他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师云:你还会么?棱云:某并无会处。特与么来,乞和尚慈悲为说。师云:你是棱道者,作么不会?棱云:不知灵云与么道,意作么生?师云:只是棱道者,不用外觅。棱云:和尚作么生与么说?某名不可不识,乞和尚为说个道理。师云:你是两浙人,我是福州人。作么生不会。棱云:某实不会,乞和尚说破。师云:我岂是不向你说也。棱云:某特地来乞和尚为说,莫与么相弄。师云:你闻鼓声也无?棱云:某不可不识鼓声。师云:若闻鼓声,只是你。棱云:不会。师云:你且吃粥去。棱道者吃粥了,便上云:乞和尚说破。师云:不是吃粥了也。棱云:乞和尚说破,莫弄。某且辞归去。师云:你来时从那路来?棱云:大目路来。师云:你去也从大目路去,作么生说相弄。好去。

按:此段“棱道者”即为慧稜禅师,这是慧稜禅师第一次在《玄沙广录》中出现。雪峰义存禅师到玄沙院会师备禅师,告诉他慧稜禅师向灵云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的禅机,慧稜禅师未能意会玄机,经义存禅师说破,慧稜禅师仍未能意会,师备禅师乃叫慧稜禅师到玄沙院,为他解说,最后慧稜禅师仍未能勘破此一禅机。这里提到的慧稜禅师向灵云禅师问道的机锋语句,在宋普济所编《五灯会元》中的慧稜禅师传(《福州长庆慧棱禅师)有载。灵云禅师,即志勤禅师,福州长溪(今霞浦县)人,沩山灵祐禅师法嗣。

泉州王太尉请棱道者住招庆。雪峰差人送书至师处。师问:从什么处来?僧云:雪峰来。师云:佛法不是者个道理。

师上雪峰送棱道者。相看了,乃云:和尚且喜又分一枝从彼处去。峰云:是。是。缘即如此。只是桑梓不著。师云:他也定。峰云:是。是。师云:喏。喏。师见棱道者来相看,乃云:你是福人,得太尉造院贮你。棱云:此恩力,尽是堂头和尚及和尚故,非某。师云:我特为你上来,你且作么生?棱云:若与么,某即礼谢和尚。师云:不是者个道理。师却举似雪峰问棱道者因缘。峰云:他本是两浙人。棱却云:泉州且不是当山。师云:若与么,你到彼中,善为住持。棱云:喏。喏。师云:我本不曾姓谢。棱云:某又何曾是苏州人。师云:是。是。须与么始得。棱云:人人桑梓,须是明始得。师云:也须用及处,不可一向。棱云:一切临时。师云:好。好。甚是。棱云:喏。喏。

按:此段记载泉州刺史王延彬(太尉)欲迎请慧稜禅师住持泉州招庆寺,雪峰义存禅师差人送书给师备禅师,师备禅师因而上雪峰山送别慧稜禅师,两人因此打禅机。慧稜禅师说的“此恩力,尽是堂头和尚及和尚故”,系指义存禅师和师备禅师。此段记载的时间应是唐末的天祐三年(906年)。

……

又诸禅客辞归雪峰。师问:如今诸人便归山去,为复更去别处在?棱禅客云:者里且不是山中。师云:作么生?棱云:也只如然。师云:是。是。棱云:喏。喏。

按:此段记载一次慧稜禅师等诸禅客辞别雪峰山时,师备禅师与慧稜禅师的对话禅机。

再上雪峰相看。乃咨和尚云:言无不中,谁人知之?峰云:自如如知之中。师云:且喜他招庆得归来。峰云:知之。行之。师与招庆相见云:且喜得归来。庆云:和尚万福。师云:你自分析作什么?庆云:和尚妄语作什么?师云:是你妄语。庆云:正是某妄语。师云:得。得。是什么?庆云:知。知。不与么。师云:好。好。庆云:喏。喏。 

