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篇05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小編按: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對待篇第五講——《道德經》第二十章,本章重點在於理解老子所說的“食母”。

《道德經》第五講:對待篇 05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xī),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①(kuì)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dùn)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dàn)兮其若海

飂(liù)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②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注:

① 遺:通“匱”,讀kuì。

② 似:王弼注:“故曰頑且鄙”。傅奕本等亦作“且”,可參。因差別不大,本處採用王弼本原文本而不作校訂。

繹 讀

這章比較長也不熟悉。所以我們按照其中的意思分成5段。

絕學無憂:徹底拋棄學問而直接感應大道,就可以沒有後面所言的憂慮。

這個學,就是為學日益的學。一般我們講解《道德經》要通解。一個字、名,全文統一解。當然也有例外,例外就要單獨說明下。學《道德經》注意有無,把握有無兩端來解讀《道德經》和認識萬物。所以,老子認為,放棄對形而下的學習,就能無憂。這個當然有他的時代和語境下的含義。從我們現代看,以及全文的思想看,老子沒有那麼極端,所以是一種特定語境下的言。那麼他為什麼要發此言呢?

《說文解字注》:絕,斷絲也。斷之則為二、是曰絕。引申之、凡橫越之曰絕。如絕河而渡是也。又絕則窮。故引申為極。如言絕美、絕妙是也。絕學,就具備兩意:一個是絕頂的學問;也有斷絕之意。能否把這兩個意思綜合起來呢?可結合實際和本章上下文來思索。

實際情況是,老子本身是守藏室之吏,雖然位置很低,但是很重要。如能閱讀所有的周朝重要典籍,這就能繼往聖之絕學,具備了學問做到絕頂的條件。從5000言的文本看,有“建言有之”,“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即老子全文,大約應該是有20%左右(估計)來自典籍,即繼承絕學。但是,為學日益,益到極點,為絕學;即損之,也就是絕之,重新思索,獨立思考,從舊的灰燼之中,又出新的火花,取敝則新的實際,重新建樹。70章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暗示此之前的學問,似難知難行。故,老子本身有他獨創、原創的內容,開闢一條相對來說易知易行的道路。所以,67章“天下皆謂我道大”,即他具有開創性的成就,與誰都不同。

從20章最後一句看,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此時,已經不再注重在為學上,而開始為道,直接從大道得到真知。道為天下母。有了食母,才貴,才有20章的六個獨。

為什麼絕學無憂?下面似乎是個解釋。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恭敬與怠慢的變化,能相差到哪裡?

唯,指的是恭敬的答應;阿,指的是怠慢的回應。這兩者能有多大的距離呢?這是一個很形象的說法。比如我們似乎能看到一個人,對上恭敬,對下傲慢,所以也就是轉眼之間,故時空距離不遠矣。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良與邪惡的變化,又能相差到哪裡?

善良與厭惡,之間又能有多大的差距呢?這裡的惡,應該還是厭惡的惡,所以人啊有時候表現為善良,有時候又會表現為讓人厭惡。這兩者之間又能有多少的差距呢?

所以,絕學無憂理解為:如果僅僅是做學問,就會造成善惡、唯阿並存於一個人身上。因為僅僅是絕學,學問到了頂點,還是識,還是有染著,並不足以超越對待,走向本真,此為憂患。故要徹底拋棄為學,直接感通大道,源源不斷取得真知,不斷滌除玄覽,用其光復歸其明,恢復本真,超越善惡、唯阿的對待,才能無憂。

從實際上,我們需要走過學習的階段,為學日益,還要為道日損;最後徹底走向對形而上的大道的感通,守住大道,徹底無憂。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們所畏懼的,我也不可不畏懼。

但是,眾人都如此,我不這麼做就會遭人非議;我也要隨順別人,畢竟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所以,這是老子的感慨,自己矯矯不群,獨異於人,實際上也會受別人的影響,也不可不畏啊。

荒兮其未央哉:但是我的精神廣漠啊,沒有盡頭!

荒,不是不好的意思。荒,就是廣大的空地。央,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中間,一個是盡頭。這裡是盡頭,意思是我的精神啊廣漠而沒有盡頭。老子形容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深遠的、寬廣的、沒有盡頭的,也是內心的表白。

綜合解讀這兩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指後文描述的各種我獨異於人的現象,別人難免會不理解,有些非議,也給聖人帶來困擾;荒兮其未央哉,雖然我在眾人眼裡看似有些古怪,其實我的精神啊,已經進入到了大道境界,而無形的世界,是那麼的廣漠而無邊無際。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眾人都很快樂,好像是在享受盛宴,也好像是春天登臺觀賞景色。

