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隐居”沙漠,将12岁孙子葬在治沙点上,30多载负债累累


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的长城乡就是这般环境,这里背靠腾格里沙漠,少雨风干,农户们要与沙漠争地。刚长出的庄稼,不是被风沙压倒,就是被连根拔起,眼看沙子一步步侵蚀着良田。但如今的腾格里沙漠已然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全部归功于一对父子三十年的坚守,为了治好沙漠,30年造了7500亩绿洲,却负债累累。


这则关于“治理沙漠”的故事我们还得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从异乡搬迁来的王天昌在谋划“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时,连年肆虐风沙让他和村民们的田间劳作时常化为徒劳。眼巴巴看着庄稼慢慢长大了,一场风沙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随着村子里的积沙越来越多,难以为生的一些村民要么外迁,要么“后撤”。
望着人烟日渐凋敝的村落,王天昌在与儿子王银吉商量后决定“留下来”。“我是农民的儿子,决不能让沙漠掩埋掉家园”,这句至今仍被父子俩常挂在嘴边的话颇为励志,不过治沙的艰辛却远远超过预料:购买苗木的钱从哪里来?植树浇灌用水怎么办?一窍不通的治沙技术向谁求教?那个年代,周边农户和王天昌一样一贫如洗,吃水尚需从几公里外往来拉……接踵而至的各种治沙难题让父子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家里所有收入除基本生活外都购买苗木,不够了再找人借,浇灌用水去几公里外用骆驼往来驼,一些苗木摸索种植四五遍以上总能成功。王银吉还和父亲、母亲一起发明了一种沙漠植树的工具,消除了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一下子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刚开始几年,乡亲们都劝说王银吉“不要劳命伤财了,人是不能和老天爷斗的”,也有人干脆开骂:“王疯子,把钱拿上白白往沙窝里甩,祖辈们多少年都没把沙治理住,你一家人能行吗?”。面对大家的质疑声,王银吉下定决心在沙漠安了家,吃住全部搬到沙漠里。王银吉和父亲在沙漠里居住的“地窝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犹如原始人的巢穴,只有一个简单的木门和一块灰灰的布门帘挡住沙漠的狂沙和大风。
里面是两间仅供睡人的土炕,铺的是草垫,烧的是柴草,点的是油灯。每次从沙漠回到“地窝子”,被子和枕头上全是厚厚的一层沙子,遇见刮风时,吃饭的碗底都有一层沙子。王银吉一家的生活标准也很低,每天的主菜都是洋芋,整个冬天都靠酸菜度日,一年四季的风、沙、雨、雪、霜冻、寒冷、炎热,每样灾难都避不过。这样的生活,王银吉一家一过就是8年。

2005年春,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时节,王银吉一家人全搬到沙漠里吃住,顾不上照料孩子。刚开学的小儿子腿脚有些不正常,但全家人只顾植树,没怎么在意。一个月后才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儿子得的是脑干胶质瘤,病情已到晚期,无法医治。
风沙再大都不怕的王银吉,这个噩耗却几乎击垮了他。那年快到端午节时,年仅14岁的小儿子离开了。弥留之际跟王银吉说,“爹爹,一定要让这片沙漠变得绿绿的”,这位谈起困难都只是一笑的西北硬汉子,提及此事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深吸一口气,忍住了泪水,手里刚摘的沙枣已被捏碎。
30余载的时间,他带领一家人在沙漠里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7500多亩,栽植苗木600多万株,累计投入达98万元,如今已然负债累累。遭受风沙侵害的乡亲们,从那一片片越来越多的绿色中,看到了改善生活环境的希望,坚定了与流沙作斗争的信心,他们也开始投入到压沙植树中。随着压沙植树的推进,村庄里能明显感觉到风小了,沙少了,大家习惯地把他的治沙区域称为“王家沙窝”。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这片林子就会继续向沙漠里延伸”,跟随父亲在沙漠里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王银吉对眼前“人进沙退”环境改善倍感珍惜。他说,从小热爱的这片土地,至少这辈子要豁出去治沙造林,不想再让风沙影响子孙后代。目前防沙植树面积已达到7500多亩,昔日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沙漠,长满了花棒、梭梭等植物,一条绿色的“巨龙”在沙漠荒滩上延伸,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筑起一道生态安全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