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凱:入獄10年,出獄後竟成了最接近諾獎的華人經濟學家

10年的牢獄之災,他居然在監獄裡自學成才,再通過一步步的努力,成為了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學者。楊小凱的一生太有戲劇性,而讓他的人生充滿這種戲劇感的,說到底是因為他獨立思考的精神。世界上發表議論呼喊口號的人很多,真正思考的到底有幾個呢?

——度公子


1969年10月,

因為一篇文章,

楊曦光被判10年徒刑。

可當時他自己都沒想到,

這長達10年的牢獄之災,

竟然成了他新生的起點。

在被押至農場接受改造時,

他遇到了一群特殊的人。


楊曦光的父母,

都是解放前共產黨中的幹部。

楊曦光降生之時,東北戰事小捷,

在東北工作的父母,給他乳名小凱。

父親楊第甫官至湖南省政協主席

母親陳素曾任周總理的機要秘書。

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家庭里長大,

楊曦光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

1962年,他考上長沙一中,

正是對未來充滿幻想的年紀。


然而,還沒等高中畢業,

一次歷史動盪席捲而來,

父母被打成“修正主義分子”。

楊曦光因此被身邊人歧視,

最終導致他加入敵對的陣營,

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運動中。

彼時,青年們的熱情是高漲的,

他們從小充滿革命幻想,

好不容易盼來了一場運動,

都奮不顧身進入漩渦中,

一次次振臂而起,高呼口號,

楊曦光也是一份子。


但過了沒多久,

楊曦光開始反思了。

看著老師被拉出去毒打,

人們的尊嚴被無情踐踏,

他在心理上有些無法接受,

私下裡他對自己妹妹說:

“這太狠了,怎麼下得去手?”

這個19歲的青年人,

開始對整個中國進行深入思考,

他連續做了農民調查、知青調查,

試圖探求這場運動的本質,

給施暴者尋找一個根本原因。

在走訪了不同背景的農戶後,

他花去一個星期的時間,

遠離外界喧囂,躲在被窩裡,

寫出了《中國向何處去》。


多年後,回看此文,

楊曦光自己也承認,

其中的態度非常激進,

大有否定、撇棄之意。

但在當時,他將此文刻印80份,

將自己的對整個社會的思考,

秘密派發給了身邊親近的同學。

當時的楊曦光,只是試圖,

用一個年輕人理性的眼光,

來看待世界發生的一切,

而不是狂躁地發洩內心熱情。

但很快,楊曦光就付出了代價,

其中最為沉重的一個,

就是導致母親自殺。


母親陳素

在重點批判該文後,

有人指出,這樣的文章,

絕對不是中學生能寫出來的,

在他的背後一定有幕後黑手。

這頂帽子最終落在他父母頭上。

楊曦光回長沙後已被通緝,

不得不逃竄到朋友家暫避。

而他的母親因為不堪忍受,

在1968年1月23日自殺。

母親死後幾天,楊曦光才得到消息,

悲痛難當的他本打算逃亡武漢,

結果被同學告密,抓捕候審。

最終,楊曦光被判10年。

一個人最有生命力的10年,

他將在監獄中度過。


楊曦光與妹妹

“我學會了江湖黑話,

知道小葉子是糧票,

大葉子指的是鈔票。

我經常與人打賭,

如果能在雪地裡赤身裸體,

對方就替我值日一天,

替犯人打飯、打開水。

每次打這種賭都是我贏,

因為沒人知道我習慣冬泳。”

