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坪人家


*陈先枢供图

位于长沙市中心闹市区的九龙仓国金中心,相信大家都知晓。随着现代化商业大厦的建设,这片闹市区旧时的一些地名和建筑都已消失。曾经,这里的东鱼塘街连接尚德街的一条长约二十多米宽约七八米的街巷,叫做游击坪,我就曾住在这里。

游击坪一共只有6个门牌号码,住着十六、七户人家,东头是一个公共自来水站。

王家:两层小洋楼


游击坪3号算是这整个街巷区域的地标性建筑:坐南朝北的红砖青瓦两层仿西式小洋楼,一米高的基台,红漆地板房间,前后庭院,两侧通道和杂屋、厨房、卫生间,四周围墙。如此这般的建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长沙,属于十分显赫的私人住宅楼。

未拆迁前的王姓公馆

这栋两层小洋楼的主人为王氏两兄弟 —— 对政府有贡献的工商业开明人士,一大家三代老小16口人。他家空闲的房屋就佃租给我家和向姓两家人。之后一户魏姓人家搬来居住在西向走道边的一间偏房杂屋。

2010年被征收拆除前的游击坪公馆。根据本文作者回忆,作者一家搬进去时还是2号公馆,搬走时叫3号公馆,而2010年拆除前已是叫游击坪4号公馆。但此处仅有一处公馆,游击坪2号、3号、4号公馆只是不同时期对此公馆的不同叫法而已。郑寿山供图


房东王家原籍浙江人,客居上海,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四川迁居长沙。我的继母是湖南人,但年轻时随先夫在上海南京生活多年,于是和房东常常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比方说时常兴致勃勃的谈起江浙沪一带的菜肴:黄花鱼、螃蟹啦,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啦,四鲜烤麸啦,还有肉馅汤圆啦……

向家:国军的空军飞行员


与我家一墙之隔的向姓人家有四口人,夫妻两人一儿一女。户主向先生四十多岁,在长沙市花鼓戏剧团担任乐器演奏员,琵琶、月琴、二胡、长笛样样精通。一些年轻演奏员时常来他家求学讨教。

向先生个头不高,但结实健壮,他还有一个在当时人群中少有的特长——拳击,原本我们也不知道的,直到有一段时间,他在院子里充任两个男青年的业余拳击教练,我们才得以见识。


后来我们从他妻子胡女士口中知晓,他原来是国军的空军飞行员,在一次对日空战中,敌众我寡,两架日寇飞机对他夹击,他的飞机被击落,虽然弃机跳伞保全了性命,可周身多处负伤,之后再也没能重返蓝天。

向先生的妻子胡女士,在解放路街道卫生院当护士,北京人,来湘多年,仍然一口流利的京味普通话。我父亲跟着我爷爷奶奶从小在北京市长大,五十年代末从北京调来长沙工作,同样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话。于是,他们在院子里见面,有话没话总不忘记用“京腔京韵”来“交流”一下……

五六十年代的长沙,外来人口很少,更没有几个北京人,有些人都还把北京话叫做“官话”呢 ……

魏家:自制打人参米机


住在偏房里的户主魏师傅,是蔡锷路上一家区办电器厂的电工。虽说是电工,车钳铣刨的技术都也掌握得不错。魏师傅平时也很随和,乐于传授技术,很受厂里的年轻人的喜爱。那个年代的人,能够进工厂学习一门技术,真的是心满意足,并且还在工作中或工作之余,努力发奋“偷学”其它技术。

魏师傅却有个坏脾气,就是嗜酒成性,喝多了就分不清南北西东,他在厂里为此没有少挨批评。一次憋了一肚子气之后,他竟然递上一份辞职报告,就此再也不去上班。

虽说老婆早已离异,但身边还有一儿一女要抚养,为了生计,魏师傅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大堆废旧材料零部件,经他那双巧手一捣鼓,一台打人参米的机子就“制造”出来了。

这以后,魏师傅就靠打人参米营生。他每天走街串巷,而很多的时候把摊点摆在游击坪的大坪里,既不影响交通而且就在家门口。打人参米赚的钱呢,一家三口过日子按说也凑合,但他遇到高兴或烦闷,酒瘾上来就不能自控了。每当如此,他那一儿一女就遭了殃,家里不是缺米就是缺菜……

