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禽志怪(鹅,鸭,鹭,大雁,八哥,等等,原文译文对照)

平固人

处州平固人访其亲家,因留宿。夜分,闻寝室中有人语声,徐起听之,乃群鹅语曰:“明旦主人将杀我,善视诸儿。”言之甚悉。既明,客辞去,主人曰:“我有鹅甚肥,将以食子。”客具告之,主人于是举家不复食鹅。顷之,举乡不食矣。(出《稽神录》)

【译文】

处州平固有个人去拜访他的亲家,被留下住宿。半夜时,他听见寝室中有人说话的声音,便慢慢地起身过去仔细倾听,原来是群鹅在说话。一只鹅说:“明天早晨主人将要杀我,好好照看这群孩子吧。”说得很清楚。天亮以后,客人要走。主人说:“我有只鹅很肥,准备把它杀了给你吃。”客人就把听到的鹅的话全告诉了主人,主人全家从此不再吃鹅。不多久,全乡的人也都不再吃鹅了。

海陵斗鹅

乙卯岁,海陵郡西村中有二鹅斗于空中,久乃堕地,其大可五六尺,双足如驴蹄,村人杀而食之者皆卒。明年,兵陷海陵。(出《稽神录》)

【译文】

乙卯年,海陵郡的西村里有两只鹅在空中相斗,过了很长时间后坠落到地上。它们大约有五六尺长,双脚象驴的蹄子那样大。村子里凡是杀了这两只鹅并且吃了鹅肉的人都死了。第二年,军队攻陷海陵。

鸭(附)

晋周昉少时与商人泝江俱行,夕止宫亭庙下。同侣相语:“谁能入庙中宿?”昉性胆果决,因上庙宿。竟夕晏然,晨起,庙中见有白头老翁,昉遂擒之,化为雄鸭。昉捉还船,欲烹之,因而飞去,后竟无他。(出《述异记》)

【译文】

晋代的周昉少年时与商人一块逆江而行,傍晚来到宫亭庙外。同行的人们说:“谁敢到庙里去睡一宿?”周昉胆大果断,就单独到庙里去睡,一宿都很平安。早晨起来的时候,他看见庙里有一个白发老翁。周昉就去捉拿他,白头翁变成了一只雄鸭,周昉捉住鸭子回到船上,准备煮了吃肉,这雄鸭又跑了,后来也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

冯法

晋建武中,剡县冯法作贾,夕宿荻塘,见一女子,著服,白皙,形状短小,求寄载。明旦,船欲发,云:“暂上取行资。”既去,法失绢一疋,女抱二束刍置船中。如此十上,失十绢。法疑非人,乃缚两足,女云:“君绢在前草中。”化形作大白鹭,烹食之,肉不甚美。(出《幽冥录》)

【译文】

晋代建武年间,剡县的冯法作买卖。晚上船停荻塘里,他看见一个穿着丧服的女人,皮肤白皙,身形矮小,请求搭船。第二天早晨,船正要出发,女人说:“我上岸去取出门用的钱物。”她离船后,冯法丢了一匹绢,这时那女人抱着两捆草回来放在船里。那女人象这样上下了十次,就丢了十匹绢。冯法怀疑她不是人,就捆上了她的两只脚,那女人说:“你的绢在前面的草丛中。”说完身形变成了一只大白鹭。将大白鹭煮着吃了,肉味并不太好吃。

钱塘士人

钱塘士人姓杜,船行。时大雪日暮,有女子素衣来,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调戏。杜阖船载之,后成白鹭去。杜恶之,便病死也。(出《续搜神记》)

【译文】

钱塘有个书生姓杜。有一天他坐船外出,当时天下大雪并已到黄昏。有个穿着白衣服的女子走来,书生说:“你为什么不进到船舱里来?”然后就调戏她。书生关上船舱门将那个女子载走,没想到那女子后来又变成一只白鹭飞走了。姓杜的书生厌恶这件事,生病死了。

黎州白鹭

黎州通望县,每岁孟夏,有白鹭鹚一双坠地。古老传云,众鸟避瘴。临去,留一鹭祭山神。又每郡主将有除替,一日前,须有白鹭鹚一对,从大渡河飞往州城,盘旋栖泊,三五日却回。军州号为先至鸟。便迎新送故,更无误焉。(出《黎州图经》)

【译文】

黎州的通望县,每年的初夏,都有一对白鹭鹚落到地上。古老的传说中说:“这是众鸟躲避瘴毒,临离开的时候,留下一对鹭鹚祭祀山神。”又传说,每郡的主将如果有了升迁替换的事,一天之前,一定会有一对白鹭鹚,从大渡河飞往州城,盘旋飞翔,栖息在水边,三五天又飞回去。黎州的军人称这种鸟叫“先至鸟”。见到先至鸟,人们就开始准备迎接新上司送走老上司,从来没有过差错。

雁南人捕雁

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动计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围而警察。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将欲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复定。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如是数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烛者徐徐逼之,更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乃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所获甚多。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话之,此人亲曾采捕。(出《玉堂闲话》)

【译文】

雁夜间栖息在江河与湖的岸边,以及水中的沙洲上,往往都是千百只为一群。大的雁睡在中间,让雁奴围在外面并担任警戒。南方有捕捉大雁的人,专等那天色阴暗,或者没有月光的晚上,在瓦罐中藏好蜡烛,很多人拿着棒子,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接近雁群的时候,就略微举一下蜡烛,然后立即藏起来。雁奴看见火光惊叫起来,雁群也被惊醒了,不一会又安定下来。这时再向前举起蜡烛,雁奴又惊叫起来。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大雁生气了,就去啄雁奴。拿蜡烛的人再慢慢地向前逼进,再举起蜡烛。这时雁奴因为害怕被啄,不再骚动和鸣叫了。于是那人高高地举起蜡烛,拿棒子的人一起冲进雁群中,乱打一顿,就能捕获到很多雁。从前有个淮南人张凝评事讲述了这件事,张评事曾经亲自参加捕雁。

海陵人

海陵县东居,人多以捕雁为业。恒养一雁,去其六翮以为媒。一日群雁回塞时,雁媒忽人语谓主人曰:“我偿尔钱足,放我回去。”因腾空而去,此人遂不复捕雁。(出《稽神录》)

【译文】

在海陵县东边住的人大多以捕雁维持生活,家家都长年养着一只雁,拔去雁的六根大毛后用它作引雁。有一天,雁群回栖息地的时候,一只雁媒忽然说人话,对它的主人说:“我给你赚来的钱够多了,放我回去吧。”接着腾空飞走了。这个人就不再捕雁了。

桓豁

晋司空桓豁之在荆州也,有参军,五月五日,剪鸜鹆舌教语,无所不名。后于大会,悉效人语声,无不相类。时有参佐齆鼻,因内头瓮中效之,有主典盗牛肉,乃白参军:“以新荷裹置屏风后。”搜得,罚盗得。(出刘义庆《幽明录》)

【译文】

晋代司空桓豁在荆州的时候,有个参军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剪下八哥的舌头教它说话,没有什么不会说的。后来在一次大聚会中,让八哥摹仿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没有不像的。当时有个参佐患有鼻道阻塞发音不清的病,八哥就把头钻进瓮中模仿他的声音。有个主典偷了牛肉,用新鲜荷叶裹着放在屏风后面,八哥就告诉了参军,搜查出来后惩罚了偷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