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澳角,一念東山

逃離人群躲進澳角漁村

再沒有什麼比找到合適的地方更讓人舒服的事情了。寧靜的漁村,熱鬧的漁港,舒心的民宿,這是我們對澳角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們所期待看到的樣子。由於地處 東山島 的最南端,又沒有風動石、馬鑾灣那般知名度,澳角村顯得特別低調,不過正好成為我們躲避節日人潮的一個絕佳選擇。在西浦歇了一晚後,直奔澳角的海角七號,在這裡度過了三天安逸的時光。

澳角村

每天都會站在海角七號的頂層 天台 俯瞰整座漁港。

澳角村

澳角村

每天都會從海角七號和澳角漁村之間往返穿行

澳角村

每天都會看到漁民們忙碌的身影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每天都有老婆大人臭美的神情

澳角村

澳角漁港背靠大肉山,面朝烏礁灣,漁港的盡頭是一座厚重的海堤,海堤的盡頭又是大肉山伸向大海的最北端。沿著海邊的礁石可以走到山上的 燈塔 ,在那裡等待日出無疑是澳角最美妙的時刻。

澳角村

我們也想嘗試上去看看,可僅僅站在海堤上就已經被猛烈的海風吹的無法立足,更不要說靠近海礁了。

澳角村

不過也正是因為風浪太大,漁船基本都停泊在港內,倒是也讓人大飽眼福。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嗯,咱還是要收一點的好


澳角村

澳角村

大型的漁船基本都歇火了,但是小船們還在漁港內外穿梭忙碌著。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村裡到處可見修補漁網的場景

澳角村

澳角村

來澳角遊玩,找到這個市場有助於你最快的get到澳角的正確打開方式。這也是我來這裡第一天,就從海角七號的小陳那裡掌握的技能,有他的幫助,在澳角我們玩的特別舒服。順著我的方向,一直往前就可以到澳角灣,那裡有鬆軟的沙灘;我的背後通往澳角漁港;我左手邊的路走到頭就是大肉山的入口;右手邊的路通往村口,西浦往返澳角的公交車就在那裡。

澳角村

澳角很奇特,兩個月牙型海灣南北相間,構成了一個奇特的“X”,而澳角村就坐落在兩個海灣之間。也正是因為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南北兩個海灣會受到不同風向季風的影響,所以總是一邊風平浪靜,一邊波濤洶湧。我們來的時候已進入初秋,南邊的澳角灣風浪相對就比較緩和,北邊的烏礁灣則風大浪急。

澳角村

村裡的海鮮大排檔和漁家樂基本都集中在澳角灣海灘這一線。不過就我所看到的,餐館不過四五家。至於漁家樂嘛,因為標識不太顯眼,我僅僅瞅見了一家而已。

澳角村

沿著澳角灣向大肉山方向走去,路邊處處可見漁村古老的一面。斑駁的牆面,破舊的老宅,有些還依舊在使用,有些則人去樓空,還有些已變為一堆瓦礫。特別是到了大肉山腳下,這裡是一片古老漁村,老宅子相對密集,而且不少漁民依然生活在這裡。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騎的了電動,蹬的了三輪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灣的盡頭,大肉山的南端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灣正對面的虎嶼,這個角度還不足以呈現它的形態,手上也沒有長焦,只能勉強打到。

澳角村

澳角村

每天站在海角七號的露臺,對面烏礁灣的風景總是讓人心醉。沿著海灣,巨大的白色風車一字排開,那是我最喜愛的場景。但想近距離的接觸風車,就要走出漁村,大熱天步行過去又擔心老婆吃不消。好在小陳的媽媽借了我們自家的電動車,讓我可以近距離感受到風車和海灘同框的畫面。就在村口不遠處有一個岔道可以通向烏礁灣海灘,海灘邊上是一條沙土路,路況非常差。從地圖上看,這條路似乎可以一直通向金鸞灣,不知道是不是之前東山的環島路。

澳角村

澳角村

澳角村

岐下村的神秘魚骨沙洲

確定了東山的行程後,自然少不了在網上找各種信息,魚骨沙洲就這麼進入了我的視線。本身還打算從澳角想辦法騎著電動去,後來才發現這根本無法實現。最終還是老老實實坐上了澳角到西浦的公交車,然後在港口村下車,原地轉乘西浦到岐下的公交。前半程還好一些,沒想到中間的轉乘在正午的陽光下整整等了40分鐘,整個人的情緒也從興奮漸漸轉為了疲憊。

