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会馆“私伙局” 西关的悠扬诗意

几经历史变迁

1889 年,八和会馆在广州黄沙旧地海旁街落成,会员须交白银一两作为 " 份金 ",马师曾、任剑辉、白雪仙、罗品超等先后加入,被后人称为"八和子弟"

(“八和子弟”的画像)

八和会馆共分

八堂,按照不同的行当划分,作为粤剧艺人住宿之用,它们分别是:兆和堂、庆和堂、福和堂、新和堂、永和堂、德和堂、普和堂、慎和堂。

1937 年,八和会馆遭遇日寇轰炸,能够容纳上千人的建筑被夷为平地,仅剩秦琼和尉迟恭守卫的这两道大门。

(原八和会馆大门,和平时期红线女将这道大门运回旧址)

(红线女)

1947 年,全行艺人四处义演筹款,购置了广州恩宁路 177 号这处物业,重开广东八和会馆。

在大厅尽头的祖师位,照旧供奉上 " 华光先师 ",两边则是田窦二师和张骞师父。

(会馆里供奉的行业祖师牌位)

会馆里的“私伙局”

【私伙局】从佛山民间曲艺从广府大戏(粤剧)延伸过来,指的是大部分不穿戏装,只需乐器伴奏演唱,讲究自娱自乐的民间戏曲活动。

现在八和会馆每周开放六日,让不同的业余剧团在这里练唱。私伙局在八和会馆十分红火,每个周末都能听到悠扬的粤曲声从这里传出,这时的老西关仿佛变成了忙碌现代都市里的 " 诗和远方 "。

粤剧艺人的坚守

粤剧名家小蝶儿 13 岁正式登台,父亲是人称粤剧 " 武生王 " 的四叔靓次伯,母亲蝴蝶女也是花旦名伶。如今小蝶儿每天义务坚守在会馆,和其他前辈一起,指导剧团排练。

一百多年来粤剧艺人四散海外,八和会馆也经历搬迁,但位于广州恩宁路的,这间广东八和会馆一直被视为粤剧艺人的" 精神祖屋 "。

如今,除广州八和 " 母馆 " 外,还有十几家分馆散落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月都有来自不同地方的 "八和子孙" 回来寻根,再将粤剧文化传播海外。

八和会馆执行主席我自强透露:" 今年6 月国际羊城粤剧艺术节,13 个国家和地区的艺人都回来参加演出,观众很熟悉的林小群、白超鸿带学生回来寻根,进行艺术交流 "。

(林小群)

(林小群、白超鸿夫妇)

正是有了前辈们的这份坚持,八和会馆才能历经岁月沧桑和战火洗礼,历久弥新,依然伫立在粤剧艺人的心中。只要八和会馆还在,粤剧的根就在,这个古老的剧种就能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