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后台子遗址 “石雕女神像”发掘纪实

东方“维纳斯”

—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后台子遗址

“石雕女神像”发掘纪实

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


离开家乡在外面求职谋生的人,总忘不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和家乡的山山水水。那可能就是一种别样的情怀吧?

我的家乡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是一个神奇、富饶、美丽的地方。滦河从北向南穿流而过,两岸随地势的变化形成了成千上万亩的稻田、菜田和梯田,勤劳的人们在这里播种希望、收获幸福;云盘山在村前耸立,山间丛林、大洞、云盘蘑,藏着许许多多的神秘和离奇,特别是山脚和山顶的两处古庙遗址,见证着人间万象和世事沧桑;京通铁路和张隆公路贯境穿梭,为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沟通了四面八方……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吧:一旦你离开了家乡,不管是事业做的好坏、官当的大小、钱挣的多少、路走的远近,最忘不了的是生你养你的家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感受,可以说与日俱增。

我是这样用一首七律诗来赞美我的家乡的—

依山顺水万千年,乐业安生祖辈传。

底蕴深涵石像古,田川广袤米粮繁。

苍松叠翠云盘耸,险洞幽遂庙宇残。

唤雨呼风飘紫气,藏龙卧虎可居仙。

在我家乡金沟屯境内的滦河西北岸,是厚厚的“黄土高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金沟屯公社、东大队、西大队和当时的滦河沿公社,先后在这“黄土高坡”上建了四座机制砖厂。后来,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了。滦河沿乡又合并到金沟屯镇了。坐落在馒头山阳坡,距滦河1200米,我们当地人称其为“后台子”的西村砖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推土机清除第二台地耕地表土时,发现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先后出土、收集了一大批文物。其中的8尊石雕女神像(就是我诗中提到的),引起了国内文物、考古和艺术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先生闻讯后,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审慎推出研究成果。一向治学严谨,颇有权威的汤池教授如此评价:“综观这些石雕像,形体适中,造型古朴,格调庄严,孕妇特征极其鲜明,并以蹲踞临产姿态为其造型特色,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东方迄今发现最完整、最具典型的史前‘维纳斯’”。

中国出了“维纳斯”!

东方出了“维纳斯”!

中国的东方“维纳斯”,竟然出自我们金沟屯!

一、从近代考古学在我国诞生以来,我们就期盼在中国大地上发现史前的“维纳斯”

“维纳斯”(意为爱和美的女神,亦称生育女神),是古代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女神。“维纳斯”,也出现在诸多历代文学作品和西方油画里。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品是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的山洞中发现的维纳斯雕像。“维纳斯”是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通常对史前时代的女性雕像的称谓,是研究、探讨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及意识形态的珍贵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在欧洲和西亚有许多“维纳斯”的重要发现。其中,属旧石器时代后期前段奥瑞纳文化遗物的年代最早,距今3—2.5万年。据有关资料介绍,欧洲最著名的“维纳斯”有三例:一是奥地利瓦豪维多伦府1908年发掘出土的圆雕女神裸像,用幼石灰岩雕刻而成,高11厘米,今藏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二是法国雷斯匹格出土的圆雕女性裸像,用象牙雕刻而成,高14.7厘米,今藏巴黎人文博物馆;三是法国罗塞尔出土的浮雕手持角杯的女性裸像,用石灰岩雕刻而成,石高44厘米,今藏波尔多阿基太诺博物馆。

据有关文物专家介绍,上述三例女性雕像,都是裸体雕像,运用夸张的手法刻意强调孕妇的特征,体态丰腴,大乳鼓腹,手臂纤细,长发掩盖着大部分脸面,五官省略,并腿而立。圆雕者双臂搭在乳房上,浮雕者左手托腹,右手托举角杯,好像要饮水的样子。

西亚地区出土的女神,大多数是陶塑的,推算年代大约是公元前6100—公元前5000年,属陶新石器时代至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比较著名的陶塑女神像运用夸张简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长颈修长、大乳鼓腹,即将分娩的坐式孕妇形象。

对于国外发现的具有样式化特征的史前孕妇形象,学术界认为与远古人们祈求人口繁殖的咒术密切相关,表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祖先的崇敬,远古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生育能力旺盛的多产妇女,被认为是最美的。

在我国,从近代考古学诞生以来,人们就企盼在中华大地上发现史前的“维纳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考古界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塑、泥塑、骨塑、石刻人像资料相当丰富,但这些资料或有头无身,或属陶容器的附加装饰,视其为女性塑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分析的因素,说服力不强。

被我国学术界广泛承认的史前女性塑像,已经公布的有三例:一是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1979年出土的两件陶塑裸体孕妇像及大型女坐像;二是辽宁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于1982年发现的大型泥塑女神头像及许多躯体残块;三是陕西扶风案板遗址1991年冬出土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塑裸体孕妇像,头和四肢残缺,仅存躯干部分。

