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牌坊街最全牌坊夜景,简单粗暴,尽收眼底


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原在义安路,建于明代。泰山北斗指韩愈,十相指历代被贬或随亡朝来潮的十位宰相。其中唐四位,均被贬;宋六位,三位被贬,三位随亡宋而来。


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为明大理寺评事郑崇建。因是太平路南端第一坊,俗称“头亭”。郑崇曾任大理寺司务、评事,及两浙都转盐运使。
玉署仙班、木天人瑞坊,为清乾隆进士,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玉署、木天均指翰林院,人瑞指年寿特高者。刘起振88岁中进士,终年103岁。
榜眼、秋台坊,为南宋建炎二年廷试第二名,礼部尚书王大宝建。秋台—王大宝曾任刑事长官,古称秋官,尚书古称台阁,故称秋台。
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为清雍正甲辰科进士,河南巩县知县邱轩昂建。 貤,转移也。清规定,受封的官员可将封衔转给家人,以光宗耀祖。邱轩昂将封衔转给父、祖,故称貤封叠被。
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坊,为明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建。大理即大理寺,古代掌管刑法的机构,卿为正职,少卿为副职。经略,即经略使,掌管边路的军事及行政。坊眉“绣衣”与“廉宪”均为官名。
吴楚重镇、四世大夫坊,为清乾隆壬戊科武进士林炳星建。 林炳星曾任湖北、湖南等处军务,故称吴楚重镇。本人及其曾祖、祖、父均受封武义、武功大夫,故称四世大夫。大夫—清泛指高级文官为大夫,高武文官为将军。此处大夫为专用封衔。郎中则相当于部下面的司长。
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为明户部郎中李思悦之父李一庄,御史李春芳之父李大受建。 台、省均为古官制。如唐设中台尚书省、东台门下省、西台中书省,此处代称中央机构。褒封,指李一庄受封为郎中,李大受受封为御史。科甲济美,指李氏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二个举人。
两京科道、金榜联芳坊,为明监察御史迁陕西副使郑安,弟吏科给事中郑寯建。 两京,一说指郑安任职的两地,一说郑安、郑寯任职的两地。科道,明设两大监察机构,其中给事中分为六科,监察御史分十三道,合称科道。
侍御坊,为明进士、苑马寺卿成子学建。侍御,即侍御史。成子学曾任监察御史,故称侍御。苑马寺卿,明官名,主管皇帝用马及政府牧马场。
节镇三省、诰敕重封坊,为明贵州按察副使陈志颐建。 陈志颐曾奉命出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故称节镇三省。诰、敕—明清皇帝对官员家人封典的制度。五品以上用诰封,五品以下用敕封。陈志颐之父陈以贲因子有功受皇帝敕封广西宣化知县,诰封梧州知府,因知县正七品,知府从四品,故称诰敕重封。
少司马、大总制坊,为明兵部侍郎翁万达建。少司马,古官名,兵部侍郎的别称。大总制,总制即总督,明代用兵时的临时职务。翁万达曾总督宣大、山西、保定军务,故称三边大总制。

戊辰八贤、盛世元凯坊,为明崇祯戊辰科同榜进士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李士淳、梁应龙、杨任斯、陈所献建。元凯—指称辅佐皇帝的大臣。
宗伯学士、三世宫端坊,为明礼部尚书黄锦建。宗伯,即春官,掌管礼仪,后世以宗伯代称礼部尚书。明清分六部尚书,相等于国务大臣。黄锦为明南京礼部尚书,有侍读学士衔 ,故合称宗伯学士。宫端,古官名,明詹事的别称,执掌皇后太子家事。黄锦及其祖、父均获赠詹事衔,故称三世宫端。
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为明户部侍郎尚书林熙春建。 四朝大老,指林熙春为官40多年,历四任皇帝,即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大老,原为南宋以来农民起义军对其首领的称呼,此处用为尊称。三世尚书,指林熙春死后,朝廷特赐其本人及祖、父三代为尚书。

柱史坊,为明御史许洪宥建。柱史—古官名柱下史的简称,明清代称御史。御史在秦代以前为史官,秦以后几乎各种事务都可任命御史,即随事立名,到明清仅设监察御史。
理学儒宗,铨曹冰鉴坊,为明吏部郎中唐伯元建。 理学儒宗,义不详。 铨曹冰鉴誉其为铨廉明。铨—即铨选,是吏部选任官吏的制度;曹—即仪曹,古称礼部郎官为仪曹;唐伯元曾任礼部制司主事,又任吏部郎中,故并称铨曹。
圣朝使相、覃恩三锡坊,为清进士、太子少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圣朝,指本朝,使相,古官名,清代用以称兼任大学士的总督。直隶,清为河北,即直属京师的地方。明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为布政使,清改为总督、巡抚两长官制,布政使降为厅级,与按察使并称总督、巡抚下属两司。覃,深也,覃恩即恩深。三锡,指郑大进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均受封赐。

状元坊,为明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
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为明福建布政使黄琮建。 文宗—文宗代称督学,黄琮曾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方伯—古代称诸侯中的领袖为方伯,即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于代称布政使。明之布政使为省最高行政长官,全国设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古文“锡”通“赐”。三锡,指黄琮三次升迁。
四进士坊,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正德丁丑即15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