又与明真相见。问瑫阇梨:你佐助一员尊宿,实不可思议。真云:不知和尚要什么物?师云:是者不要。真云:某又何曾是。师云:你姓什么?真云:是是。不是不是。 

问行怤长老。兄在彼处无事么?怤云:且无别故,只是旧时人。师云:何似此间?怤云:不可更颠倒。

问法演长老:兄在彼中如何?云:只如然。

问道麟长老云:相别得几时也?云:未尝不在。

问道殷长老云:你也随招庆来?云:无者不有自知。 

问彦稠长老云:你也在清源?云:者个是雪峰山。 

问绍崇长老云:作么生?招庆云:知不是招庆。师云:是那里?云:是雪峰。

问从弇长老:你在彼中如何?云:和尚起居万福。

问光晖长老:彼中有几乡人?云:光晖自知得。师云:自知几人?晖云:近日无事。 

问从展长老云:招庆即日有几人?云:和尚要某使。 

问雪峰和尚云:招庆特来办茶?峰云:你且得上来。师云:直须与么始得?峰云:不是外物。师云:内亦非。峰云:是。是。 

问招庆云:你归办茶?庆云:和尚上山且得无事。师云:几日在道?云:者个好山门。师又云:清源主也与么敬重佛法?庆云:只是人人桑梓。师云:也须得与么始得。庆云:未是分外。 

问全祖维那:你在何处?云:只在者里。师云:你也何曾有佛性。 又代云:只在此。

问从袭:你知我来么?云:某适来到。 

问唯劲:你如何?劲云:和尚尊体万福。 

问太原孚上座:招庆住如何?云:不知和尚如何。 

问灵照长老云:你在彼中还僧事么?云:是什么心行。师云:你无个入处饭袋,有何佛性。又代云:若要。即道。 

问行隆云:王太傅可出来招庆也无?云:时长出来。师云:看如许大汉,只解吃饭,他时后日作马还他去。又代云:不知只要和尚。

问道怤长老云:你还得来么。怤云:见什么?师云:不是者个道理。又代云:是道怤桑梓。故非外物。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又一次上雪峰山时,刚好慧稜禅师也回到雪峰山,师备禅师与诸禅师的对话语录,里面提到诸多禅师的名字,有几位是雪峰义存的弟子,有些身份则未明。从字面上理解,至少有几位禅师和泉州招庆寺及慧稜禅师有关:道殷长老、彦稠长老、绍崇长老、行隆应该是随慧稜禅师学法,从展长老和太原孚上座两人都是义存弟子,当时应该也在招庆寺。这条还明确记载慧稜禅师回到雪峰山是为了“特来办茶”,当时雪峰山僧众种茶、制茶应该已有一定的规模,所以住持泉州招庆寺的慧稜禅师尚回雪峰山来“办茶”。《祖堂集》也有雪峰山上有“茶园”的记载,《祖堂集》卷十《长庆和尚》载,慧稜禅师“有一日,心造坐不得,却院外绕茶园三匝了,树下坐,忽底睡着,觉了却归院,从东廊下上,才入僧堂,见灯笼火,便有来由,便去和尚处。……”这两处记载可以相互引证。清源主、王太傅均指王延彬。

一日,与招庆游山云:彼中何似者里山情?庆云:也只如然。师云:且作么生?庆云:还别有桑梓也无?师云:千定不是。庆云:正是不是。 

问招庆:你寻常说什么法接人?庆云:和尚若有事但道。师云:我也未信你在。庆云:某也无可得信。师云:实即得。招庆云:已前问和尚因缘,只道和尚不说。师云:有什么因缘?云:也如然。师云:你作么生说驴事马事?庆云:某俗姓孙。师云:你作么生说驴马?庆云:也只是桑梓。云:知得也未?招庆。庆云:要且不是和尚。师云:作么生说大意?云:得与么颠倒?师云:正是我颠倒。云:某也颠倒。 

问从诺云:招庆好南堂。诺云:是。师云:有什么交涉?代云:只是屋。遂作颂二首:用处妙理不换机,问来答去不思议。应现常开明道友,人人自在要功希。再睹道友话清源,人人问道无不全。法法恒然皆如是,四生九类体中圆。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和慧稜禅师游山时的问答,还记载泉州招庆寺当时建有南堂。

一日,辞雪峰下山。云:启和尚,人人自由自在,某如今下山去也。峰云:是谁与么道?师云:是和尚与么道。峰云:你且作么生。师云:不自由自在。峰云:知。知。

又辞招庆:我且下山,你也到我那里。庆云:未尝不在。师云:还是也无?庆云:也未是分外,和尚。师云:知得。知得。

又向晏院主道:我且去也,闲无事到彼中。晏云:不敢。不敢。师云:不如此。代云:唤者里不是山中。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辞别雪峰山时分别与义存禅师、慧稜禅师、晏院主(神晏禅师)的问答机锋。