在獄中,憑著裝出來的不羈,

楊曦光很快就跟牢友們混熟了。

這群犯人裡,居然藏龍臥虎,

甚至有不少高級知識分子,

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師。


次年,他到農場勞動改造,

碰到了一群更厲害的“老師”。

白天,大家天沒亮就下地勞動,

一直要到天黑才能回到監房,

然後開思想會議,互相批判。

他在獄友的點撥下偷偷學習,

直到大家都睡下了還挑燈夜戰,

掌握了英語、高等數學和經濟學,

遇到不懂的就第二天向獄友求教。

可以想見,當時的他,

正是求知慾最強烈的年紀,

以至於插秧時還在消化知識,

螞蟥都爬滿腳脖子,

他還在做筆記。


各類學科都涉及鬥爭,

但數學就不會。他讀《資本論》,

用高等數學分析勞動價值論,

無師自通的他,居然自行推導出,

戈森第二定律、層級理論、

納什議價模型等理論。

從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

成了楊曦光當時最大的快樂。

得出那些理論時,他興奮無比,

還以為自己有了驚天的發現,

出獄才知道,別人早就提出了。

有一次,妹妹來看他,

他偷偷將一個包裹塞給妹妹,

妹妹看了,全是對局勢的思考。

即便是在非人的勞動環境裡,

楊曦光依舊保持著獨立精神。


1978年,楊曦光出獄,

沒有一個單位願意錄用他。

同時,他棄用“楊曦光”,

改用了自己的乳名楊小凱。

從此,楊曦光如同那動盪的歲月,

被滾滾向前的時間埋葬,不再提及,

楊小凱則很快迎來了新的人生。

不久後,他在印刷廠找到工作,

像他這樣的人,不甘於做校對工,

決定報考社科院經濟研究員職位,

但沒有一次能通過資格審核。

就在楊小凱彷徨之時,

他遇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物,

對方是社科院副院長於光遠。

他被楊小凱的執著和才華打動,

眼看國家用人之際,

不願意他就此被埋沒掉,

想辦法讓他參加了數量經濟學考試。

楊小凱果然沒叫人失望,

最終被錄取為社科院實習研究員。

原以為人生就此打開新篇章,

可因為高中都沒有畢業,

社科院無法給他安排工作。


于光遠

轉折出現在1981年,

湖南省召開全省招生會議,

武漢大學校長,教育家劉道玉,

早就看中了楊小凱的才華,

希望他能到武大經濟管理系教書。

開會期間,省書記毛致用回到長沙,

劉道玉見到毛書記,趕緊說:

“毛書記,我想問你要一個人。”

聽了楊小凱的名字,毛書記點點頭:

“我知道,他受過委屈,坐了10年牢,

如果是劉老要的人,當然同意。”

就這樣,楊小凱進入了武漢大學,

開設了當時頗有爭議的課程,

《數理經濟學》《經濟控制論》。


劉道玉

之所以引起爭議,

是因為此前中國,

講授任何經濟學理論,

都是基於馬克思系統的,

對西方經濟學略有提及,

但全部都是當做反面教材。

楊小凱開設的這兩門課程,

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衝擊。

好在劉道玉堅決支持他:

“當時在武大,這兩門課,

沒有任何人能夠開得出來,

必須建立在紮實的數學基礎上,

只有楊小凱的才華能做到。”

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憑藉出色的教學科研成果,

他被破格提拔為講師。


1982年7月,

美國經濟學教授鄒至莊,

來到武漢大學講學,

楊小凱順理成章擔任助手。

楊小凱以數理分析研究經濟學,

這種前衛做法令鄒至莊十分讚賞,

立馬推薦他到普林斯頓大學讀博。

就這樣,這個高中都沒有畢業,

在監獄裡學習英語、數理的男人,

跨過遠洋來到美國開始新生活。

不過,因未曾接受系統高等教育,

他讀書時比別人吃力十倍,

當時他的同學,北大高材於大海,

輕鬆就能通過資格考試,

他一開始卻連課都聽不懂,

只能去抄閱同學的筆記,

一直抄到夜裡三、四點。


他曾寫信對父親說:

“美國是中年人的戰場,

是老人和孩子的天堂,

我要拼命在戰場上奮鬥。”

