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宋徽宗没看懂这幅画



一场亡国的危机


1101 年,注定不平凡。

这一年,文豪苏轼、天文学家苏颂相继逝世;赵佶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建中靖国”。

这一年,宣和画院的不知名画师张择端,作画一幅献给新帝宋徽宗。宋徽宗看到画中的盛世图景,大悦,题字《清明上河图》后将这幅 5 米多的长卷收入御府。



外卖鼻祖




粗略看来,这幅绘有 800 多个人物、60 多头牲畜、30 多家店铺、20 多只木船的长卷足够细致,画中的城市汴京也足够繁荣。

在当时,汴京的人口已达到 137 万,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里有宽敞的马路、发达的水运、随处可见的商铺,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外卖送餐员。




各种商铺




不过,当我们把《清明上河图》放大,耐心观察画中的细节,却发现导致亡国的危机正在袭来。

打开画卷,是一幕短暂祥和的场景——郊外的牧童在赶路,农夫坐在草棚下望向远方,一支嫁娶队伍正喜悦地奔向新生活...




牧童、农夫与嫁娶队伍




与祥和并行,还有一幕突发事件正在上演——一支回家省亲的队伍声势浩大,挑夫载的满满当当徐徐走来,此时,最前面的一匹白马挣脱了缰绳,向前方跑去,而在不远处,就是繁华的汴京城。



省亲队伍与脱缰的马(马的前半身已残损)




马夫慌忙追赶,路边的老妪急忙招呼孩子,前方的牛和马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转头看向郊外。

酒肆里的客人也没闲着,不慌不忙的看向远方,似乎在等待“野马”的到来。




老妪、牛和酒客




画卷进一步展开,我们将正式走入汴京城。

酒肆前方是一处货物集散地,老板正催促劳工搬运货物,所有人都没有注意远处奔袭而来的野马。

再往前走,是一座望火楼。

宋代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极易引起火灾。据史料记载,北宋 100 多年间经历了 40 多次特大火灾,因此消防是当时朝野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汴京城的每个坊都设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

但在张择端的画里,这处望火楼却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兵营竟被改成了饭馆。




货物集散地与空无一人的望火楼




如果说狂奔的野马和无人看守的望火楼是危机的前奏,那画卷的中间部分则是高峰。

汴河的拱桥上,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一场景,最能体现京城的繁华。当把“镜头”推进,给出特写,我们发现了繁华背后的隐患——站在桥边的人都在着急地看向桥下,议论纷纷,似乎将有大事发生。




桥边和岸边的人




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向桥下,原来是汴河中的货运船正在通过拱桥。

危急的是,船上的桅杆并没有放下。此时,几位船员慌忙将其放倒,另一位正用长杆抵住桥梁防止船体继续前进,还有人想抓住桥上抛来的长绳试图调转船头...




货运船上的危机




再回到桥上,骑马的武官与坐轿的文官相遇,双方互不相让,各家的管事正打算较量一番。

实际上,无论是桥下的水运危机还是桥上的“文武不相容”,都是北宋末年的突出问题,张择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将其表现了出来。


桥上相遇的文官与武官




画卷继续打开,沿着汴河向前走。

在离岸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处兵营,门前的八人左右对等分开,他们神情涣散,有人已睡去,有人即将睡去。

俯瞰视角下,院内的马也同样悠闲,睡意正浓。



兵营




把画卷打开至末尾,看到的是汴京的城墙。

遗憾的是,诺大的京城,无论城楼上还是楼下关口竟无一卒把守,但如果形容是空无一人,也不太合适,因为城楼上还是有一位“看客”,正专注地望向楼下的记账处。

不得不说,张择端用心良苦。




“空无一人”的城楼和楼下的记账处




与虚空的城防形成对比的是隔壁的青楼,这里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路过的官员和商贾无不放慢了脚步,欲进还羞。


青楼




这幅画的微妙还反映在对人物心理的处理。

长卷末端,马背上的人在闹市区认出了一位朋友,但这位友人却掩面而过,故意躲避,并不想打招呼。显然,社交恐惧症在古代已存在,当时的这种处理方式叫“便面”。

“便面”




合上画卷,再次回味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才发觉商业繁荣的汴京暗藏玄机。

他没有进行夸张渲染,这是北宋末年实际存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可惜,宋徽宗没有看懂这幅画,或者说他看懂了,但已无能为力。

1127 年,靖康之变。

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等 3000 余人,被金兵押解北上,汴京沦为一座空城,北宋随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