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梆子在涿鹿之八——穆家沟村梨园谱

穆家沟村是涿鹿县中部丘陵区一个村庄,据涿鹿县地名志载,唐永徽年间建村。几条古道交汇于此,历史上留下了各种文化遗迹,最有代表性的是戏台和寺庙。闹秧歌唱大戏是农村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的是为神灵而唱而舞,有祈求风条雨顺,庆祝丰收,安抚神灵之意,所以每次唱戏开始都要在每座庙宇烧香祈福。

村里的秧歌班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末年。据老人们讲,初学唱戏时班主给一个大麻饼(烧饼)吃,从此就成为戏班的成员,听从安排,认真学戏,教戏的导演被称教师。每年冬天农闲季节开始学习演戏的技艺。

人们能记得住的戏班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候唱戏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爱看爱唱,戏台在龙王庙的对面,台场分上下两部分,男人在下台场看戏,女人在上台场面看,非常的规矩。村里大财主的陈首昌媳妇每次看戏出去出去时坐着驮轿,很是排场,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戏班班主姓陈,唱的是山西梆子,唱的戏有《打金枝》《二进宫》《算粮》《杀狗》等。常亮是唱红的(须生),杨占文、陈亮唱的是青衣。早年不准女性唱戏,后来才有女性登上戏曲舞台,称作坤角。司鼓陈占美,拉大弦的是贾旭,之后常悦的大弦拉得也很好。杨占文、杨占武、杨占山,哥仨都唱戏。常进喜、常进禄、常进周哥仨自费请来教师李长贵教戏,后来都成了戏班的主力。常进喜扮演的马芳给人们留深刻的记忆;常进周功架好,《算粮》饰演的魏虎非常出色,在上世纪八十年恢复唱老戏时还教新演员唱戏;常进禄号称戏包,须生,青衣,三花脸都可以胜任。唱大花脸的姓陈,受到人们的喜欢,而后英年早逝。穆家沟的戏,须生,青衣都很出彩,唯独花脸欠一些,因为好多唱花脸的都早早去世了,所以穆家沟有花脸唱得好会早逝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乱,人们不再避乱跑反,社会安居乐业,村民激发出空前的热情,精神饱满的迎接一个崭新的时代,唱大戏进入了新的高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从胥家窑村买回新戏装,老一代演员还有一部分继续活跃在舞台上,新一代的人登上了舞台。演员有陈美,刘汉成,陈秀莲,杨义,常信等,司鼓常进升,拉大弦的赵玉林,打锣的常玉德,打铙钹的陈尚,主要剧目在原来基础是又增了《胭脂》等。后陈美迁居保岱村,和她爱人是保岱剧团的主要演员。

(当年饰演刁德一的常德祥如今是三弦演奏师)

1966年到1978年,传统戏禁演。村里成立了宣传队,以新编小戏和移植样板戏,这一时期主要演员是常树兰、常桂英、常美荣、常德祥,常玉升,王玉山,排练演出的是《三世仇》《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浜》等。在《沙家浜》,中常桂英扮演的阿庆嫂,常德祥扮演的刁德一,常玉升扮演的胡司令堪称当时的经典;常树兰的白毛女非常受好评;在《三世仇》中刘汉成演的王老五,王玉山扮演的县长都很出彩。王玉山在告状一场戏中说错一句台词:“王老五你叫什么名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话。

(当年饰演杨宗保的小生陈喜云如今是昌鸣晋剧社的须生演员)(当年饰演佘太君的常美容(左)仍然活跃在县城的晋剧舞台上)

1978年以后恢复唱老戏,村里从唐县新买了戏服,演出的戏是,《打金枝》《二进宫》《算粮》《下河东》《六郎斩子》《三关排宴》《木柯寨》《大钉缸》《五哥放羊》等。主要演员有唱青衣的陈秀莲、二银、陈桂凤,老旦常美荣、陈占礼,须生尤万玉、陈桂林,花脸常信、尤忠,小生陈喜云、陈生。二银演的穆桂英,陈喜云演的杨宗保可谓珠联璧合;陈桂凤嗓子亮,唱功好;常美荣扮演的佘太君有味道;陈桂林的须生唱的也很有名气,陈秀莲唱青衣在三里五村都很出名,拉大弦的还有赵玉林、常树青,司鼓常进升、吴桂山、吴全明。

那时候,戏班春节在村里唱三天,就到外村演出,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回到村里继续唱。石瓮、杨木林、大荆寺、下刁禅等村都是戏班经常去的地方。1990年后,随着农村人口不断的走向城市,慢慢的唱大戏就凑不齐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唱戏了,代之的是广场舞、扭秧歌,历经近百年的穆家沟村剧团,也许成为一种永远的回忆。

作者简介:常德彪,男,1962年出生,涿鹿县穆家沟村人,张家口市京畿文化民间研究会会员、涿鹿县诗词协会会员,涿鹿县影视学会会员。写作的作品有,《涿鹿观景台》《北方有条生命之河》《涿鹿文化创意产业园》策划方案,《涿鹿桥山祭祀祭文》《纪念烈士祭文》《涿鹿温泉铭》所作诗歌经常被婚礼,寿诞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