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一个教书匠竟在台湾干出这等大事

郭廷筠:一个教书匠,重创台湾天地会

◆ ◆ ◆

文 |石禄生

1、天地会

近期武侠大师金庸先生仙逝,引得无数武侠迷扼腕叹息。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在一百个人眼中,谁才是金庸小说世界里真正的大侠,自然也有一百种不同的答案:乔峰、郭靖、杨过、张无忌、令狐冲……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着实不好选。

但在笔者眼中,最有魅力的金庸笔下英雄人物,却是比较冷门的陈近南。



陈近南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秘密组织天地会的总舵主,万人迷角色韦小宝的师父,——当然也有无数读者推测,韦小宝其实是陈近南的私生子,所以他俩情同父子。这些都是题外话。

笔者真正想说的是,金庸通过陈近南这个角色,把历史上天地会的组织特征推广得淋漓尽致,几乎人人都很认同天地会那句响亮的口号:“反清复明。”


侠之大者,装得下天地情怀。像陈近南这种以归复汉人江山为己任的人物,在满清时代,无疑是深得人心的。

他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了武侠的范畴,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所以众多武侠人士都说:“平生不见陈近南,再称英雄也枉然”。

重要的是,陈近南并不只是金庸虚构出来的小说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福建漳州角美人。郑成功在统治台湾、占据厦门期间,陈永华有幸结识他。

一番交谈后,郑成功被陈永华的惊天伟略所折服,以至于把后者称之为:“当今的卧龙先生”。从那以后,陈永华一直跟随郑成功,角色类似于贴身军师。


一个普遍的共识:天地会的前身是洪门组织,跟近现代的港台黑社会组织洪门,同出一源。但真正始称天地会,并上升到家国情怀高度,据推测应该就是始于陈永华。


陈永华被认为是天地会的直接创始人,其幕后大哥就是郑成功。


作为秘密组织,天地会的宗旨是要在大清势力地区,实现“反清复明”颠覆大业,所以陈永华化名陈近南。这种推测思路,跟《鹿鼎记》中的描写是一致的。

不得不说,从古至今,天地会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


《鹿鼎记》天地会剧照

它先是在清代先后发动过台湾林爽文起义、台湾陈周全起义、嘉善起义、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等;直到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又深度参与和支持了革命党起义,孙中山先生也曾得到了天地会的大力支持。

民国至今,天地会的演变就逐渐分化了。流转到海外的天地会洪门组织,有不少仍以反殖民抗争、争取人权等为正义事业诉求;但留在港台的天地会洪门组织,大多逐渐转化为黑社会组织。久而久之,天地会没人提了,大家熟悉的只剩下洪门。



当然了,以上都是题外话。本文真正要关注的,是台湾彰化县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动的起义事件,此时距天地会精神领袖陈永华(陈近南)去世已有一百多年(这也证明了天地会的生命力又多顽强)。

2、林爽文

林爽文起义,是清朝统治台湾期间的一个大事件。亦因如此,林爽文也成为了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目前,台湾多地设有爽文路,以及爽文国中之类的学校;国民党统治台湾初始,曾计划将嘉义市改为爽文市。可见,林爽文是台湾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林爽文跟陈近南一样,也是福建漳州人氏,他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随同父亲迁居台湾彰化县。林爽文是如何加入天地会的,此事已难以追究。

重要的是,林爽文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发动了天地会起义,杀了台湾知府孙景燧。

作为彰化县天地会的首领,林爽文发动起义,得到了台湾各地天地会人员的热烈响应,据保守估计,响应林爽文起义的天地会人员,达到50万之众,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起义初始,清军基本无力可挡。

林爽文起义军的势头很猛,几乎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先后攻陷彰化、淡水、新竹、凤山、鹿港等地衙门。

以时任闽浙总督常青为督帅的渡台清军,总数不超过两万人,要跟遍地开花的台湾天地会起义军对抗,实在是力不从心。总之,常青率领的清军屡吃败仗,台湾总兵柴大纪更是差点命丧战场。



一时之间,林爽文的威名在台湾风头无两,他自称“盟主大元帅”,又建号“顺天”。瞧这架势,林爽文这是要在台湾创建独立王国的节奏。

所以说,今天的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仅仅因为天地会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就无条件地报之以情感支持;我们更要看到,从历史的角度看,林爽文起义实际上也是一种图谋将台湾脱离中华大家庭的不义之举,有违家国道义。

此一时彼一时,事物的变化是动态的,具体到林爽文起义,同样如此。



林爽文

在早期,林爽文确实挟天地会“反清复明”之口号,获得了广大台湾民众的支持,毕竟彼时很多台湾居民都是大陆迁徙来台的,骨子里有浓厚的汉明情结;但事态发展到后面,许多台湾民众也意识到了,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林爽文这是要从中华大家庭手中攫取台湾吗?疑问一来,人们对林爽文的支持就少了。



