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小伙租不起房,借了6400多元,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


这是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故事,一位北漂的湖南小伙戴海飞花费6400元钱,用钢筋做形,用竹条包裹的造出了一座“蛋形”房子,引人围观。


整个房子高2米多,长3米,宽2米,房子外部的麻袋内装满了破碎的木屑和草籽,顶部装有一面太阳能电池板,内部有蓄电池供电,在房门完全闭合后,室内温度能够达到4--5摄氏度。
戴海飞来自湖南邵阳的一个农村家庭,24岁初到北京,作为北漂,微薄的收入和高昂的房租负担让他的生活难以为继。他说,父母年纪大了,却仍然在奔波,希望给他存钱娶媳妇,“他们不知道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北京买套房需要工作两三百年,即使在北京租房,价格也让我难以接受。”

戴海飞说,在一次的公司“双年展”上,展示了一个设计项目,叫做“城市下的蛋”,即可以移动的蛋形小屋。“我希望有自己造的房子,这个设计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戴海飞说,他决定利用公司的设计概念,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因此,小戴借来6400元,用竹条、钉子、沙袋等材料制作了这个“蛋形小屋”,戴海飞的公司位于海淀区成府路的一个大院里,戴海飞常年把“蛋形小屋”安置在海淀区成府路一带。
小戴刚入住“蛋形小屋”时,曾被物业驱赶。小戴就给“蛋形小屋”安装了轮子,机动性强,可以随时与物业和保安“打游击”。“蛋形小屋”不仅体积小巧,移动方便,而且还自带电力设备,顶端有一个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解决日常用电。床尾藏有一个水箱,里面有压力系统,可以把水压上来,供洗漱用。“一水箱水大概能用三天,用完了就到公司去接。”

“蛋形小屋”屋内的摆设很简单,一张约一米宽的床,床头放着几本书。
戴海飞介绍,在竹条外,还有竹席、保温膜和防雨膜,最外边,是麻袋拼成的保温层,麻袋里填充着发酵木屑和草籽,“到了春天,里面可以长出草来。”
白天,他在公司里工作、学习,晚上12点,从楼上的公司下来,钻进小屋睡一觉,早上8点起床,上楼就是公司。只是进入冬季后,小屋越发冷了,晚上大概只有3、4℃。“我有蓄电池,每个月到公司充一次电,晚上冷了就用电热毯。”戴海飞介绍到
“不租房,我也是‘月光族’,但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戴海飞说,他已经在小屋里住了快两个月,因为没有房租的负担,现在,他偶尔还能去咖啡厅享受“小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