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仿日本建筑的一所学院,孕育中国近代48位名人,空中航拍壮观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它的前身曾为城南书院、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南宋理学家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湖南师范馆,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与此同时,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
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坐东朝西。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
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1966年至1968年复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1983年还专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出有毛泽东当年写的《讲堂录》笔记、《夜学日志》等文物照片,以及1950年12月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
旧址建筑共36栋,包括主体连廊建筑、一师一附小和工人夜学等三大部分。主体连廊建筑位于校园中部,由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学楼、自习楼、阅览楼、礼堂、寝室组成,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有序,平房、楼房相间搭配,极为雅观。
平面布局或呈"回"字,或呈"凹"字,或呈"凸"字和"H"形,科学地考虑到了采光、通风的效果,外观庄重典雅,建筑与建筑之间,长廊迂回,互为贯通;廊柱硕大,成双顶拱,拱距卷顶跨度适中,稳定大方;
青麻石屋基高出地面,起到良好的防雨、防潮作用;阶沿、柱、廊檐、屋脊棱角分明,衬托墙体、门窗檐框,青白相间,素洁雅致。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曾国藩、黄兴等曾藏修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等曾在此学习;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湖南一师师生中载入《辞海》者48人,中共一大代表3人)。
尤其是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一附小结成革命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