如此一来,林爽文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全国上下,都将他的行为定义为叛乱,清军也逐渐加大砝码,加强对他的讨伐;而在台湾内部,天地会之外的人,纷纷认为,保卫家园,首先需要抗争的对象是林爽文:“满清之下,尚有活路;爽文一来,家园要丢。

那么,高喊“反清复明”口号的天地会林爽文起义,历史上是怎么覆灭的呢?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一个叫郭廷筠的教书匠,历史意义上的无名之辈,利用离间计策,从台湾内部分化击溃了天地会,挫败了林爽文起义。

3、郭廷筠

话说闽浙总督常青镇压林爽文叛乱无功,朝廷改派实战派将领福康安前往台湾督帅压阵。


福康安


福康安确有杰出的军事帅才,但在镇压林爽文过程中,他的取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籍籍无名的郭廷筠。

郭廷筠祖籍福建漳州,出生于福清。乾隆三十五年,他经乡试考了个举人的身份。但他的科举之路也就那样了,再无更进一步的功名。一个举人能干什么?答案是担任教谕一职。



所谓教谕,就是明清时代主管县级教育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官品为八品。之前郭廷筠在台湾县做过教谕,这使他对台湾的社会、人文、地理等情况相当了解。这就为他帮助福康安镇压林爽文打下了履历基础。

当清廷任命福康安为渡台作战总指挥的时候,郭廷筠正在福建南安县担任教谕。福康安千里迢迢从京城赶来,奔赴台湾,隶属于泉州府的南安是必经之路。

福康安行军至南安,驻扎下来歇息。歇息时,福康安寻思:“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得找人了解一下台湾的情况。”



福康安找谁了解情况呢?初来乍到,他只能问福建巡抚徐嗣曾,在福康安率军进入福建境内起,徐嗣曾就跟着他一路前行。福康安问徐嗣曾:“这叛匪林爽文什么来头?有什么弱点没有?”


徐嗣曾


徐嗣曾回答说:“我也是外地人,这种事问我等于白问。这样吧,我给您找个熟悉台湾情况的本地人来问。”

结果打听来打听去,徐嗣曾就找来了郭廷筠:“你不是在台湾当过教谕吗?快跟福康安大人说说台湾那边的情况。”



郭廷筠心想,这个问题问得也太泛了吧,让我从何说起。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跟福康安说起了盘绕在他心头的军事计策:离间计

郭廷筠是这么说的:“报告福康安大人,这台湾的民众,十之六七都是从漳州、泉州迁居过去的,还有相当部分是广东人搬过去的。

其中,原籍漳州的民众,跟原籍泉州和广东的人,向来不和,群体械斗是家常便饭,他们之间等于是世仇关系。只需从内部分化他们,林爽文叛贼必败无疑。”

福康安一听:哟呵,有意外收获?他大喜过望:“说得好,愿闻其详。“



郭廷筠又说:“林爽文叛乱,原先较多人支持,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反对林爽文才能保住家园。这是大形势,在此基础上,动员泉州籍、广东籍的台湾民众,加入朝廷义军行列,就能起到一举两得之效:对他们来说,这是报世仇的好机会;对朝廷大军来说,则如虎添翼,破林爽文叛军,指日可待也。”

福康安这才理解了郭廷筠的离间计:林爽文原籍漳州,他的起义军大多也都是漳州籍的。利用泉州籍、广东籍台湾居民对漳州籍起义军的仇视心理,从内部击溃林爽文部。

福康安做梦也没想到,行军驻扎南安,本是为歇息,谁知道却收获了破敌的锦囊妙计。他喜出望外,当即邀请郭廷筠加入他的军队:“你的智囊水平如此了得,当个县级教书匠实在可惜了,不如你就跟我走吧,我聘你为军师。”



郭廷筠说干就干,有了福康安的授权支持,他出面召集泉州籍的反林爽文的义军兵士,一夜之间就召集了三千人,而他也顺其自然地当起了雇佣军的首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福康安在镇压林爽文起义军的过程中,利用台湾漳泉粤籍民众矛盾,从内部分化起义军,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林爽文阵营的士气一泻千里,节节败退。

至于郭廷筠,他加入福康安统帅的清军后,不仅亲自参与了捉拿林爽文父母的行动,更是帮助福康安拿下了林爽文。至此,台湾林爽文起义,宣告终结。过程不表。


《平定台湾得胜图》之“生擒逆首林爽文”


因辅助福康安镇压林爽文有功,后来郭廷筠被授予同知衔,从此离开了教书匠的岗位。福康安又向乾隆帝上奏:“

郭廷筠功劳大大的,还请皇上多加提拔重用。”果不其然,郭廷筠后来历任广东韶州、惠州知府等。

一个教书匠,用离间计加速击溃林爽文起义军,等于重创了台湾天地会,抛开古代封建政治立场不谈,郭廷筠的行为,也称得上是奇迹了。

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牌匾“齿德双辉”, 郭廷筠题匾于广东任职期间。


清·乾隆五十七(1792)年 【齿德双辉】匾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