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珍貴照片

編者寄語: 40年翻天覆地,40年滄海桑田。一篇空間日誌,四個章節,50張照片,用對比和遞進的手法,把會寧民居、城市變遷、祖厲河改造前後、城鄉中小學校舊貌新顏,真實地全方位地再現給我們,這些影像資料真是太珍貴、太難得了。讓我們重溫逝去的歲月,感知家鄉的變化

願我們的家鄉越來越好!


變 化

會寧,曾經是貧瘠落後的代名詞,這裡山大溝深,十年九旱,自然條件惡劣,城鄉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在過去位居全省最後。改革開放以來,會寧搶抓國家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項目建設,不斷改善基礎條件,努力壯大富民產業,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和“旅遊文化城市”建設,使得會寧這座小縣城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人居生活條件的明顯改善,有目共睹,有圖可看。

下面燭光給大家提供幾組照片,給大家評頭論足。

一、民居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社會以其特有的方式闡釋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甘肅會寧縣農村民居房屋建築材料、房屋結構佈局的變化,既反映了社會的發展變化,又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黨的各種惠民政策的落實到位。

圖1 、 挖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部分農民的住房)

圖2 、箍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部分農民的住房)

圖3、土木結構的簡易平房(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左右農民的住房)

圖4 、 土木結構的大上房(改革開放10年後部分農民的住房)

圖5、瓷磚貼面的 磚瓦房(流行於2010年左右)

圖6全封閉式的平板房(流行於2012年左右)

圖7 、帶有走廊的木質結構架子房(2010年後流行於會寧北部黃灌區一帶)

圖8 小別墅(現流行於經濟比較發達的黃灌區一帶)

圖9:新農村(現流行人口比較集中的農村村鎮,是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

二、祖厲河的變化

祖厲河由東向西,在流經西巖山腳下時折而向北穿城而過。她曾經在好長一段時間裡是沿河兩岸人畜和建築用水的資源,雖然河水很苦鹹,但就是這個苦鹹水,她養育了沿河兩岸的會寧人,造就了會寧人敢於吃苦的精神,所以,在好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家都稱她為“母親河”。可是,我記不清楚從何時起這條“母親河”成了眾人排放汙水,傾倒垃圾的場所,每到天氣變暖時節,沿河兩岸是蚊蠅滿天飛,臭氣燻死人,直到2011年,會寧縣委縣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祖厲河城區段進行專項治理開發利用。如今,經過治理的河段已成了會寧一道靚麗的景觀帶,大家期盼的“母親河”又回來了。



原來的祖厲河是亂採砂石的主要地


祖厲河原來也是大家倒垃圾排汙水的地方



治理建設中的祖厲河



治理後的祖厲河兩岸美景

祖厲河夜景

三、北城區的崛起

近年,會寧縣委縣政府圍繞“城市建設,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產業水平,壯大城市經濟,擴大勞動就業,增加人口聚集,形成良性循環”城市建設理念,在會寧北城區建設中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短短數年時間,拆遷、融資、建設、發展,一步一個腳印,用智慧、汗水與擔當,凝聚成了一座新城的“橫空出世”。新建成的會寧北城集行政辦公、商業、體育、文化、集會、休閒和居住等多重功能,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會寧名片!


北城區原貌


建設中的北城區


建成後的北城 區一角


北城區夜景

四、學校的變化

40年前,“破窯洞、土臺子、泥孩子”是會寧縣大多數學校的真實寫照。當時教育的整體狀況是:條件簡陋,師資匱乏。

40年來,全縣教育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白牆紅瓦、國旗飄揚的學校已經成為當地最鮮明的地標建築。目前,全縣已經實現“村村有幼兒園”“村村有小學”“鄉鄉有初中”。城區學校佈局合理,規模適度;農村中心小學以上學校寄宿制建設、營養餐食堂供餐、標準化運動場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實現全覆蓋,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

今天,會寧的“兩基”通過了國家複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了國家的評估驗收。會寧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艱苦奮鬥辦教育的成功之路,贏得了“西北教育名縣”的美譽。


上世紀90年代左右學生自炊做飯的情景


上世紀70年代青江小學教師宿舍


上世紀80年代會寧農村學校


上世紀80年代會寧新莊武家溝學校教室


上世紀80年代會寧農村學校教師宿舍


郭城農中的舊教室


枝陽中學舊校門


上世紀80年代會寧東關小學


上個世紀會寧唯一的一所縣直幼兒園


上世紀 70年代會寧學校用的紙漿桌凳


北關小學舊教室


大溝中心小學舊貌


會寧一中舊校門


如東友好小學操場


東關小學


高級職業中學操場


會寧一中新貌


俯瞰會寧一中


會寧一中新校門


會寧 五中學生餐廳樓


新建的會寧特殊教育學校



會寧實驗中學操場


會寧高級職業中學


會寧枝陽中學校園一角


老君鎮中心幼兒園


土門中心幼兒園


王興國寫於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