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的美,需要你細細品味!

導讀:經方是中醫之根,是中醫之魂,是中醫最有魅力的部分。近日小編拿到了一本關於經方的著作——《十年一覺經方夢》,本書作者楊大華是黃煌經方團隊的骨幹成員,長年沉潛於基層臨床研習經方、實踐經方,具有良好中西醫學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書中內容接地氣,有乾貨,都是作者十幾年思考經方、實踐經方的精華,既有浪漫的奇思遐想,又有紮實的研究探索,視角獨特,觀點鮮明,論述中肯。下面節選開篇之作——經方之美,供大家欣賞學習。

01

滄桑之美

經方,形成於何時?什麼人發明的?不知道。神農、伊尹只是假託,張仲景只是它的傳人,他們背後站著的是一群默默無聞 的古代醫工——經方的先驅者!就其載體——《傷寒論》來說, 迄今已經1700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說不清楚其書哺育了多少醫生,算不清楚其方救了多少患者。黃連的苦、半夏的辣、甘草的甜,瀉心湯裡依然能品到遠古的氣息。


02

典範之美

經方,記載了豐富的診療經驗,開創了方證對應的臨證先河,展現了方藥加減變化的規律,由此成為後世名醫的學習典範。從王叔和到孫思邈,從許叔微到柯韻伯,從曹穎甫到胡希恕,一代又一代的經方家前赴後繼,經方的血脈一直沒有中斷。 它的學術地位,等同於兵學裡的《孫子兵法》、儒學裡的《論語》、書法裡的《蘭亭序》。


03

簡樸之美

經方,其著作文字洗練,直比《易經》和《道德經》;沒有 《內經》的浮辭駢語,沒有《莊子》的誇張聯想;只是以白描和形象比喻的手法告訴人們“是什麼”,卻很少說明“為什麼”。恰如嶽美中先生的評價:“見其察證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準當前之象徵,投藥石以祛疾。其質樸的學術,直逼實驗科學之堂奧。”


04

嚴謹之美

經方,其組方結構嚴謹,一個桂枝湯,加桂加芍,量之有變,方名亦殊;厚朴、大黃和枳實三味藥比例不同,方名也因之各異。在具體操作方面更是量化入細,如煎藥加多少水,煮取多少藥液,每次喝多少升,每天喝幾次,強者喝多少,羸者又喝多少,服後需要如何將息,發汗到什麼程度,汗出不止又該如何對付,哪些情況需要停後服,這些都有著嚴格的說明。


05

平實之美

經方,所用之藥多為平常易得之品,諸如甘草、桂枝、半夏、柴胡、白芍、大黃之類,在今天也是常用藥;至於生薑、蔥白、大棗、飴糖、蜂蜜、薏苡仁、赤小豆、小麥、羊肉、豬膚、 豬膏、人發、水蛭、虻蟲、蠐螬更非難得之貨。從今天眼光來看,無論是甘麥大棗湯,還是當歸生薑羊肉湯,更像一道藥膳。醫歸平正,用平常之藥取得卓越療效,那才是真正的神奇!


06

體系之美

《傷寒論》所用的理論框架是“三陰三陽”。“傷寒如流水”“走馬看傷寒”,外感病變化迅速,因此,對於病情的把握也需要一套跟蹤與管控體系。“三陰三陽”的確是合適的理論工具,不僅鏡像般地反映著病情的傳變,同時也賦予相應的治法對策。如果把疾病的發展比作郵差,那麼,“三陰三陽”就是驛站。疾病變化莫測,但大致的軌跡卻可以把握。古人沒有條件從微觀上研究疾病,只能被逼著在現象層面想辦法。設身處地去想,“三陰三陽”體系在當時無疑是最佳的疾病觀、最美的方法論。


給大家推薦《經方一覺十年夢》



內容推薦

本書是作者多年了圍繞經方寫作的集子。記錄了作者對經方的所思所行,還有對其他問題的思考。涵蓋了經方醫學的理論及實踐,涉及學習經方的個人理念,對若干經方的深入探討,對經方常用藥物的認識及個人臨證治驗。作者跳出傳統中醫的思維,結合現代醫學的視角來看經方。對於經方的研習來說,或許提供一些別樣思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