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丝路到甘肃,参观庆阳南梁革命纪念馆


摄影/菱湖夜月

金秋十月,启程前往西北,去陕甘宁边区的甘肃省永远的红色之地庆阳,去革命的圣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庆阳市重温红色情怀。

以前的历史知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影响深刻,对于陇东革命的历程不是很清晰。这次的行程让颠覆了我对甘肃的印象,加深了对陇东革命重要性的认识。

这里是中国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后全国唯一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央工农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成为红军奔赴抗日战场的出发点。


摄影/菱湖夜月

南梁是西北高原上的一片红色热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重镇,从这里燃起的星星之火,曾照亮了中国革命走向最终胜利的辉煌道路。

硝烟已去,尘埃落定。留给这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宝贵精神和鲜血铸就的红色印记。


摄影/菱湖夜月

为纪念南梁革命运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筹建南梁革命纪念馆,先后于 1985年和2012年修建了两个革命纪念馆。

第一座纪念馆于 1986年 11月7日在当年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落成,纪念馆占地 33.12 亩,建筑面积 2281平方米。

新馆于2014年9月28日,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庆典活动时正式面向公众开馆。新馆占地面积16.4亩,建筑面积7276.17平方米,展陈面积6426平方米。


摄影/菱湖夜月

老纪念馆依托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荔园堡而建,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 肃穆庄严,前面是 10 多米高的两层仿古式城门。


摄影/菱湖夜月

正对大门立有纪念碑,碑座三面刻有 608 位烈士的英名,一面是无字碑面,是专门纪念无名烈士的。纪念碑高34.117米,象征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34年11月7日。


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为荔园堡城内的关帝庙。

1934年11月1日至11月6日,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苏雄埃政府和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门楣上横刻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是1985年修建南梁革命纪念馆时题写的,


纪念碑东侧是显示陕甘边区军民 英雄气概的白色群雕, 西侧是清音楼。


最后面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内有 3个革命文物展览室,里边分别陈列有领导题词;刘志丹等烈士的生平简介及部分遗物; 再现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史的文字、 绘画、 图片及实物;39 位中央、省上领导及当年在南梁地区战斗 过的老前辈的题词。


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边区军民前赴后继, 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和 “ 围剿 ” ,壮大了革命力量,使根据地由华池 扩展到甘肃的合水、庆阳、正宁、宁县和陕西的旬邑、 彬县、 淳化、 耀县、 三原、 铜川、宜君、黄陵、富县、甘泉、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十八个县。数万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域, 为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红军提供了立足点, 为抗日战 争乃至全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摄影/菱湖夜月

2014年建成的新纪念馆气势宏伟,整个馆由综合展厅和三个个人专题展厅组成。

其中:综合展厅包括序厅、第一部分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建立红二十六军、第二部分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第三部分红军长征落脚点八路军抗日出发点、第四部分南梁精神光耀千秋、结束语6个部分。

整个新馆围绕陕甘革命根据地“两点一存”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铸就的伟大“南梁精神”,向大家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摄影/菱湖夜月

1927年10月,谢子长等共产党人领导发动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1928年5月,发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渭华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点燃了西北革命的星星之火。他建立了甘肃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彬宁支部,并参加和领导了旬邑起义,组织农民开展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政权。1930年1月发动太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党在陇东地区发动的第一次工农武装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第一枪。

1932年4月,领导发动两当兵变,组建了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


摄影/菱湖夜月

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兔儿梁成立。4月5日,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召开,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

在没有中心地作依托,没有健全的党组织,没有主力红军的危困情况下,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革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蒿咀铺乡包家寨再次召开了党政军联席会议。这次会议是在陕甘边区党和红军几无立足之地的困难时期紧急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党政军负责人均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陕甘边革命斗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摄影/菱湖夜月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是根据地鼎盛阶段)

1934年2月25日,陕甘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四合台召开,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

正值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迅猛发展之时,1934年2月至5月,国民党向南梁地区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历时3个多月,开展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多人,使根据地进一步扩大到涉及陕甘两省18个县区,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也让党和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边区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随着陕甘边区的蓬勃发展,1935年初,国民党蒋介石调集陕、甘、宁、晋、豫5省4万余兵力,对陕甘边及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在刘志丹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陕甘红军历时5个多月,相继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靖边等6座县城,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全面胜利,使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以瓦窑堡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涉及陕、甘两省30多个县域、13万平方公里、近100万人口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成为国内二次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


摄影/菱湖夜月

1935年7月,陕甘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刚一完结,国民党就再次调集15万兵力,对根据地悍然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企图将西北革命全部扑灭,不留一丝喘息之机。陕甘红军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与国民党敌军展开英勇作战,先后打赢了慕家塬、定仙墕等多场战斗,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第一阶段的伟大胜利。


摄影/菱湖夜月

红军长征落脚点 八路军抗日出发点

就在陕甘苏区如火如荼全面发展壮大之际,全国各苏区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南方各个根据地相继沦陷,党中央和各路红军被迫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最先结束长征,并率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是从鄂豫皖根据地一路辗转北上,艰辛而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摄影/菱湖夜月

1934年11月,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历时10个月,途径4省区,于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得知红25军到来的消息,陕甘苏区政府同志第一时间到陕北永宁山派兵迎接,后与陕甘红军在陕北永坪镇胜利会师,并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1934年10月,党中央及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战略转移,历经湘江战役、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等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从四川进入甘肃。中央领导同志在哈达铺休整时,从一张《大公报》上得知,陕甘地区有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党中央随即作出决定,将红1方面军1、3军团及军委直属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并开始转道北上,向陕甘苏区进发。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通渭县榜罗镇召开扩大会议,正式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


摄影/菱湖夜月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甘苏区辖域吴起镇(时属华池县管辖),红1方面军历时1年,长驱二万五千里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

到到陕甘边区后,毛亲自部署并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后来毛在评价这场战役时说:“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摄影/菱湖夜月

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根据地,解除苏区重重危难,中央军委发布了东征作战的重大命令。

1936年2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组成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先锋军,东渡黄河,意欲打通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通道。


摄影/菱湖夜月

1936年5月,党中央决定成立西方野战军开始西征。历时2个多月,先后解放了洪德、曲子、环县等地,为发展开辟陕甘宁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与长征北上的红2、4方面军先后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即将转危为安,三军会师后通力合作打响了山城堡战斗,此战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标志着土地革命的胜利结束。


摄影/菱湖夜月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红军各部在陕甘宁边区为出师抗战正积极做着各项准备工作。

1937年2月,红军主力进驻陇东,分别留驻于正宁、宁县、庆城、镇原等地休整,并在陇东地区开展扩红运动、发展农业生产,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谊。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陕甘革命根据地军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南梁精神”,它传承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又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本土实践基础。南梁精神的内涵是: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


摄影/菱湖夜月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一幅气势磅礴的革命画卷,诠释了革命前辈和无数先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是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铭刻着陕甘边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贡献;它是中国共产党人谱写的光荣史册,成为感召后人,启迪思想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