师一日与雪峰、招庆游山次。师云:看见者个象骨峰头,还有佛法也无?若道有,作么生说有?若道无,且作么生道无?峰云:你道什么?庆云:是有是无。师云:若与么,和尚与招庆总只明前不明后。峰云:你且作么生?师云:佛法还曾有么,作么生说有无,试道看,还是也无?师又问招庆:作么生说有无底句?庆云:是者个,作么生说有无。师云:招庆也作么生说有无。庆云:和尚是什么心行?师云:不是者个道理。峰云:你作么生说有无?师云:即今是有是无?峰云:你也作么生。师云:不是外物。和尚。

按:此段明确记载师备禅师与义存禅师、慧稜禅师同游象骨峰(即后之雪峰山)。

开平元年丁卯岁九月,大师游清源招庆法要。师才到,便云:也什么好招庆院!庆云:也只是自家底。师云:还且如何?庆云:只如此。师云:是。是。庆云:喏。喏。又语话次。师问云:者个法堂有几间?庆云:三二即不是,只椽木作。师云:在什么处?庆云:也只在。师云:还且如何?庆云:和尚道途不易。师云:招庆你因什么?庆云:奉天之下和尚。师云:是。是。庆云:喏。喏。

师问招庆云:我如今去看王太傅。庆云:是也只是。师云:作么生?庆云:某也去。师云:还是也无。庆云:作么生?作么生?师云:我且去。庆云:也且善为。师云:得。得。庆云:知。知。

按:此段明确记载师备禅师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到清源(泉州)招庆寺造访慧稜禅师;时招庆寺建有法堂;师备禅师向慧稜禅师说要去看望泉州刺史王延彬(王太傅)。前引招庆寺建有南堂,而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王延彬入招庆院”记载:“泉州王延彬入招庆院,见方丈门闭,……”,及《五灯会元》卷第八“太傅王延彬居士”记载:“太傅王延彬居士,一日入招庆佛殿”,可以明确,慧稜禅师住持泉州招庆寺时,招庆寺建有佛殿、方丈室、法堂、南堂四处建筑。

师去到州内相看次,便问:太尉什么好郡城。太尉云:不敢。师云:久响太尉,也只如常。佛法不如是,何不觅个入处。太尉无语。师代云:故非外物。

师却归招庆云:久响王太尉,何曾有佛性。庆云:又何曾不有佛性。师云:又与王太尉分疏作什么?庆云:明明也非他故。师云:还我归也未。庆云:者里只是招庆法堂。师云:且作么生即得。庆云:未是分外。和尚。师云:知得。知得。庆云:也未是分外。师云:还的当也无。庆云:亘古亘今。师云:也须与么始得。庆云:不敢。不敢。师云:是。是。庆云:喏。喏。

来日,太尉出招庆复礼。师云:太尉主领郡城不易。太尉云:启大师,不敢。师云:吽吽。佛法不是者个道理。师代云:也只是桑梓。

又招庆与师对座。太尉起礼拜,便问:二圣对谈何事。师云:也知是清源。尉云:莫只者便是也无。师云:佛法不是者(个)道理。师代云:也知无别故。

按:以上内容记载师备禅师先到泉州城内(州内)看望泉州刺史王延彬,及王延彬到招庆寺回礼,探访师备禅师。其间师备禅师对传闻中的王延彬的佛学造诣未予认可(“何曾有佛性”)。而王延彬对师备禅师和慧稜禅师甚是尊崇,称他们为“二圣”。

师与招庆语话次,以手打法堂柱云:也是什么好法堂?什么好柱?庆云:只是些子破屋舍。师云:你得与么不知足,什么生好屋舍。庆云:也是人人桑梓。师云:我知得。庆云:不敢。不敢。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和慧稜禅师打禅机,再次提到招庆寺法堂。

一日,王太尉差人送书,请师与招庆茶筵。师向送状人说:传语太尉云,便是吃茶了也。太尉却差人传语:谢大师到来。师云:吽吽。不是者(个)道理。代云:比来辨茶,如今却不辨。师向招庆道:屈来日吃茶,招庆你可去否?庆云:和尚适来不是吃茶了也?师云:你还吃茶了也未?庆却唤侍者取一碗熟水来与和尚。师云:也须与么始得。庆云:了底是了底。师云:得与么灵利,招庆。庆云:无别故。