公交車停靠在岐下村裡,朝著海邊的方向一路下坡就可以到岐下村的漁港。岸邊是一大片漁排大排檔,在這裡除了吃海鮮,還可以找漁船出海或者去魚骨沙洲。不遠處的海面上還有更大規模的漁排群,那裡都是當地漁民生活作業的地方。站在岸邊,目力所及之處幾乎全部都是漁排,一眼望不到頭。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在老婆大人津津有味得品著生蠔的時候,我其實心裡是在打退堂鼓的。周圍一波一波的人都是去海釣,單獨去沙洲島的幾乎沒有。而且即便去,也是三點半退潮之後才有船,可這會兒還不到兩點,漁排裡面曬得人夠嗆,這心裡沒底的沙洲島到底值不值得我去等它?沒想到這次老婆對於我選擇的目的地竟然如此支持,反覆和漁排老闆溝通,最後給我們單獨聯繫了一艘漁船。等到真正上船出發的那一刻,所有的疑慮就完全煙消雲散了。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下午四點,正式登島,此時的沙洲上游客還不多。 湖南 衛視《我們來了》十一前夕曾在 東山島 取景拍攝,其中魚骨沙洲就是一個重要的拍攝地點,島上插著的那面黃色旗子上面就有節目的LOGO。一直覺得自己和這些綜藝節目總有著相似的眼光,去 潿洲島 的時候碰到了《變形記》,來 東山島 和《我們來了》擦肩而過,還有之前計劃的 平潭 ,竟和《爸爸去哪兒》拍攝檔期一致。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沙洲島的形狀特別像一條魚骨,所以被稱作魚骨沙洲。踩在鬆軟的細沙上,感覺特別美妙。退去的潮水送來了不少小海鮮,也不時有漁民在沙洲上撿拾。比起一般的海灘,這裡的泥沙更加細膩,是孩子們嬉戲玩沙的樂園。如果是盛夏時節,再遇到通透的天氣,這裡完全可以和 南亞 的一干海島媲美。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沙洲島周圍的海水很淺,遠遠走去,如同在海面行走一般。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魚骨沙洲

在魚骨沙洲,時間過的特別快,一轉眼已近日落。按照約定時間,漁船過來接我們返程。回去的路上,我們遇到了絕美的夕陽。第一次在海面上欣賞落日,兩個人再次享受這幸福的時刻。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岐下村

魚骨沙洲

時間在巖雅村停滯不前

巖雅村的行程絕對是一個驚喜!巖雅村又被稱作巖仔,位於蘇峰山腳下,緊靠大海。如果不是因為蘇峰山環島路的修建,這裡完全就是個遺世獨立的海邊漁村,不會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不選擇 自駕 的話,一般去蘇峰山環島路或是去巖雅村大多都會選擇從西浦或是 銅陵 包一輛三輪車。可是我們卻幸運的發現,西浦已經開通了去往蘇峰山下馬帝爺廟的公交車。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選擇公共交通,連蘇峰山帶巖雅村一起走。送給大家我們的線路,馬帝爺廟上山,到山頂後走土路下山到蘇峰山寺,步行前往巖雅村,再走回馬帝爺廟坐公交返程。

蘇峰山

其實蘇峰山海拔並不高,山路也很規整,爬起來不算吃力,但是頂著烈日登山,對於我們這種怕曬的人而言還是有些難受的。堅持爬到了山頂基站,在這裡俯瞰蔚藍大海,之前攀爬的辛苦瞬間煙消雲散。

蘇峰山

老婆偏說自己這一身兒是蘿蔔


蘇峰山

蘇峰山

走過最後一小段山路,登頂蘇峰山,金鸞灣近在眼前,馬鑾灣和南門灣也可以遠遠望見。轉過頭,蘇峰山環島路和巖雅村盡收眼底。哄著老婆登了這麼高的一座大山,哈哈,心情簡直不要太好!


蘇峰山

蘇峰山

蘇峰山

蘇峰山

巖雅村

沿著山頂的岔道,向著巖雅的方向可以快速的走到山下,儘管是沙土路面,但總體還可以,稍微注意一點是不會有問題的。一路下來便會走進蘇峰山寺,在這裡我們終於得到了一個可以好好休整的機會。

蘇峰山

蘇峰山

我們就靠在這把椅子上休息,感受著習習涼風,寺裡的一位老僧熱情的招呼我們喝水,不知不覺我們就喝了一整壺。老僧時不時走過我的身前,用手指著寺廟斜對面的一排房子告訴我們,那裡是他們的客堂,我們可以去吃飯。面對老僧的好意,我總是客氣的表達謝意,心裡卻是十分牴觸,總覺得老僧是在推銷他們的飯菜,不免為商業氣息對這裡的影響感到唏噓

爬上爬下那麼久,其實肚子真的也餓了,但就是不想去老僧說的地方吃。從蘇峰寺離開後我們動身去巖雅,正好還就得路過老僧說的客堂,好奇心驅使著我們進去瞅了瞅,沒想到吃到了幾天來最舒心的一頓素齋,而且還是免費的。一邊吃著,一邊感嘆自己內心的狹隘。


蘇峰山

幾分鐘的路程就來到了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十分寧靜,都是古老的閩南民居,整個村裡目前也就居住著不到二十戶人家,且多為老人,多數村民早以外遷,留下了很多閒置的空房。拾階而下,直達海邊,一起坐在海礁上眺望遠方的 燈塔 ,這是巖雅送給我們最浪漫的時光


巖雅村

巖雅村

巖雅村

從巖雅返回馬帝爺廟的路上會經過蘇峰山環島路兩座藍橋之一,是個出片的好地方!

蘇峰山

蘇峰山

蘇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