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不知道的“非遗”!—平舆丝弦道(二)

河南省“非遗”—平舆丝弦道(二)

丝弦道的形成时间和渊源无从查起,也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只能通过老艺人的口述中略知大概以及一些史料中进行推测。从收集的口述资料梳理中可知共有本源说和它源说两种说法。

本源说

这种说法认为丝弦道源于汝河流域,是在古蔡州这个具有灿烂历史的土壤中孕育、滋生出来的。古蔡州既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楚文化的特色。唐代的真阳(今正阳)《竹枝词》誉满中原,通过对流传下来的四首《竹枝词》进行分析,其中有三首就反映了当时的曲艺、歌舞、庙会之盛况。到了元、明,汝宁府的“摊戏”、“摊腔”遍布诸邑。这些都与丝弦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由此可以推断,丝弦道是由本地的曲艺而发展起来的。

它源说

一是源于开封说。这种说法认为开封的“清音”流入到汝南,由汝南的万道同、其弟万道荣以及弟子吸收“清音”的曲牌、伴奏等,经过一系列的融合,而变为现在的丝弦道。

二是河北流入说。这种说法认为清光绪年间的汝宁府知府钱口是河北保定人,由于思乡心切,就从保定请来一种三弦书的曲艺,弹着类似河北落子戏的曲调,流传于文人雅儒之间。在万道同的支持下就在汝南落户扎根,逐渐发展成为丝弦道。

三是南方传入说。这种说法认为丝弦道自始至终的伴奏乐器都是以丝弦乐器为主,而在明清之前,曲有南北之分,南曲以丝弦伴奏为主,北曲以管乐伴奏。由此推断丝弦道属于南曲范畴,先传入开封,然后又流入汝南,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丝弦道。

通过对丝弦道的曲牌和唱腔分析,丝弦道最初是由北方流入的曲种,具有河北梆子风韵,源头很可能是河北三弦书,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等长期转化为当地特有的曲种,但名称是由万道同提出的。

丝弦道在清朝末期开始在豫南兴起,这个时期由于是初始阶段,被称为“清音”,唱腔曲牌很少,唱词也晦涩难懂,很难学唱,只在文人雅士阶层流行,平台百姓很少能听到。到了民国十年左右丝弦道名字也由原来的“清音”改为“丝弦道”,汝南万寨乡的万道同将开封鼓子曲(大调曲子)的唱腔曲牌揉进了丝弦道,大大丰富了丝弦道的唱腔曲牌,同时又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改进开始在豫南地区盛行。万道同创建了丝弦道班,收了一大批徒弟,丝弦道班遍布整个豫南地区,甚至流入到了淮阳县以及外省,仅汝南丝弦道班就有40多个,艺人350多个左右。丝弦道发展民国二十年左右达到鼎盛,此时汝南设有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地会馆,汝南紧靠洪、汝河,水上交通相当便利,可以直接通往淮河、长江。这不但体现出商业方面的交易,也必然带来文化艺术的交流。每逢正月十五左右,在会馆的资助下举办鳌盏(即灯展),各种艺术聚集在一起交流,丝弦道艺人们围桌而唱,场面十分热闹,不仅使得外来文化艺术流入汝南,也使得汝南本地的文化艺术走进其他地方,并与之融合。丝弦道发展到建国初时,渐渐地走向衰落,此时有的艺人开始做其他的工作,有的艺人被扣上民主革命的帽子,受到了镇压。由于各种不利的因素,丝弦道班也大都解体,艺人们把自己的乐器纷纷出卖,致使琴弦断,歌声息,人亡曲在,曾经繁荣辉煌的丝弦道,就此落下帷幕。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才开始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