我国这三例史前女性神像由于残破过甚,都难以构成完整形象,并且都是陶塑和泥塑,没有一个是石雕的。因此,专家学者们在高度评价这些重要发现的同时,总有美中不足的遗憾。

在我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寻觅到史前“维纳斯”,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滦平县后台子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令人大为震惊

世界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往往得于无意之中或偶然的巧合之后,但总离不了有心的人。

1983年5月中旬。滦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赵志厚外出办事住到了北京的一家旅馆,恰巧遇上了本县同乡—金沟屯西村砖厂的业务员孙瑞章。

他乡遇故知,俩人的话题自然是海阔天空。说着说着孙瑞章来了劲:

“哎,我说,你们这些搞文物的,知道不?咱们西村砖厂推土机铲土时,铲出了不少的盆盆罐罐,还有几个光身石头像,说不定你们用得上。”

“是真的吗?我们一点都不知道。现场破坏了没有?”赵所长一听,马上盯了上去。

“那还能假呀!那几个石头人让刘汉武厂长给收起来了,别人也有拿的,你们快去看看吧!”

“哎呀,不行,我现在往回返是来不及了,我得赶紧往回打电话,让单位的同事们赶紧到现场,好采取紧急保护措施!”

说着,赵所长就去挂长途电话,把这件觉得十分了不得的大事告诉了单位。

县文化局和文管所的同志接到赵所长从北京打来的紧急长途电话,老局长苗济田和副所长沈军山立即借来一辆吉普车,赶到金沟屯西村砖厂。他们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对地面暴露的遗物和流散文物进行了清理和征集。然后,又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和承德地区有关部门作了汇报。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承德地区文保所所长成常福和石砚枢,与滦平县苗济田、赵志厚、沈军山、苗楠、王月华等同志以及承德地区其他的部分文物工作者,联合对后台子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后台子遗址为沙黄土,北高南低,高山附近地面约1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左右。

经铲探调查,古代居住址、灰坑等多分布于遗址中部平坦地段。北部坡度较大,遗迹稀少;南部和东南约50米处,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10余座。这里主要有上、下两层文化遗存,并存在着叠压关系。

发掘工作在遗址被破坏的部分进行,依南北方向布方。先在暴露的房址、灰土圈上布方5个,又在推土机铲过的地面上布方4个,共发掘5×5米探方9个,面积约300平方米。发现属于下层遗存的半地穴式房址5座。属于上层遗存的圆形窑穴式房址一座和灰坑7个。下层遗存中房址被压在上层或上下两层,打破生土层,上层房址和灰坑皆开口于上层遗存中,打破下层或生土层,下层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盘庄磨石、磨棒、磨盘和大量细石器;陶器主要有元字纹筒形罐、敛口碗等。上层遗物中,石器有穿孔锤斧、穿孔石刀、石杵、石饼等;陶器有鬲、罐、纺轮等,另有个别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片。

下文化层遗存中的房址,直接挖在生土上,多呈不规则的圆角矩形,属于半地穴式建筑,边长为4.5×5.5米左右。多数于东或南边有断壁现象。各房址四边与中间都有柱洞,柱洞的数量或间距不等。柱洞底为圆或尖形,有的填陶片或细石器。室内地面都有灶炕或火塘,旁边一般放有陶器或陶片。地面多铺红烧土,有的红烧土上铺一层碳屑,炭屑上再铺一层烧土,然后再用细泥抹面,烧成砖青色或红褐色,以利防潮。

在清理、发掘、征集的文物中有细石器122件、玉器1件、骨器8件,陶器多为残损的器物碎片。其中,最令人鼓舞的是8尊石雕人像,无疑是一重要收获。他们把这部分石器安全运回,并请矿山局工程师桑国庆等技术人员鉴定,认为石雕人像的质料是辉长岩、混合岩和辉绿岩。这些石雕像,都是坐或蹲的姿势,显得更加稳重,石人像下部多连柱形座,以便立于土中。体态多显笨拙,表面留有琢制的痕迹,很有原始性。由于遗址破坏严重,石雕像放置情况不明。

一个县级文管所,一下子发掘了如此大规模、多数量、高价值的文物,怎不令人鼓舞和震惊!

他们把这些无价之宝妥善地保存起来,并及时向上级文物部门作了专门汇报,以便日后研究、考证。

滦平县博物馆从此有了“镇馆之宝”!

