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3岁为百货公司题巨幅字,称誉书坛半个多世纪



笄女萧娴写散盘,

雄深苍浑此才难。

应惊长老咸避舍,

卫管重來主坫坛。


――康有为题诗


她从小就被称为书法神童,十几岁就因书法名滿东南半壁,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并且收她成为自己的学生,这被传为上世纪20 年代中国书坛上的一段佳话。



萧娴(1902—1997年),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她先后荣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萧娴3岁随父移居广州,5岁丧母。7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父亲教萧娴学习书法, 要求极其严格, 有意先让她从难度最大的篆字入手, 然后学隶书、楷书、行书。篆书有《散氏盘》、《石鼓文》, 隶书有《史晨》、《张迁》、《华山》、《石门颂》等。小萧娴入手就先练习大字, 父教有方, 加上自练刻苦, 她学习进步很快。萧娴的大字以追求书风高古、雄浑苍劲而独具一格,这也是她以后能称誉书坛的"诀窍"。


13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壮观”,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粤海神童”,应邀与谭延闿、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为二沙岛风景区写碑刻石。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大书家萧娴”。


20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成为康有为因赏识她的书法,收她为学生。

1926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


▲ 1981年萧娴在江苏省美术馆个展上挥毫


25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可惜好景不常,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萧娴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1963年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

不久“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书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1997年1月16日,一代书法大家萧娴逝世,享年95岁。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书法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萧娴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