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之父”唐德刚先祖是淮军大官

作者 李云胜

柿树岗乡,是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所辖乡镇,是抗击倭寇的名将故里。柿树岗乡于2005年12月由原肥西县柿树乡、袁店乡撤并后而建立。

柿树岗乡文物名胜众多,主要有商周时期村落台地遗址黄花墩遗址,商朝至战国时期村落台地遗址翟家城遗址,商朝时期村落台地遗址张马墩遗址。此外还有龙潭古寺、堰西大墩、葛墩、周家墩、王家岗、孔大墩、许郢小墩等多处古遗址。

沿金寨路高架一路向南,进入国道G206,经过四合乡,进入省道S315,向西行驶7公里即可。

一、独具特色的唐五房圩

一说到肥西文物,在全国都有影响的莫过于散落于乡间、被誉为“淮军私家庄园”的圩堡群了。刘铭传、张树声、周盛波、周盛传、唐定奎、董凤高、潘鼎新……几百个大小团练首领率领着一条条长龙般的队伍,走向安庆、驰往上海,在中国大地纵横驰骋近半个世纪,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

据史料记载,圩堡占地在30~200亩之间,建筑面积也不尽相同,但建筑风格基本一致,都是将徽派建筑的灵秀之美和北方建筑的粗犷大气融为一体,建设时在空地周边挖沟引水,形成两条宽阔的壕沟。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次人为的破坏,如今这些圩堡大多破败不堪,遗存甚少。而保存最为完好的,要数柿树岗乡的唐五房圩了。

唐五房圩是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当时的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因病辞职归乡后所建。唐定奎是袁店乡人,唐殿魁的弟弟,排行第五,外号唐五肚子。

唐五房圩是肥西四大名圩中最大的一个圩子,占地200亩。打开一栋两层建筑的门,这是唐五房圩的中心建筑,也是现存的唯一建筑——转心楼。门头上有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四个遒劲大字:紫气东来。转心楼是一个合围式两层建筑,共32间。建筑修旧如旧,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

我们沿着木质楼梯,登上转心楼二楼,唐五房圩的负责人指着走廊上的铁皮地板告诉我们,这已有100多年历史。来到主厅,他介绍这是主人会见客人的地方。主厅两旁各有一扇门,进去是厢房,两边厢房连接主厅后面一间狭长的暗室,从一边厢房穿越暗室可到达另一边的厢房,暗室是隐藏家丁和贵重物品的地方,一层和二层结构相同,所以被称作转心楼。

1949年,刘邓大军路过唐五房圩,受到了当时开明圩主唐松岩的接待,并提出把整个圩子献给政府。刘、邓等首长表示欢迎,并协议地方政府把圩子作为军用仓库之用,所以解放初期这里是粮站,后来又成了乡政府办公场所。

二、首家乡镇“博物馆”

还没来到柿树岗乡便早有耳闻,这里有一家乡镇“博物馆”十分有特色,这就是柿树岗乡文物陈列室,它位于柿树岗乡文化站二楼,虽然面积不大,却是柿树岗乡人心中的一个“宝”。

来到文化站,一进门便看到一个精致的文物点分布缩微沙盘,透过这个沙盘,能将整个柿树岗乡古迹尽收眼底。据工作人员介绍,柿树岗乡文物资源丰富,圩堡数量居肥西县第一,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全县范围内保存较好的三座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城址:瞿家城古城址、松墩古城址、张马墩古城址。城的形成代表国有的形成、权力的集中、集市的形成,这也就不难看出,当时柿树岗这块土地的繁荣昌盛。

来到二楼,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着瓦片、陶罐、石碑等实物及古井、古城址、圩堡群等图片共有一百多件。虽然看起来有些山寨,但里面的文物却都是货真价实的。从新石器、商周时期,晚至明清、民国。若从博物馆学角度来讲,这个乡镇“博物馆”显得有些粗糙和简陋,没有规范的陈列,也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但正是这个在淮军故里自发形成的、带有质朴乡土气息的“博物馆”却给我们以震撼——因为它质朴,因为它乡土。

不可否认,大都市里的博物馆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陈述和展示历史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但位于民间的乡镇“博物馆”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毕竟这是在他们家门口,讲述的是自己祖先的故事。

因此,这个“博物馆”会以其自发的建成和质朴的乡土气息,在村民心目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诚如工作人员所说,“现在有不少村民都主动把自己家里的文物送到陈列室来了。”

三、轻舞飞扬莲湘舞

莲湘舞,作为传统的中国民间舞蹈,在肥西柿树岗乡也广为流传。上世纪30年代,肥西北边连年干旱,灾民到南边拿着莲湘棒卖艺讨饭。这根棒子最初的作用就是乞丐的“打狗棒”。灾民沿街乞讨,以“莲湘棒”敲击臂腰腿足等处,边唱边舞。解放后,这种以“莲湘棒”击节而歌的形式发展为莲湘舞,节奏入乐,清脆入耳。谐音为“帘枪”、“年响”,后经专家考证确定为“莲湘”。

据了解,莲湘棒是一根约长三尺、比拇指粗的竹竿,两端镂成三个圆孔,每一孔中各串数个铜钱,涂以彩漆,两端饰花穗彩绸。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表演时,男女青年各持莲湘棒做各种舞蹈动作。

作为肥西传统的民间艺术,莲湘舞在上世纪50年代曾风行一时。每逢春节,农村的男女老少都会用打莲湘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随着人们娱乐生活的丰富,在近20年里打莲湘舞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文化工作者深入居民和农村进行寻访,终于找到了两位会打莲湘舞的老人,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打莲湘民间艺术队”,频频亮相表演。如今,在保留莲湘舞传统动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使打莲湘舞成为柿树岗乡“一镇一品”特色文化项目中引人注目的文化品牌。

延伸阅读:

唐德刚(1920年8月23日-2009年10月26日),男,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1920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西乡山南馆唐老圩,就读于舒城中学。1939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3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4年,在安徽学院史地系讲授《西洋通史》;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1959年获史学博士;后留校任教,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负责口述历史计划中国部分;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亚洲研究系系主任;曾任纽约文艺协会会长;2009年10月26日,因肾衰竭卒于美国旧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