石雕女神像

三、滦平后台子遗址出土的女性石雕像重要意义,在于首次提供了我国史前东方“维纳斯”最完整、最典型的研究资料

顾名思义,“史前文化”就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史前时期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人类历史。而世界各地文字的出现有早有晚。所以世界各地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下限也不同。一般说来,中国的史前时期,大体上包括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史前时期除包石器时代以外,还要延续到早期的铁器时代。

滦平县文管所在事业的发展中,自身也不断壮大。随着工作量的增大和人员的增加,特别是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八十年代中后期,滦平县博物馆正式建成。他们对这批石雕女神像的研究、考证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郑绍宗同志在座谈“东山嘴遗址”的发言被《文物》杂志1984年第11期刊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汤池先生对此也格外关注。汤教授高兴的说:“郑绍宗同志文章中透露滦平发现红山文化完整石人的消息,实在太令人鼓舞了!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期待有关单位及早公布此项资料。”

1989年4月中旬,汤池教授出差途经石家庄,在河北省博物馆二楼展厅首次观赏到标为“滦平金沟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一组石雕人像。当时,因为他要赶赴火车站,没有来得及速写记录。第二年,他在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撰写“中国古代雕塑”条目释文,再度去石家庄参观这批石雕女神像时,不料已被滦平县博物馆运回收藏了。

为了详细地了解这批史前石雕女神像的出土情况,汤教授于1990年7月和1992年6月,先后两次奔赴滦平县参观考察。与此同时,汤教授与各级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反复的探讨、论证,先后写出《滦平出土红山文化早期石雕女神像考察记》和《试论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分别刊发于《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和《文物》(1994年第三期)上。

汤池教授认真考察了这些石雕像:8件石雕女神像中,保存好的4件,可以说基本完整(最高的34厘米,最小的9.5厘米)。形体稍大的3件,形象均作凸乳鼓腹、双臂曲肘抱腹、双腿屈膝蹲踞状,头长约占通高的三分之一,双耳部偏高而外凸,眉脊与鼻梁隆起,眼眶稍凹,眼睛与嘴巴刻出阴线,石像下端收缩成圆锥形。形体较小的1件,双臂呈抚膝状,阴部刻成竖沟。雕像已残的2件,乳房鼓起,双臂作上下交错抚腹状。有一尊的颈后刻出双股交叉纹发辫,髋部硕大,阴部张开,着意刻画孕妇临产姿态。

滦平县文管所所长、博物馆馆长沈军山等同志认为,编发石人的出土,是我国编发习俗最早的见证,对于研究这一习俗源流具有一定意义。对此,权威专家认可。

汤池教授撰文指出:我国北方笃信萨满教的若干少数民族,也盛行崇拜生育神的祈神活动。因此,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当与古代崇拜生育女神的习俗密切相关。

关于滦平后台子出土的石雕女神像的“文化归属与相对年代”,汤池教授的观点和论据是:后台子遗存与内蒙古东南部的兴隆洼文化及赵宝沟文化、辽西冀北的红山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滦平后台子遗址下层遗存源于兴隆洼文化而稍有进步,基本上属于红山文化早期范畴,年代估计在公元前4500—前4000年之间。滦平后台子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出土的众多石雕女神像,形体大小相近,造型体征统一,没有高低等级之分,它们可能是若干对偶家庭分别供奉的家庭保护神(火神母)。看来,在红山文化早期,维系社会的血缘纽带还是相当牢固的,如果把崇拜生育视为史前盛行的巫术观念,那么,包括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遗址及滦平后台子遗址在内的红山文化早期,尚处在个体巫术阶段;以辽西东山嘴与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则正发展到公众巫术阶段了。

后台子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特别是8尊石雕女神像的研究和考证,无疑是我国考古工作的又一重要收获,它为揭示我国北方地区古文化早期面貌增添了新内容,尤其为研究燕山中麓地区与东北地区、燕山南麓地区早期文化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

还应提及的是,中国史前“维纳斯”在滦平境内、在滦河流域发现,为“滦河也是人类的母亲河”的命题,又提供了十分充足的论据。因为几乎发现石雕女神像的同时,在滦河流域,离后台子遗址仅10余公里的滦平县营坊村出土过石雕女神像。在滦平县境内滦河流域,出土的有价值的文物数量还相当可观。

“滦河也是人类的母亲河。”----这不是一句空话。迁西滦河岸边发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曾证明这一点,滦平县后台子遗址发掘出的史前女神像更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是人类的发祥地。

8尊6000多年以前的女神像,无言的证明了我们滦平一带的土地是多么的古老,历史是多么的悠久,文化是多么的灿烂。她使我们滦平人增添了一份自豪感。因为,她把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又向前推进了至少1000多年!

滦平发现了“维纳斯”,这固然是一件令学术界鼓舞、令考古界振奋的大事,但也有令人遗憾之处。

其一,位于后台子遗址处的金沟屯西村砖厂(当然也包括所有的建设工程、建筑工地),如果在开工动土之前,搞一下文物普查或勘察,文物可以少损失、少遭破坏;

其二,后台子遗址发现文物之多,价值之高,可谓十分难得,如果不是先破坏后抢救、先失散后征集,一经发现就妥善保护起来,投一笔必要的资金,完全可以建一处“中国维纳斯博物馆”或是“东方女神博物馆”。试想:它的研究价值、学术作用、社会效益和文化内涵又将如何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下来的是精华、精神和智慧。

历史的车辙也有湮灭,让我们抹不去的是猜想、失落和遗憾。

中国的东方“维纳斯”,你同意吗?



作者:黄宝铭,笔名铭言,男,满族。河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