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鞋子的发展历程,佩服古人的智慧,脑洞大开

上古时期的人类是光着脚生活的,长时间的赤脚让他们的脚掌都结了一层厚厚的茧,而且痛觉神经也不那么敏感。但是随着人类的迁徙,一些恶劣的地形地貌不由得让上古的人开始改变。

比如说冬天非常的寒冷,如果外出捕猎的话,脚踩在雪地里刺骨难忍,于是古人便用兽皮裹在脚上,以保护脚不受冻伤。再后来,鞋子的穿着便像是衣物一样常态起来。一直到三千多年前,《周易》中出现了“履”字,表示鞋子开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出现。

再到后来,鞋子的作用开始像是衣服一样多元化,不仅仅只是要保护脚。于是便出现了草葛,布帛,皮革三种材质的鞋子,用来区别身份。草鞋往往是最下等的百姓或者奴隶穿的,而布帛鞋则是地位稍微高一点的小吏穿的,官职高一点的人则是穿用皮革住制作的鞋子,等级十分的森严。

到了汉代,布帛鞋流行起来,主要呈交叉状,分为底和帮,鞋尖上翘,称之为双尖翘头方履。而到了魏晋时期,则开始在鞋尖的翘头上绣出精美的花纹,使之更加具有观赏性。而到了西晋时期,木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家穿,出门旅途也穿,当时谢玄为了旅游还专门发明了一种木屐,称之为“谢公屐”,有活动的齿,可以在上下山的时候拆卸使用,使旅游变得妙趣横生。

到了宋代,皮鞋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出现了尖头,圆头,方头,小头等好几个样式。一般男性习惯于穿小头皮鞋,而女性则穿圆头,平头,翘头皮鞋。而游牧民族统治的元朝,开始出现鞋头高翘,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一方面可以使穿着者(尤其是女性)显得更加的苗条,而且还有增高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鞋子更加的多样,并且出现了地区和阶层分类。因为天气原因,所以北方的鞋子一般很厚实,称之为“菱纹绮履”。而南方的天气相对炎热,需要鞋子透气,于是便出现了棕麻鞋。同时,为了彰显等级制度,明清时期政府下令不许百姓穿靴子,靴子开始成为官家独有的标志。

而到了清朝中期,鞋子的形制有发生变化了。男人穿的鞋子开始以尖头为主,而且季节也有区分,夏秋使用锦缎制作,冬天用建绒制作,有厚底和薄底之分,鞋面有单梁和双梁之分,鞋帮也有不同的图案装饰,非常的精美,一点也不输现在的鞋子。

而女鞋则独具特色,鞋底子使用木头制作,高一寸到五寸不等,因为底子上宽下窄,所以称为马蹄底或者花瓶底,也就是我们在清宫剧里面经常看到的形象。鞋面由绸缎制作,上面有五彩的刺绣,富贵人家还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石,看起来富贵宝气。这种鞋已经很接近现代的高跟鞋了,穿起来挺胸抬头,女性气质马上就不一样了。

以上便是笔者整理出来的鞋子发展简史了,小伙伴们想穿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