来日,与招庆去到府内。师云:太尉昨日谢茶。尉云:昨日无可得吃。师云:山僧昨日何曾吃太尉茶。尉云:也因大师所致。师云。佛法不如此。代云:把汤水与大师漱口。

按:此段记载泉州刺史王延彬差人送书,请师备禅师和慧稜禅师茶筵,三人就吃茶打禅机,说明当时已经有“请茶筵”之礼,招庆寺僧人已在践行“禅茶一味”。

师与招庆游南宅。师云:招庆,也什么一所宅。庆云:也是太尉宅。师云:你与太尉分疏作什么。庆云:比来向道只是桑梓。师云:是。是。庆云:知。知。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和慧稜禅师游泉州刺史王延彬的南宅。王延彬南宅,具体位置未明,也未见其他文献记载,笔者推测应该就是后来留从效的南园,即今承天寺。

师问招庆:前日去到何处?庆云:只在。师云:知得。庆云:不敢。师云:且作么生?庆云:恒然。和尚。师云:帝公作么生?庆云:如然。如然。师云:如何即是。庆云:有不是者。师云:是。是。庆云:知得。知得。 

太尉差客司送疏请大师于招庆上堂。师向客司云:传语太尉,未尝不说法。太尉却差客司传语大师:合郡有望。师云:道也甚道,只是不如此。代云:只是帝公。

按:此段记载泉州刺史王延彬差客司送疏给师备禅师,拟请师备禅师在招庆寺上堂说法。

上堂云:太尉及诸官僚、大师、大德,且作么生?还会么?若不会,如今听取山僧说葛藤去也。太尉,人人如是,人人如然。未尝不有,未尝不无。通古通今,广大自在。三世诸佛溶溶浩浩转于法轮,或隐或显,无处不通,无处不透。是什么人境界,与么说。莫不是《法华经》么?莫不是《维摩》、《涅槃》、《楞伽》、《思益》么?为甚么如此?太尉!只为祖师特地与么来亲传心印法门。只要上至诸天,下及一切群生,皆以佛之知见,一音演说,俱承解脱。如今太尉并诸官僚、大师、大德总皆在灵山,同为法友去来,如今方得相遇也。与么兴建伽蓝,崇重佛法?又与么生供养心?太尉!欲知昔时道友言句么?便请谛听谛听。太尉!日用常如此,还会么?明明密密地,无一法不是现太尉形相、为太尉说法。更道个什么即得?所以(道)大道冲融,性相齐照,显现毫光。或现人王,于人王中得自在;或现法王,于法王中得自在。如今太尉与么自由自在,还且作么生知,又作么生不知。莫只与么,便是同为法友。应用有领解处始得,顿契心地法源始得。太尉!人人具足,亘古亘今,也无一法不是,也无一法不非。会与不会,出来大家理论看。定取金刚眼睛,只在如今。有么?出来!出来!

太尉问:如何是日用底事?师云:适来问什么?尉云:现问次。师云:什么处去来。

明真大师问:至尊至贵,莫若法王与国王。谈玄明者作么生?师云:也是自家底。云:还理论谈玄也无?师云:什么处去来。 

问:大道体真时如何?师云:你问什么?

问:真不立妄不生时如何?师云:是真是妄?

问:如何得不犯目前?师云:目前在那里?云:不可拈出也。师云:还知得也未?云:分付也无。师云:是乱统在。

问:道不得处,请师道。师云:得与么颠倒。

僧正大师礼拜问:太尉崇重佛法,请师为众决疑。师云:适来岂不是道?云:更请道。师云:自问取。

招庆大师问:理契无方,言中谛当,且作么生?师云:言中也不曾谛当。云:若与么,则亘古亘今也。师云:也未是分外。云:是何世界?师云:招庆世界。

问:目前尊者谈玄何事?师云:你岂不是妄语。

问:作何行履便得与么作家?师云:行履也道不识。

百法座主问:如何是宗门中事?师云:是大德事。云:作何体悉?师云:不用体悉。

问:如何是玄沙出格外底句?云:看者颠倒汉。

问:二圣一王,当说什么法救度众生?师云:太尉!者个师僧却是作家。云:为什么却如此?师云:只要如此。 

问:如何是安国出格外为人底道理?师云:你祖父名什么?

问:如何是大用现前底人?师云:大用也道不识。

问:亲传底事请师道。师云:我是谢翁儿。 

问:作么生得出者里去?师云:出去什么处?云:学人不会。师云:我也不会。 

问:把定乾坤底人来,师如何接乾师云:是乾是坤。

问:众圣云臻,太尉瞻仰,请师再道。师云:你岂不是北客。

问:作何日用便得与道相应去?师云:你在那里?

