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美國一大型基金手握370億美元擬對中國債券進行“割韭菜”

據外媒Bloomberg報道,由於中國國內債券即將納入基準全球指數,一位大型美國基金經理正採取謹慎態度。

“我的猜測是,一旦我們獲得了結算能力,我們就會購買一些產品,但這並不是一種高度信念,”布倫丹墨菲說,他幫助Mellon管理了370億美元,這是一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4820億美元資產管理公司。他在悉尼接受採訪時表示,第一步是購買“少量”政府債券,因為團隊會衡量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條件。

中國已經開展了長達數年的活動,以促進外國投資進入其債券市場,成為世界第二大債券市場,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人民幣匯率的下行壓力。雖然創紀錄的資金流入確實來了,但它們一直由央行主導,而不是私營部門投資者。全球對中國債務的需求有多大取決於墨菲,他的同行和客戶的決定。

“這會很有趣,因為它會有所不同; 它主要是一個國內市場,一旦國際投資者開始參與並且它成為指數的一部分,它將會有所不同,“梅隆全球和多部門固定收益主管墨菲在上週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我們對它感到滿意,可能會深入挖掘 - 但我們還沒有。”

中國債券在2018年證明是一個巨大的多元化發展,在許多市場出現虧損的情況下穩步推進 - 反映了中國人民銀行轉向刺激模式,與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相反。外國投資者更傾向於選擇由主要國有銀行發行的政府和所謂的政策性銀行證券。信貸更容易受到會計透明度問題的影響,同時還會出現創紀錄的違約速度。

在彭博社(Bloomberg LP)表示中國本幣債券將從4月起分階段加入彭博全球綜合指數(Bloomberg Barclays Global Aggregate Index)幾天後,墨菲發表講話。Bloomberg LP也是彭博新聞的母公司。市場參與者預計其他主要指數提供商也將及時納入中國債務。

中國債券的流動性遠低於主要同行,這讓一些投資者暫停了。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估計,在將1月至9月的數據年化後,2018年政府債券的營業額為1.3倍。高盛分析師指出,國債上漲4.6倍,韓國債券上漲3.4倍。

中國2017年允許通過香港債券連接進行投資的舉措使外國投資者更容易進入市場,儘管物流仍然是一些人的問題,而且相對缺乏對沖工具也是一個問題。

Ho在一份報告中寫道,12月份,高盛的Kenneth Ho預計到2022年底將有大約1萬億美元的外國資金流入。這將使海外所有權佔到總額的6%左右,而現在只有不到2%。

對於他而言,墨菲在他的全球投資組合中將尋求在可能是6到9個月的穩定窗口之前削減風險,之後他認為可能會恢復美聯儲加息。他表示,這可能意味著出售三級B級公司債,購買單一A或雙A,或者偏向政府債券而不是信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