熙熙有一種興高采烈的意思。大家都那麼高興,就好像是享受盛大的宴會,也好像是春天登臺望遠、嬉戲。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唯獨我淡淡的,臉上沒有表情,好像是嬰兒還沒有長成孩子。

我啊只有我這樣,很平靜,就好像是嬰兒一樣還沒有長成孩子,臉上淡淡的沒有啥表情。

形容聖人專注於氣化的狀態,進入深度的混沌,外表與眾人熙熙攘攘興高采烈的樣子就完全不同了。注意,嬰兒與孩不同。嬰兒還沒有發展出七竅,還處於混沌;孩,還保留天真,但是開始關注形而下。參讀49章: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縱觀全文,“我”出現不多。以老子自謂,只有這一章,表明老子此時具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這個我,與57章的我不同。57章“我無為而民自化”等四句,更大可能是繼承典籍而來,是往聖留下的教導。

傫傫兮若無所歸:很頹喪,好像是無家可歸。

傫傫是孤獨的一個人的樣子,沒有地方可去。跟上面熙熙攘攘形成對比。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物質上都很富餘,唯獨我好像匱乏。

大家在物質上都有多餘,而唯獨我一個人好像是匱乏。遺:通匱,與多餘形成對比。

有餘在《道德經》多次出現:財貨有餘非道也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大家可以注意下。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的。

這裡的愚人,就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大家認為你就是個愚人,傻子,這是顯意;誰都合群,都在追求物質的多餘,而你卻那麼物質匱乏,人呢卻好像是混混沌沌的樣子沒有開竅。莊子寓言:中央之帝名渾淪,一開竅就死了,失去混沌。所以沌沌兮,老子在別人看來就是沒有開竅。

但是沌沌兮還有密意,就是深入高級別的深度的混沌氣化。因為不關心形而下,所以看上去他就有點漠然的樣子,臉上沒有啥表情: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所以嬰兒的氣也是接近聖人的混沌。10章:摶氣致柔能嬰兒乎?28章:先復歸於嬰兒,然後才能復歸於樸。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都那麼明白事理,我看上去糊里糊塗。

昭昭有點光明耀眼、明白事理的樣子;而老子則有點收斂光芒,昏昏默默,糊里糊塗的樣子,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低調、默默無名。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都那麼明察秋毫,我看上去沉悶無言。

察察,就是明察秋毫的樣子,悶悶有點閉其門的意思,也有點希言貴言不言的意思。一般人關注形而下,而只有老子關注形而上。要與5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相互印證。注意:察察為俗人,觀與察不同。

澹兮其若海:

(但是我的內心世界啊!)澹泊如平靜的大海。

澹:淡泊寧靜;澹兮其若海,就好像是月光下平靜的大海,意思是我的內心遼闊而又平靜。

飂兮若無止:飄逸似呼嘯的大風。

飂,大風;飂兮若無止,比喻沒有定所,一種飄逸的感覺。

以上兩句合起來是形容老子的精神世界,雖然看上去昏昏悶悶,但是實際上,又平靜又寬廣又飄逸。

聖人因為關注大道,無形的氣化,平時在守中狀態,故外表示人以昏昏悶悶,一種看上去愚人的樣子;內心世界則無比寬廣、平靜,而又充滿了動感的玄機。此句,與“荒兮其未央哉”,含義類似。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句法與15章的“豫兮若冬涉川”等7句相同,故有些版本放到了15章。但是,混兮其若濁,跟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兩句有頂針的文法勾連,故還是在20章合於老子文法,且上下文一氣呵成。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眾人都有用處,而唯獨我愚笨且低下。

眾人都是那麼的有用,而唯獨我卻象頑石一樣鄙陋而沒有用途。在一般人看來,老子表現不出世間的技能,沒有啥用;但是在形而上、在道上,則有大用。聖人無為而無不為,但是一般人並不理解無為玄之又玄而又有無窮的奧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唯獨我跟俗人不一樣,我的尊貴,就在於我感應到了萬物之母:“道”。

前面老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為啥唯獨老子跟誰都不一樣呢?母,就是萬物的根源,也就是大道。老子自稱,我的尊貴之處,就在於唯獨我能感通大道,神上得到大道的滋養。食母,意思是:大道是人的精神食糧。食母,才與俗人不同,才貴。

開始的“絕學無憂”和最後的“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也是首尾呼應的,唯有徹底拋棄外在的學問,深入到無形的氣化之中,從內心直接出來真知,才無憂。

整體看《道德經》81章,除了這章是老子的自述,別的章節都是大道、哲思。所以這一章是比較有特點的,一個是強調我,一個是強調獨。我數了一下,有6個獨。可見在當時唯獨老子才能返觀大道,留下原創的《道德經》,成為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食糧,無窮的真知源泉。

本 章 重 點

食母而貴。如何食母?

(以上講解著述:黃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