问:如何是不应声色底佛法?师云:声色作么生道不应。

问:如何是自受用底事?师云:你是行脚僧。

问:如何是色真性?师云:你名什么?

问:如何是学人心?师云:太尉心。

问:如何是正当肯重底人?师云:你还肯我也无?云:不肯重和尚。师云:你犹乱统。

问:如何是明星现时事?师云:你问什么?云:还当也无?师云:作么生说当不当?

问:直得不思时如何?师云:也是个漆桶。

问:三乘教旨尽为指南,请师直道。师云:你岂不是东报国僧。

惟劲问:作何受用即得自行三昧?师云:你岂不是惟劲?云:是惟劲不会。

僧问:承教中有言: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无住,如何是如来?师云:大德也不识如来。云:为什么却如此?师云:只要如此。 

问:太尉敬重佛法,明古洞今,(日用底)事作么生?师云:你什么处去来?

问:道人相见,无理不宣。请师相为。师云:你还知自家脚手现也未。 

问:如何是三世诸佛现前道场?师云:你不可不识道场。

问:如何是现成底道场?师云:你不是从袭。

问:如何是一切法空相?师云:香炉。

问:末后一句,请师道。师云:是前是后。遂成颂云:

末后一句最分明。谈玄话理证无生。

十方三世一时说。任运逍遥实畅情。

师云:今日谢太尉尊重久立。然则如此过去未来现在总皆如是。深愧太尉台旆远出,洎诸大师等久立多时。山僧辄成颂曰:

招庆法堂此日升。大地虚空绝纤尘。

自此登其真觉会。十方国土契缘因。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在招庆寺上堂说法,泉州刺史王延彬、慧稜禅师都出席这场法会并和师备禅师问答论法。此段称慧稜禅师作“招庆大师”。法会上明确记载名号的僧人有明真大师、僧正大师、百法座主、惟劲,这几个应该是当时在招庆寺修禅学法的禅师、学僧,其中惟劲是义存禅师的弟子。

招庆办茶筵送路。师云:招庆今日谢状。庆云:些些子,每日吃底也未是分外。师云:若与么,来日只管吃茶也。庆云:阿谁与么道?师云:且作么生?庆云:还且不是与么?师云:的当也无。云:教招庆道个什么即得。师云:是。是。庆云:不敢。

太尉办茶送路,令客司送状屈师。师向客司云:传语太尉,有功者得且如何?太尉传语大师:未有者不功。师云:你向太尉道,未在,还且如何?太尉来日才见便云:昨日谢大师全机提持。师云:是有者还且如何?尉云:还得也未?师云:是教什么人知?尉云:同道者。师云:作么生是同道者?尉云:请大师鉴。师云:吽。吽。佛法不是者个道理。尉云:某只与么,不知大师作么生是同道者?师云:道什么?道什么?

按:此段记载师备禅师将要离开招庆寺时,太尉王延彬、慧稜禅师分别办茶筵相送,说明当时“办茶筵”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礼节。

主要参考文献:(唐)智严编:《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三卷,日本元禄庚午年(1690年)安国山融峰禅师刻本,《日本续藏经》“禅宗语录别集部”。(南唐)静、筠二禅师著:《祖堂集》,重制线装版(一函十册),孙立川校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宝华斋·杭州富阳古籍印刷厂印刷装订,2003年7月第一版。(南唐)静、筠二禅师著、张美兰校注:《祖堂集校注》,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一版。(宋)道原著、顾宏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1月。(宋)普济著:《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10月。(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淳熙九年(1182年),海风出版社,2000年。(明)何乔远纂:《闽书》,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闽书》校点组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明)黄仲昭编纂:《八闽通志》,弘治二年(1489年),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明)阳思谦修、黄凤翔类编、林学曾等同编:《泉州府志》,二十四卷,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泉州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影印本。(清)怀荫布修,黄任、郭赓武同纂:《泉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刻本,泉州志编纂委员会1984年10月影印本。周焜民:《重制线装版序》,载重制线装版《祖堂集》,(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7月。杨清江:《泉州招庆寺考》,载《泉南文化研究》第5期,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2016年4月。吴远鹏:《泉州招庆寺名僧考》,载《泉南文化研究》第6期,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编,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