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姐妹”个个是才女,夫婿个个是大家,子孙后代个个有出息

"合肥四姐妹”个个是才女,夫婿个个是大家,子孙后代个个有出息

民国世家,除了站在权利顶端的“宋氏三姐妹”,还有文化界声明卓著的“合肥四姐妹”,她们分别是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分别嫁给了昆曲大师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每位都非常了不起。也印证了曾在张家办的乐益女中教书的叶圣陶那句话:“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合肥四姐妹”

四位才女都气度高贵,被誉为是“最后的闺秀”;四位夫婿果然都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子孙后代又怎么样呢?是否也像他们父母亲一样才华横溢,在某个领域颇有建树呢?小编为您带来“合肥四姐妹”后代子女的故事。

大姐张元和,嫁给了小生名角顾传玠。虽当时他们的结合被认为“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他们的婚姻美满幸福,1948年夫妇双双去台湾。1965年顾传玠因肝病逝世,后元和定居美国。不但继续传习昆曲,还以80多岁的高龄在电影《喜福会》中客串了角色。生有女儿顾珏、儿子顾圭。顾珏取名,源于父亲顾传玠所认为的“女儿可贵,应以双玉为名。”可命运作弄的是,被张元和的好友凌海霞带至上海抚养,甚至还改了名、跟她姓,叫凌宏。分别31年后在美国母子才第一次见面。后母女双双定居美国。顾珏(凌宏),在上海读了复旦大学,分配到北京温泉的一家仪器厂工作。后来凌宏嫁给和统(和的父亲是铁道部总工程师)。后随丈夫一家移居美国。顾圭(顾明德)比姐姐小2岁,名字也来源于“圭,玉的意思”。因为大女儿的原因,张元和自然把对女儿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有孙顾嘉玲、顾嘉俊。

周有光和张允和

二妹张允和,嫁给了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本人著有《最后的闺秀》、《昆曲日记》等书,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独子周晓平,1934年4月出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学苏联,是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大气对流动力学和天气数值模拟研究的先驱,是暴雨和强风暴数值模式研究的开拓者,也是我国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及其数值预报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幸的是,在刚刚为父亲过了110岁生日后去世,父亲周有光“三更醒后会为儿子流泪”。孙女周和庆,是软件工程师,从小爷爷带大,对爷爷很有感情,“110岁的著名学者周有光由55岁独孙女照料”深受大家赞誉。

沈从文、张兆和一家

三妹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长子沈龙朱,1934年11月出生于北京。小时对表哥黄永玉十分景仰,曾拜黄永玉为师学画画。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初“右派”问题获得纠正。他在沈从文身边生活时间很长,参与《沈从文全集》编辑工作,对父母有独特的理解。次子沈虎雏,1937年5月出生,毕业于北京业余机械学院。曾任北京第一机床厂技术员,长征机床厂工程师。后任职于北京轻工业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兼任《沈从文全集》常务副主编。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沈虎雏的女儿沈红,在沈从文全集书信卷中提到很多的一个孙女。小时文笔很好,北京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主要做社会调查和扶贫工作,数度深入云贵边境最偏僻的苗族地区考察,她的事迹上过《中国青年报》。1993年写的纪念爷爷的散文《湿湿的思念》深受好评,曾入选北京高考试卷。沈龙朱的女儿沈帆,是漫画家。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

四妹张充和,嫁给了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傅汉思在汉学界有着很高评价。在其逝世时,耶鲁大学的讣告中评价他“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以及汉语的研究为人所熟知”。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他们育有2个子女,中文名叫傅以元、傅以谟,据说这两个孩子都是抱养的。受母亲影响,从小喜欢昆曲。关于他们的资料,鲜有记载。

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2015年6月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有意思的是,张氏四姐妹都高寿,张元和(2003年去世,96岁),张允和(2002年去世,93岁),张兆和(2003年去世,93岁)。张充和的去世,预示着历史上的“张氏四姐妹”成为了历史。虽然他们的后代,没有像他们父母一样光彩夺人,但是总的来说,毕竟出生名门,受基因的遗传和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张氏四姐妹”的子孙后代也还是很有出息的。她们和她们子女的故事会一直流传至今,为后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