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表达到底层叙事 李林荣谈北京现实主义文学四十年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恩杰)北京现实主义文学伴随改革开放走过四十年,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基本脉络是什么?就在昨日上午的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李林荣给出了答案:他称北京现实主义文学伴随改革开放先后经历了政治表达、社会参与、先锋探索、重回现实主义、底层叙事、热潮空转、理论探讨的脉络。

座谈会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评论家李林荣谈北京现实主义文学40年 摄/记者 张恩杰

第一阶段: 文学成政治表达的侧翼 激发社会参与热情

在李林荣看来,北京文学刚刚过去的四十年,大致走过了三步,就在三个步伐、三个阶段当中重新对以往非常复杂、积淀非常丰富的现实主义做了改写、做了重新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头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78年-88年代,这个阶段是现实主义重新复苏的阶段,这里面现当代,乃至于近代,形成的那种批判现实主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萌芽,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前面的三十年里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与革命浪漫主义相伴生同时发展的革命现实主义,78年到八十年代末期十年当中,北京文坛出现重新被聚合、重新被利用、重新被继承,同时也是有所扬弃,有些部分被削减掉。

“比如刘心武写的小说,还有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共同特点是追踪写作当时的热点问题,通过这样的写作把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推进全国改革开放,也引导全国的改革开放快车道。”李林荣说道。

那时候文学很有力量,文学成为政治表达的一个测翼,它承担的使命是政治使命,那时候他们的创作产生那么强烈的,几乎在发表的当时就能够直接调动社会高度关注、唤醒很多人进行改革的社会参与的热情,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近现代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流脉,与所有跟政治生活直接结合的资源和技巧、传统都激活了。

第二阶段:文坛掀起现代派与先锋派 迈出一只脚后重回更高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这十年充分发展之后,伴随中国社会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急剧的转型,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第二个十年,出现一个相对活跃也是在当时看起来相对混乱的局面。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先是一波特别疯狂的现代派、先锋派的热潮在文坛掀起,那时候北京显得相对沉寂。

有趣的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在上海、南京出现一些先锋派和现代主义代表性的作家,最典型的就是格非和余华,一个在九十年代中期,一个在九十年代末,先后移居在北京,并且在北京扎根。与此同时,先锋探索开始从经历了三五年的沸腾和热潮之后,到九十年代随着余华和格非到北京定居,出现了向现实主义反流的现象,连格非自己小说创作在出手的时候都变成了现实主义面貌。

“这个内在的机制,实际上是前一个阶段先锋派和现代主义的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抱着突破刘心武和陈祖分式的写作局限,在技巧层面、作家主体意识的发展蔓延方向上出现调整,调整之后很快反哺,重新回到中国文学以北京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主轴和主潮当中。”李林荣如此阐述说。

为此回顾到九十年代中期时,当时文坛评论界都比较关注,而且大多数评论家做了共同面临,就是现实主义的返潮,其中特别醒悟的是所谓先锋的撤退。今天看起来先锋不是撤退,先锋是先迈出一只脚,调整方向之后重新回到更高起点的现实主义道路。

第三阶段:现实主义失去了实质性的内涵 值得一线青年作家深思

紧接着,李林荣称,上世纪末以来将近二十年,从底层叙事开始,理论上的提倡、理论上的说法,到最近从政治高层到理论界前沿地带,到北京,全国文学批评界都在关注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又成了热词。

“今天我们谈的到底什么是现实主义?我自己冒昧的观察,我觉得现实主义最近一波的热潮在空转,在现实主义名目下进行很多创作和理论探讨,实际上失去了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当中前两个十年的实质性的内涵。”李林荣坦言道,大家并没有瞄准现实主义在今天的北京文坛乃至全国文坛、世界文坛上到底应该解决哪些问题。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谈到现实主义的时候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就说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源泉,一个是反映。毛泽东还说,社会生活是美,文学艺术也是美,但是人民要求的不止是社会生活这个美,还要要求后者,也就是文学艺术的美。

在李林荣看来,今天的文学话语怎么参与,包括文学层面各个角度的人都期待中国现实生活有一个新的阶段,在新时代条件下向前发展,怎么样参与到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来。另外现实主义话语和其他话语怎样对话,是简单追随还是展开实质性对话,甚至进行争辩和补充,这是今天一线的现实主义青年作家所共同关注与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