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系列片《話說淮鎮》現已殺青

電視專題系列片《話說淮鎮》現已殺青。

採風網滄州站趙志忠報道:2018年9月1日,由採風網滄州站、獻縣電視臺、淮鎮黨委、政府聯合錄製的電視專題系列片《話說淮鎮》今已殺青,現在獻縣電視臺《在獻縣大地上》專欄中連續播出,在播出期間,其專題片已被香港衛視、鳳凰網轉播。

《話說淮鎮》電視系列專題片從今年6月份開始錄製共歷時二個多月,專題片共分十五集,分別為《淮鎮史話》、《淮鎮風物》、《淮鎮名人》等三個系列,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社員、詩詞中國·中華詩詞網通訊員、採風網滄州站站長趙志忠主講。他梳理了淮鎮的文脈,並將淮鎮文脈分為農商文化、仕宦文化、俠義文化、河路文化、回漢民俗文化等五部分共十個方面,其文化傳承經過千年的歷史積澱,蘊育出淮鎮獨具一格的文化特徵。

淮鎮黨委、政府與採風網滄州站、獻縣電視臺聯合錄製的《話說淮鎮》系列專題片,旨在藉助於網絡、影視及自媒體等,立體化、全方位的展現淮鎮文化魅力,提升淮鎮文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底蘊。淮鎮擁有燕趙之義,古河間之雅,延續千年古鎮魅力,提升文化品味,把中華傳統文化精髓與時代氣息融為一體,將淮鎮的文脈通過影像的形式,展現淮鎮文脈並普及其知識,把魅力淮鎮用文化進行闡釋,在古河間國文化與燕趙文化中給淮鎮文化找尋出一個定位來。同時把淮鎮文脈中的諸元素用影像的形式,把千百年來形成的文脈進一步傳承下去。

電視系列專題片《話說淮鎮》挖掘了淮鎮的文脈,以歷史遺址、文物、民間傳說、名人軼事、神話故事為主,以史料、經典、縣誌、文人筆記、文集、碑文、童謠、家譜、地契為輔,把淮鎮先民創造的文化梳理出來,向世人充分展示淮鎮人文的歷史魅力,其廣度與深度相結合,紀實性與文學性相統一。專題片是以時間為序,以文物、歷史古村落遺址、風物傳說為軸,多層面、多角度,力爭用全方位的翔實挖掘。以影像為筆,記錄淮鎮、闡釋淮鎮,並在影像中充分展示淮鎮獨特的人文魅力及文化意蘊。專題片梳理了中國歷史各朝代在淮鎮曾經發生過的大事及歷史事件,淮鎮全鎮境內的大姓家族的傳承以及獻縣、河間、泊頭、滄縣、交合、獻交縣、建國縣等其他縣誌和其他文字資料關於淮鎮的記載,並從歷史中、文化裡尋覓淮鎮文化的根。

採風網滄州站站長趙志忠與獻縣電視臺《在獻縣大地上》欄目主持人楊洪宇,在淮鎮人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奇聞軼事、鄉謠、童謠中,共同尋覓原生態中都蘊藏著淮鎮先民原汁原味的文化烙印。其石馬的故事,陳瓚的傳說,雙橋蜜井單碑臥龍樹的皇家故事,還有回漢和諧的民俗文化交流等,這些都反應了淮鎮文化的特色。比如淮鎮石馬及陳瓚的神話傳說,體現了淮鎮文化中神秘性的一面。

專題片中的《淮鎮名人》,重點介紹了明代尚書陳瓚、中國遠征軍的常文庚及為淮鎮籍革命烈士鍾琪、董健民夫婦。他們都是淮鎮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為國家為民族獻出了自己年輕的寶貴生命,這是淮鎮人的驕傲與自豪。

在錄製《話說淮鎮》的《淮鎮名人》時,採風網滄州站站長趙志忠發現了兩種現象:一是淮鎮本地的名人,他們是本土文化蘊育出來,是帶有淮鎮特有的烙印的,淮鎮文脈自古就是義與俠的綜合體,在淮鎮的農商文化、河路文化、仕宦文化、義俠文化、回漢民俗文化中都能尋找到代表人物。如修大慈橋的牛埛、蘇價、孫天濟、王慶禎、王耘禮、修觀風亭的孫得英,他們雖然名氣不太,卻代表了淮鎮文脈的傳承。還有從淮鎮從走出去的陳瓚、陳忠、鄭儉、康徽、景廷模、王裔藻、李仙舟、孫鴻泉、常起民、常文庚、鍾琪等歷史文化名人和革命先烈,他們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常文庚與鍾琪為人民解放,國家、民族的獨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就是淮鎮人的自豪,淮鎮人的驕傲!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雖然這些名人不是淮鎮人,但他們卻給淮鎮留下寶貴精神財富。有三國時的曹洪,金代劉完素,明代有河間知府陳大賓、獻縣知縣張汝蘊,朗中唐世隆,清代有直隸第一任總督李衛、乾隆皇帝、紀容舒、紀曉嵐、萬蘭廷、戈濤,抗戰時期的賀龍、關嚮應、張仲翰、馬本齋、張振華、曹奎等,現代有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先念,全國婦聯主席蔡暢、馬本齋之子馬國超等。還有為淮鎮留下珍貴文字的資料《金史-地理志》、《畿輔通志》、《四庫全書》、《閱微草堂筆記》、《欽定大清一統志》、《明實錄》、《清實錄》的相關作者,他們都不是淮鎮人,但他們撰寫的史書、文集、縣誌、族譜和其他文字資料,都記錄了淮鎮的歷史及文脈傳承,這些人淮鎮人是不會忘記。

在《淮鎮史話》、《淮鎮風物》系列中,介紹了淮鎮石馬、淮鎮古城、大慈橋、七十二連窯、清真寺、大寺、軍糧城、瑞杏軒、尚書故里、義學、義倉、軍屯慘案遺址、曹洪墓、滹沱河故道、白龍江、朱家運糧河、碧波亭、劉爺廟、關帝廟、關帝閣等,其中日寇製造的軍屯慘案讓國人震驚,那段用血寫成的歷史,後人不可忘卻,並給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握拳為誓,銘記此辱!

電視系列專題片《話說淮鎮》藉助於影像,把歷史上的淮鎮進一步還原,其水網縱橫,交通便利、商業發達,自明代大慈橋建成後,淮鎮得以富庶併名傳一方,淮鎮文化已經成為歷史文化名片,藉助於滹沱河、古御路而成為當時河間府著名的十大鎮店之一,並繁華至今。307國道、石黃高速公路,如兩條巨龍般一北一南穿鎮而過。淮鎮現為全國重點鎮、河北省重點小城鎮、金絲小棗國家地理標誌鎮、千年文化古鎮,其歷史文化的區位特點、人文風貌,都將會成為淮鎮騰飛的翅膀,同時又給創業之人帶來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