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天仙又临澴水畔

黄梅戏悠悠 唱响孝子情

省戏曲艺术剧院来孝献艺

11月1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演出的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在孝感东站广场上演。(记者李文勇 摄)

11月1日晚,孝感东站广场人潮涌动,掌声如潮。“美好新生活、孝爱满人间——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走进孝感”慰问演出活动隆重举行,一曲黄梅戏《天仙配》唱响浓浓孝子情。

省演艺集团总经理陈周,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潘丰;潘启胜、彭桃安、仇平贵、周先来等市“四大家”在家领导出席并观看了演出。“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杨俊等黄梅戏名家登台献艺,精湛的表演、扎实的唱功、优美的身段、圆润的唱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和精神大餐,博得观众阵阵叫好和热烈掌声。

此次黄梅戏《天仙配》走进孝感,是2018’孝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也是孝感首次举行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黄梅戏演出。来自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的杨俊饰演七仙女,曹祝来饰演董永,吴进良饰演傅官保,冯志刚饰演傅员外。这些演员都获得湖北戏剧“牡丹花”奖。

据悉,2018’孝文化旅游节将于11月2日上午正式拉开帷幕,期间还将开展京剧票友大赛、楚剧展演等,让更多的群众感受戏曲魅力,提升艺术素养,丰富文化生活。(孝感日报 李琦)

天仙又临澴水畔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11月1日晚,澴水河畔传来了熟悉的歌声,黄梅戏《天仙配》在董永故里再次唱响。

舞台上,粉面上一点朱唇,神色间欲语还羞;娇美处若粉色桃瓣,举止处有幽兰之姿……由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饰演的“七仙女”,水袖轻舞、柔声慢调、如梦似幻。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至今有近200年历史。作为五大曲种之一,黄梅戏有众多优秀的被大家所熟知的剧目,例如早期红遍大江南北的《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剧目,其中《天仙配》的问世为黄梅戏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千余年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对于故事的发源地——孝感而言,更是根深蒂固,耳熟能详。

舞台下,观众们沉浸剧情之中。于高潮处,情绪随之高亢,掌声雷动;于动容处,又不禁潸然泪下。

作为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早已是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演员们驾轻就熟的一部戏,但此次走进董永故里意义非常,直到演出前一刻,演员们仍在对该剧的演绎进行着打磨和提升。

“这个戏我们费了很多心思,今天来孝感演出,又恰逢孝文化旅游节这一全民盛会,我们肯定要全力以赴,给孝文化旅游节、给孝感观众们献上一场完美的演出。”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团长冯志刚告诉记者,为了还原剧院演出效果,剧团尽可能的将舞台道具搬到了演出现场,除此之外,还有近20人组成的乐队现场配乐,以期给观众们奉上一场视听的饕餮盛宴。

在剧中饰演董永的优秀青年演员曹祝来,是第一次来孝感。他说,“能够在董永故里饰演董永这一角色,十分荣幸,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演好这个角色。”

“七仙女”扮演者杨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从艺30多年来,她创作主演了众多戏曲及影视作品,如黄梅戏电影《孟姜女》、《血泪恩仇录》,黄梅戏电视剧《貂婵》,黄梅戏舞台创作剧目《未了情》、《双下山》、《妹娃要过河》、《党的女儿》等。

“孝感的观众非常懂戏,在演出过程中,全场鸦雀无声,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大家就是静静地、用心地观看,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高的赞誉。正因为此,舞台上的我们也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倾尽全力的表达对角色尊重,对观众的尊重。”杨俊告诉记者。

在当天的展演中,来自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的65名演职人员,为孝感观众们上演了《天仙配》中的“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分别”共6场戏。

云梦戏迷专程赶来孝感看戏。“我特别喜欢黄梅戏,平时只能在电视上、广播里关注黄梅戏,今天特意来看看,现场版的果然更‘过瘾’。”

周厚红是一名业余楚剧剧团负责人,唱了30多年的楚剧。听说有高水平专业剧团演出《天仙配》,他和妻子一同来到了现场一饱眼福,“主要是想学习一下演员的唱腔、表演等,看看能否借鉴到我们自己的演出中”。

“《天仙配》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孝感,这次以独特的黄梅戏艺术视角,来歌颂这段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来讲述董永的感天孝行,讴歌美好的爱情,作为孝感人,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78岁的杨柏林说道。

一戏终了,人散场空,但2018’孝文化旅游节的精彩,仍在上演。

《孝感日报》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