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给历史的手札》——大禹

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诗书之外,常年徜徉于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其有感于伟大复兴的时代,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寄给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人、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旭宇先生是中国书协原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楷书研究院院长等多个头衔。但他最认可的是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终身向学的学人。他同时又属于两个族,一个是草根族,一个是追星族。他所追之星,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历代先贤圣哲。先生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对话看作是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和再教育。其中既透露着历史沉淀传承的厚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鲜活。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2017年春连续在《书法报》发表后,引起书界及社会巨大反响。《书札草稿》也被收藏家携去珍藏。书法评论家李庶民、西中文、张瑞田、胡湛、陈智、邱世鸿等,认真阅读,仔细剖析。认为《旭宇寄给历史之手札》以简明的语言,批判或肯定诸历史人物。其既具经典传统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审美属性。其既是当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自本期始,我们将逐则分期转载发布,并附我们不成熟的阐释。让我们一起再次分享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的历史穿越之旅。



丨写在前面丨

我是草根族出身,一介书生。虽所学不深,但终身向学,并且认为生在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在度过的几十年间,接受华夏先贤圣德的洗礼,接受他们的教育,成为他们的粉丝,明了一些事端,“涤秽浊兮存正灵”,该是何等的自豪和快乐。

中庸之道,是人间正道。环顾世界,唯有我华夏文明有此盛德,并且自古至今发扬光大,永不断流。这是天道,以人为本,国强不霸,惠泽四邻。天之道上善若水,有百利而无一害,行之正而弥之远,是以华夏文明数千年永放光芒。虽然曾遭外来之侵,但我国文明总是使那些外来江河融汇一起归于华夏之大海。因之,我们文化自信!

细数自己走过近八十载路程,唯孔子教我以正,唯老子启我以清,唯释家示我以和。五十年前,我开始读老子的《道德经》,那时迷蒙不知所言,但一直读着,近晚年才有些感悟。得知“修德于身其德乃真”,从自身做起,常思己过,消除秽浊,以存正灵,并以“正灵”聆听圣贤教诲,悉心感知,以此察史观人,于是有了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并于去年拈笔成文,题曰《寄给历史之书札》,计三十通,获《书法报》之支持,辟版刊发。其草稿虽书写狼藉,亦被一藏家索走,也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付梓。一份书札,两家出版,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只是喜欢读些古书。在伟大时代的今天,有领袖的号召,感知前贤的心音,在躁动的年代能使自己的情怀安静下来,享受一下清福,得到一些启示和惠泽。尤其是老子之学让我毕生追寻,那样的一种大智慧常使我拍案称绝,天门顿开。读着,读着,有时夜间坐起来领会深奥,冥想两千多年前圣贤的音容厚貌,句句真言,心神向往之。

于是开始写些手札。此后,我又与好友郗吉堂合作,撰写了三十篇《老子与书画》短文,拟于二〇一八年岁始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刊出,算是我学习老子心得之点滴。感恩先贤,感恩伟大时代,感恩天心清若水。

“好读书不求甚解,鼓瑟足以自娱”,此语应是写照于我,才疏学浅,笔墨不精。媳妇再丑总是要见公婆的,深望各大方家不吝赐教,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旭宇写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太行东麓



书影

丨简介丨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禹之子启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市南),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草稿



正本

丨释文丨

大禹陛下万安:

吾寄此书札与君字迹,君或不识也,但精神通矣。君乃罪臣之后而得舜传位于汝,禅德之事竟被君所废,而成家天下。此有污君之宏德矣。狂谏之语敬请恕罪。

不肖后世 白阳顿首

丨解读丨

读本札,当先解“禅德之事竟被君而废而成家天下”句。

“禅德之事”即禅让制,是华夏族群形成早期的社会治理形式或社会管理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存在,它以德为本,以诚为怀,感召天下,于是数百年间,在上者存公心,在下者自乐业,安然,社情清正,民风清淳,上下联动,真盛世也。尧为帝,闻民间有许由者,大德亦大贤,乃欲让位,而许氏自去。此非不效力天下,乃是知统掌天下者,真是有德之士也。尧拔舜于民间,亦以德为念。禹之趋前,在其治水,利于天下,始受禅位。然禹有私意,心存异已,移天下人之天下为一姓天下,杀防风氏于会稽以树私威,至其死,其子效父之术杀伯益以自领天下。家天下自此始,禅让制自此终。天地倾覆,禹之功也,禹之过也?然盛世之音自此嗄然而止,奴隶悲歌自此唱起。故四千余年,禹之名,不入五帝之列。至若为王,虽列三王之首,亦不及商汤周文,盖因汤、文二者,是以有道伐无道,而禹者,去道也。故,旭宇先生言及此人,有叹其为人行之不道,品之薄德,责其心暗也。

文中有二处需稍加解析。一是“字迹君或不识”,是言古今相去四千年,文字造型变化巨大,去禹远矣。再是责禹为“罪臣之后”,是指禹父鲧以“堵”的方法治水而导致洪水更加泛滥,以致为舜所杀之事,禹受命治水是承父业,故有此说。《尚书》记有此事。

旭宇先生回顾历史有功论功,有过言过,纵然先贤,亦是分明。

本札,文思诡谲,文法奇妙。起句有敬,似庄亦谐;继之文为铺垫,语入正题,有虚有实,凝重气氛,渐见风雨;其下正音,语起波澜,文入正题,情深沉而意凝重,言愤急而心哀痛,是气贯长河;文将止,以沉痛自责之语转折文意,转折情感,以在文章情调上呼应“吾寄书”句;尾句由通篇明暗相间诸种气势贯通胁裹而来,故词意取卑以委婉,然结构上是要再度呼应首句,故神气不减。故知本札写作立意在畏有德,堪为精采文化小品。

丨艺评丨

看到旭宇先生这部《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感到非常震撼。通观之下,感觉就像一首清新脱俗的诗,清正雅丽、委婉隽永;又像一部宏大的音乐作品,迭荡起伏,波澜壮阔。这部《书札草稿》,共31篇,它不仅体现了旭宇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体现了书法之外深厚的文化积淀,更体现了旭宇先生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责任担当。

旭宇先生具有很深的国学修养。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凡是艺术大家首先是国学大家,从这部《书札草稿》中,我们仿佛能听到旭宇先生与古人先贤的对话,博大精深、不拘一格、颇具特色。旭宇先生还是一位诗人,他诗书结合,当代文坛泰斗臧克家曾这样评价旭宇诗书,说他“融诗为书,化书为诗"。《书札草稿》就是清新秀逸的诗风与清丽雅致的书风完美的结合。深厚的国学修养给书法创作奠定了基础,诗人飞扬的思绪给书法创作插上了翅膀,深扎沃土,根系发达,书法艺术创作的大树枝繁叶茂。

——解晓勇/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丨作品丨






丨艺术家丨



旭宇,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旭宇先生以其数十年不懈的耕耘,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荣誉,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关注时代,正气高亢,刚健清新,自成一格,在诗坛影响深远。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彰显出全面大家风范。行书宗法晋韵宋意,飘逸劲健,富有书卷之气。楷书化魏融唐,率意和自然,是其今楷理念实践的全新范式。草书创作,达到了飞扬畅达,连绵贯通的高妙艺术境界。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体现了他丰富的学养,他倡导诗书互化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品格高尚为社会所称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艺术大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