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新城区开讲

11月26日上午,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届联合会主办,自治区作家协会、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新城区委宣传部协办的《北疆讲坛》邀请到著名作家刘庆邦先生作题为“文学与生命”的讲座。讲座吸引了众多领导干部及居民前来听讲。

刘庆邦先生曾当矿工、矿务局宣传部干事,《中国煤炭报》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刘庆邦先生比较重视语言,在他的小说中,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有味道,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及烙印。刘庆邦先生对自己的写作,有着多数作家缺少的较为明确的职业定位,那就是“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这一转型期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这实际上是极具风险的,但令人钦佩,在《红煤》后记中他写了这样一句话:“煤矿的现实就是中国的现实。”做煤矿报道记者这个职业,让刘庆邦开阔了眼界,让他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去回望生活。当谈到为什么要坚持时,他说,“矿区大都在城乡接合部,矿工多数来自农村,他们脱下农装换上工装,就成了矿工,收入比农民高,但代价也更高,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都还是农民类型的,他们对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个由七百多万人支撑起来的群体,为中国提供了67%的能源,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忽视了,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我曾经看过一份矿工与矿主签的合同,上面白纸黑字写着:“若出现意外,一只指头赔偿50元”。

刘庆邦先生在讲座中也以他独特又亲切的语言风格为听众讲述了一段段朴实的故事,讲述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期他的家庭状况,讲他那为一家老小不饿肚子而奔波的母亲,讲他那双腿瘫痪的弟弟……

听众们都听得入了迷,仿佛一同回到了当时那段艰苦又坚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