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为国负伤的中国军人 靠一腔热血抵御外辱捍卫民族


抗日战争是一场内部尚未统一,民众未经军训,枪炮几乎完全依靠外国进口的中国与经过明治维新后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一等强国,拥有现代化海陆空三军的日本之间的大规模战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战斗中仅能依靠精神、肉体和一腔热血拿起处于劣势的武器与日军作战,因缺少战斗组织和训练,所以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的多次会战中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中国军人的伤亡数量和伤亡程度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仅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便伤亡18万,仅宋希濂的36师就先后补充4次,到战斗结束时共伤亡官兵1.2万余人。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之前,中国军队伤亡就已经超过了百万。
大量伤兵被向后方疏散,但因收治能力不足,他们在沿线城镇聚集。有些医院一个病房内甚至安置了几十名伤兵。
这些为国负伤的伤兵睡的是竹床草席,冬天也盖的是薄被,吃的是素萝卜汤饭,医院的救治能力也极为有限,以至于许多原本有望救治的伤兵最终因为救治不及时、不正确而无辜致残或牺牲。
大量的伤兵以为伤势过重而死亡,为避免他们暴尸荒野,各地都成立了掩埋队,对重伤死亡的士兵进行掩埋处理。仅1937年江苏境内就掩埋伤兵近万人。
伤兵除受伤外,更需精神慰藉。“初负伤之际,痛苦呻吟,饮食不进,纵使馈以美味,亦无裨实用,则宜注意看护,重视清洁,代涤周身血污,赠予衣服更换;果能肃静清爽,免为蚊蝇吮噬,即收莫大之慰藉。迨伤势稍痊,饮食调养,即有必要。病榻之中,精神易于苦闷,与彼接谈,代彼写信,或悦以音乐,皆可娱其心而快其情。至伤势大好,已能行动,则一切享受娱乐之欲望,随之而来,社会各方面,必须予以优待,使其自知尊重,与民众亲爱”。

当时,因为收治和接收能力的欠缺,转运到后方的伤兵,因缺少照顾,伤愈后又无法安置,不少人就此流落街头,并寻衅滋事。
各地都有伤兵聚集,持械伤人,甚至骚乱发生。许多伤兵觉得老子为国负伤就该好吃好喝,因此居功自傲,再加上有些伤兵后撤时武器并未上缴,一时间在当时社会上除了官老爷,军老爷还有一大帮惹不起的伤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