之后,经街道上关照,他女儿被安排进了一个小工厂当学徒,他儿子下放到江永农村落户当了新农民。那些年的政策,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宣传口号下,大肆动员城市没有正式工作的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下放农村插队落户,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

向阳院:居民自我管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袁姓王姓丁姓三户人家占住了属于王家的住房,还不要缴纳房租,后来经落实政策,那三户人家无条件的搬走了……

有一段时间,长沙市兴起大办“向阳院”的活动,风潮来自北方的大城市。因为北方的一些城市里,居民住宅大都有院落,有的大院里多达二十来户人家,“向阳院”成为居民自我管理的一种新形式。

电影《向阳院的故事》

而长沙市民的住宅,绝大部分是独门独户,打开房门就面临着小街巷,即使像游击坪3号这类为数不多的公馆,院墙里也只有几户人家。由于不能因地制宜,这个“向阳院”的活动没有推广开来就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这都是那个年代的几个小插曲。

我家:磨糯米做汤圆


王家有一副大石磨,每年腊月里临近春节,他家就要磨许多糯米,自己来做汤圆。我家有些年也借用他们家的磨子磨糯米。

首先把糯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糯米两天至米粒变软,这样就可以用磨子磨糯米浆了。磨糯米时推磨用力要均匀,往磨眼里添加米和水要适量,如此磨出来的米浆才细腻。洁白的米浆缓缓地从磨子周边石槽中流进一个事先扎在石槽口子上的细布袋子里。

推磨制浆也算个小体力活,推着推着就弄得手臂发酸了。而站在旁边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洋溢出来的已是浓浓的过年气氛。

我家把磨好的糯米浆布袋吊起来,里面多余的水分慢慢的滴在下面准备好的一个盆子里。大约要“滴”个一两天时间,布袋里的糯米浆变得干湿适宜,然后就可以用手来搓汤圆了。我们家做的汤圆馅子一般是甜咸各半:甜馅的包着白糖芝麻红丝绿梅,咸馅的包着剁碎的猪肉泥。


本文作者1988年秋天,身穿上海“响铃牌”全毛料西装(当时最好的品牌),站在游击坪3号公馆台阶上。 郑寿山供图


我家原来是住在东鱼塘街28号的,因为大跃进年代要办街道工厂,由政府部门安排我们居住到临近的游击坪3号王家空闲的两间房子,每月租金12元。在当时,这样的租金一般人家是租不起的。

其后我们单位上两次分配住房,都因继母以”太远了,不方便”而放弃。等到继母去世后,我再要求搬到单位宿舍居住,却因房源紧张无从安排,直到1992年才搬离居住了三十五年的游击坪3号公馆,住进单位临时宿舍“过渡”,两年多之后分到新房。

*图源/陈先枢

我家搬离后的2010年,游击坪3号公馆与之所在的北起白马巷东牌楼,南至解放路,东临蔡锷路,西靠黄兴路这一大块区域的街巷民居进行拆除,矗立起三湘第一高楼及目前为止最大的商业综合体——九龙仓国金中心。

长沙国金中心


拓展阅读

游击坪,西起东鱼塘街,东止尚德街,因清军长沙协游击署设在此街而得名。游击为清代绿营兵武官,职位次于参将。据《湘城访古录》载,游击署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游击赵文实捐建。民国初年,湘督谭延闽指拨游击署旧址建蔡锷专祠。后因军阀混战,无款兴建,久而荒废。据传,旧址基地后由蔡锷遗属出售给何键部一团长,改建成私人公馆。湖南解放前夕转卖给一王姓后人,后建成许多四辟门户居家。

该公馆即为游击坪4号公馆(与本文中游击坪3号公馆为同一公馆,为不同时期的叫法)。公馆占地150平方米,共两层楼,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2010年6月9日,长沙市文物局公布城区313处第三次文物普查登录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游击坪4号公馆名列其中。2010年9月26日,该公馆被实施拆除。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郑寿山。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文中图片为编者所加,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