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習慣把“越界”當“親近”

文豪剛畢業時,被學長召進了他所創的公司。工作2年後,學長的公司開始穩定成長,文豪覺得這個行業並不適合自己,而且工作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總是睡眠不足,所以他開始跟朋友打聽別的工作。消息傳到學長的耳裡,學長震怒!他跟文豪說:“你這人太沒有道義了!你剛畢業連履歷都不用遞,我就給了你一個好工作。現在你拿的薪水比你哪一個同學少?你怎麼可以背叛我去找別的工作呢?”文豪想想也覺得對不起學長的賞識,因此打消了轉行的念頭。

靜惠是一個乖巧的大二學生,系主任要她幫忙做研究,她受寵若驚。由於做研究常會忙到很晚,系主任總會買晚餐給她吃。有一天半夜,她離開系主任辦公室時,發現整棟樓都空無一人,她感覺有一點不對勁了。那以後,系主任要求她入夜後留下來做事,她都婉拒了。她第3次拒絕時,系主任就對靜惠說:“靜惠啊,你知道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了,我對你有很深的期望。我這麼嚴格要求你的研究工作,是為了你往後的學業著想。我覺得你有潛力變成博士生,希望你儘量把晚上時間安排好,可以多做一點研究工作。你不要忘了,我留下來工作到那麼晚,其實也是為了要栽培你哦。”

靜惠心裡雖然還是很毛,但不想讓如此賞識她的系主任失望,因此她還是在入夜後留下來工作。系主任與她愈坐愈近,她每一次想保持一點距離,系主任就把對她多賞識、多用心栽培這種話拿出來講。最後有一天,系主任就性侵了靜惠。即使如此,系主任還是告訴靜惠他有多喜歡她、多愛她,讓這樣的事情延續了2年,一直到靜惠畢業了,她才敢告訴家人這件事。

靜惠和文豪都有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直覺,是這些感覺讓他們覺得該保護自己了,但是,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繼續往危險前進呢?

大偉是獨生子,父母都是醫生,非常關心他的學業。他準備升學時,希望選文科,遭到父母反對,他們威脅他要斷絕經濟援助。大偉向來很乖,但這次他反彈很大,在離家出走前對父母說:“你們可不可以給我一點空間,不要一直越我的界,你們能不能讓我喘口氣?!”

一般人都知道,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一定要保有人際“界線”。但很少人覺得親子之間應該有人際界線。因為孩子從母體而來,大家都覺得跟孩子愈沒界線就是愈親,也就是有種“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概念。其實,親子關係在母體裡就有界線,那個界線就是胎盤,媽的血歸媽的血、孩子的血歸孩子的血,沒有了這個界線,母子都會有危險。可以說,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界線,這個界線負起了保護我們的責任。

孩子從小一切都是靠父母,父母讓他吃什麼,他就吃什麼、父母讓他穿什麼,他就穿什麼。等到孩子大了,就會開始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見、自己想做的決定,如果這時你強迫他、想改變他,他就會生氣。我們總是不喜歡見到孩子有情緒,但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要有情緒?

情緒感覺與身體感覺一樣,它們的功能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如果有人掐我們,身體就會痛,這個感覺是為了警告我們:身體界線被侵犯了。就好像有人說了什麼話惹我們,我們會生氣,這個生氣的情緒是為了警告我們心理界線被侵犯了。這個情緒界線就是大家說的人際界線。一個城市不想讓外敵入侵,它必須有堅強的城牆。城牆是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但人際界線摸不著、看不到,無影無形。雖然界線無影無形。但是,當別人侵犯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出現情緒,所以情緒就是我們城牆上的警報器。情緒=人際界線。當別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時,情緒就會作響。

那我們的情緒界線裡有什麼呢?如果我們把情緒界線想像成腳下的一個圈圈,而這個圈圈裡放的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偏好╲喜好、意見、夢想、用意、決定,就是那些我們腦子裡的事。腦子裡的事看不見,所以就必須有情緒來守衛它們,不被他人侵入。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成功的把自己的情緒界線與孩子的情緒界線分離。

當孩子開始長大了,父母喜歡吃的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歡吃的、父母喜歡的衣服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衣服、父母希望孩子唸的科系不再代表那是孩子喜歡的、父母希望孩子加衣不代表他冷、父母希望孩子多吃點不代表他餓。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他自己的情緒界線,如果父母想要與孩子沒有界線,就像母子之間沒有胎盤一樣,親子關係會面臨危機。

父母的責任,並不是霸佔孩子的情緒界線,而是要協助孩子認識他情緒界線裡的喜好、夢想,或幫助他依自己喜好塑造他的價值觀、意見、決定。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哪懂,我們幫他選是為他好、關心他、愛他,他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問題是,如果現在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個人不是你,是他的老師或老闆呢?然後孩子被強迫了還以為老師和老闆是愛他、關心他、為他好呢?靜惠和文豪不就是這樣?

靜惠和文豪的父母很相似,他們都是對孩子的教育關心有加,孩子想要獨立擁有自己界線時,他們從沒放手過。靜惠想要上自己喜歡的才藝課,父母覺得才藝課對學業沒幫助,不準,幫她選了別的課後輔導。文豪想要選自己喜歡的科系,父母覺得那科賺不了錢,要求他上一個未來錢賺得比較多的科系。然後,父母不停的告訴他們:“我們是為你好、我們是關心你、我們是愛你才這麼做的。”

父母不與孩子的情緒界線成功分離,孩子會弄不太清楚到底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等到孩子離家與別人相處時,他們也會很容易就把別人違背自己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事當作一種愛和關心。他們會把越界,當作是一種親近而不是侵犯。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沒有人際界線而受到傷害,那你最好也不要一直不停的讓孩子覺得,他是被你擁有的。畢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