為了適應英文教學,

他幾乎每天都在苦練,

半學期後,才勉強聽得懂課。

1988年,以超人的毅力不斷努力後,

楊小凱終於獲得了博士學位。

他開始著手分析一個,

被現代經濟學忽視的問題:

分工,與專業化。


事實證明,

無論是天分還是努力,

楊小凱都遠高於一般人。

在被莫納什大學聘為講師後,

他開始在國際經濟學界嶄露頭角,

在權威雜誌《美國經濟評論》上撰文,

在臺灣、香港、德國四處講學,

成為了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

1993年,《專業化與經濟組織》橫空出世,

被經濟學界評為“蓋世傑作”,

他因此被選為澳大利亞社科院院士。

當時他與澳洲教授黃有光合著此書,

楊小凱希望按照字母順序署名,

黃有光堅決反對:“如果貢獻相等,

你要用這種方式排名我沒意見,

但是我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

這本傑作是屬於你的。”


黃有光

拼命工作中,

楊小凱又出版三本著作,

分別是《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新型古典與新古典框架》

《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

這意味著他經濟學體系的日漸成熟。

特別是《經濟學原理》一書,

被學界認為是自馬歇爾、薩謬爾森以來,

第三代經濟學教科書的代表作。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

曾讚賞楊小凱對分工的分析,

“這是全世界的最重要的研究,

楊小凱是這裡面的佼佼者。”

2002和2003年,布坎南先後兩次,

將楊小凱提名為諾獎候選人。

他因此被視為華人裡面,

離諾獎最近的經濟學家。


布坎南與楊小凱

雖然幾經沉浮,

先成了獄中犯人,

又成了學界先鋒,

但楊小凱的思想、精神,

其實還是和十幾歲時一樣。

在國際上獲得名譽之後,

他還是把目光落在了中國。

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

農民工問題、城鎮化問題等等,

全部都引起了他的關注。

許多人都在高唱“後發優勢”,

他卻指出了“後發劣勢”。


楊小凱說:“一個落後的國家,

在起步後,利用資源和別國經驗,

獲得一個非常高的經濟增長率,

但是它會給人們一種錯覺,

讓人盲目樂觀,拒絕有效變革,

長期這樣下去,就走不遠。”

幾十年過去了,不管是楊曦光,

還是楊小凱,都沒有放棄思考。

他從不願聽任外界的歡呼,

而是用自己的智慧調查、研究,

不配合任何一方去高唱口號,

關上門窗,用理性的燈光,

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

而這,是一個學者,

最最基本的修養。


可惜造化弄人,

2001年,楊小凱被確診肺癌晚期。

當時他在國際上名聲越來越大,

極有可能捧回諾貝爾經濟學獎。

可是死亡已經來到他跟前,

這一次,任有多麼超人的毅力,

也沒辦法走出命運的陰霾了。

在歷經了人生的起伏後,

楊小凱成為了一名基督徒。

在身體飽受痛苦的時刻,

他依然沒有放棄思考。

因為一個人獨立思考,

是上帝給的最好的禮物。


2004年7月7日,

楊小凱與世長辭,年僅56歲。

雖然只有短短20年的學術生涯,

他卻為這一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感嘆說:

“如果楊小凱沒有坐牢十年,

很早就接受系統的教育,

以他的成就,拿個諾獎不難吧…”

但也有人說,如果沒有那十年,

他也許不會在非人的勞改中,

奇蹟般遇到自己的啟蒙者。


從楊曦光到楊小凱,

從獄中人到學界翹楚。

楊先生之所以能一路走來,

不斷地衝破層層阻礙,

在短短20年裡獲得巨大成就,

當然離不開他的天賦與勤奮。

而從這傳奇般的人生中,

每一個人所該領悟到的,

是於浪潮中獨立思考的精神,

無論人們陷入何等的狂熱,

都選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腦袋,去思。

畢竟,這世上頻頻缺少的,

並不是力挽狂瀾的聖人,

而是個體需要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