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用的“要藥”--細辛,5分鐘學會藥性與配伍,收藏一下

細辛配伍是臨床應用的主要形式。現就其常用配伍藥對簡述如下:

1.細辛與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紺珠經》),“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藥性論》)。所謂“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名醫別錄》)。

大凡“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本草正》)。“凡用純熱純寒之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勢,寒熱相雜之藥,必用甘草以和其性”(《本草匯言》)。

據考:“《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凡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當病情也。凡藥之散者,外而不內;攻者,下而不上;溫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雜者,眾而不群;毒者,暴而無制。若無甘草調劑期間,遂其往而不返,以為行險僥倖之計,不異於破釜沉舟,可勝而不可不勝,詎誠決勝之道耶”(《本經疏證》)。

可見,甘草最為眾藥之主,經方少不用者,甘草是臨床最常用的調和藥性和解毒藥物。細辛為小毒之品,每與甘草配伍,相製為用,可以減低或消除細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2.細辛與乾薑、五味子

乾薑辛熱,長於“去臟腑沉寒痼冷”和“發諸經之寒氣”(《珍珠囊》)。主入肺經,善能溫肺散寒化飲,用於寒飲咳喘。

五味子“性溫,五味俱全,酸鹹為多,故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而“寧嗽定喘”(《本草備要》),為治療久咳虛喘之要藥。

細辛辛散溫通,外能發散風寒,內能溫肺化飲,主要用於風寒咳喘證,或寒飲咳喘證。

三者為伍,各司其職,又相須相制。“乾薑以司肺之開,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細辛以發動其開合活動之機”(陳修園語)。乾薑、細辛相須為用,外散風寒,內化痰飲;五味子酸溫收斂,止咳平喘,可防乾薑、細辛耗散肺氣。三藥配伍,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喘咳自平。

3.細辛與麻黃、附子

麻黃辛溫,入肺與膀胱經,發汗散寒力強,凡“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本草通玄》),素“解肌第一”(《本草經疏》),“發表第一藥”(《本草通玄》),“治感第一要藥”(《本草正義》)之稱。主治風寒表實證。

“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本草正義》)。

“細辛味辛氣溫,達腎肝之陽氣,力更猛於麻黃。是以在至陰之分,雖不同於補陽諸味,然能就陰分而散寒邪”(《藥義明辨》)。

麻黃走表以開腠散寒,驅邪外出;附子溫裡以振奮陽氣,鼓邪達外。細辛歸肺、腎二經,性善走竄,通徹表裡,既能助麻黃祛風散寒以解表,又能助附子溫裡以鼓舞邪外出。三藥並用,表裡同治,內外兼顧,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表散,在裡之陽氣得以維護,則陽虛外感可愈。

4. 細辛與川芎

川芎辛溫,氣香升散,走而不守,可上達巔頂,下達血海,外徹皮毛,旁通四肢,有較強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作用。《本經》謂其“主中風入腦頭痛。”《珍珠囊》謂能“散諸經之風,治頭痛頸痛。”川芎祛風止痛,為治諸經頭痛之要藥,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故有頭痛必須用川芎之記載。

細辛辛溫性烈,外可解表散寒,內可溫肺化飲,上疏頭風,下通腎氣,善於通利耳鼻諸竅,散寒止痛,治少陰頭痛之要藥。《醫方集解》雲:“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風為陽邪,頭為諸陽之會、清空之府。風邪外襲,循經上犯頭目,阻遏清陽之氣,故頭痛乃作。

兩藥配伍使用,能上行頭目,增強其祛風止痛作用,常用於外感風邪所致之頭痛。

5.細辛與當歸、桂枝

桂枝辛甘溫煦,入營血,達四肢,“力善宣通”(《醫學衷中參西錄》),能“溫經通脈”(《本草備要》)。

細辛“善祛陰分之寒邪”(《本草正》)而溫通經脈。“桂枝得細辛而氣血流經”(《古今名醫方論》),溫通之力增強。“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註解傷寒論》)。

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本草正》)。既能補血中之虛,又能行血中之滯。

三藥配伍,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使營血充,寒凝散,經脈通,則血虛寒凝經脈諸症得解。

6.細辛與當歸、桂枝

桂枝辛甘溫煦,入營血,達四肢,“力善宣通”(《醫學衷中參西錄》),能“溫經通脈”(《本草備要》)。

細辛“善祛陰分之寒邪”(《本草正》)而溫通經脈。“桂枝得細辛而氣血流經”(《古今名醫方論》),溫通之力增強。“脈者血之府,諸血皆屬心,凡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註解傷寒論》)。

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本草正》)。既能補血中之虛,又能行血中之滯。

三藥配伍,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使營血充,寒凝散,經脈通,則血虛寒凝經脈諸症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