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關注|再續古老廊橋夢——活態傳承讓壽寧廊橋技藝薪火相傳




| 本報記者 龔鍵榮 通訊員 吳蘇梅 文/圖 |

▲下黨鸞峰橋

初秋時節,一場陰雨,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的鸞峰橋在水霧氤氳下更顯古拙之美,這座木拱廊橋在修竹溪上已屹立218年之久,迎來送往無數過客。

木拱廊橋以其“橋廊一體”“不用片釘寸鐵”的獨特樣式展現出中國古代工匠的智慧。 壽寧現存19座木拱廊橋,數量居全國首位,年代序列齊全,被著名橋樑專家唐寰澄譽為“世界貫木拱廊橋之鄉”。

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如眾多非遺項目,木拱橋營造技藝的傳承也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困境,如何讓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活態傳承?壽寧縣正在探索讓技藝在實踐中薪火相傳。

▲廊橋展覽館展出十多個木拱廊橋模型

橋樑建築的技藝精品


打開北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畫卷中部一座狀若飛虹的木拱橋橫跨汴河,全卷的情節高潮就發生在此處,令觀者過目難忘。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汴水虹橋的營造技藝早已失傳,卻不曾想它仍存在於多山多水的閩浙邊界鄉村。

木拱橋是一種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的拱橋,其營造技藝的獨特之處在於不費釘鐵,只用榫卯銜接;使用短的構造材料,卻形成大跨度,堪稱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


▲壽寧犀溪境內的福壽廊橋

至明清時期,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閩浙興起,工藝與美學上的突破性發展是加蓋廊屋,木拱廊橋就在此時成型。清代文人曾感嘆“閩中橋樑,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

壽寧縣博物館原館長、木拱廊橋研究保護工作者龔迪發說,壽寧廊橋除了數量多、年代全,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比如鸞峰橋是目前已知單拱跨度最大(37.2米)的木拱廊橋;縣博物館收藏的多張造橋合同全國僅有;城區不到2公里的溪流上橫跨四座木拱廊橋;小東(東山樓)造橋世家的技藝前後傳承七代,延續200餘年。凡此種種,令壽寧成為研究廊橋營造技藝與廊橋文化的絕佳之地。

前不久,記者沿著壽寧縣城的蟾溪走過了飛雲橋、昇平橋、仙宮橋、登雲橋。四座飽經風霜的木拱廊橋至今仍承擔著交通作用,也是市民交流、聚會、休閒的重要文化空間。

坐在廊橋上,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不禁令人產生疑問:木拱廊橋以木為主要材料,何以能承受如此大的重量,在風雨中屹立百年!

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鄭多雄說:“中國工匠自古善用木材,在選材、營造上擁有豐富經驗,廊橋選用的木料經防水、防腐處理,加之屋面、風雨護板的遮擋,延長了橋的使用壽命。”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師鄧華認為,工匠巧妙利用木材自身良好的抗拉抗壓的力學性質,科學地解決了大拱跨的受力難題;木構件縱橫相貫,穿頂別壓,相互承託,嚴絲合縫,增加了整體的穩定性。

數百年來,木拱廊橋因其獨特樣式引畫師、文人、墨客神往,他們在橋內塑像、貼榜、書寫、繪畫、雕刻,留下楹聯、牌匾、碑刻、志書、詩文、序記。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壽寧縣為“中國木拱廊橋之鄉”時盛讚:“壽寧木拱廊橋文化融民間工藝、民俗活動、民間信仰、口頭文學於一體,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傳承有序。”



▲壽寧紅軍橋

營造實踐中的活態傳承



▲仙宮橋上正在休閒娛樂的老人


8月18日,犀溪鎮武溪村舉行廊橋木作開工傳統儀式,鄭多雄主持建造這座新廊橋。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包括選橋址、建橋臺、測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馬腿、架橋屋等。掌握核心技藝——搭建拱架的工匠被尊稱為“主墨師傅”,鄭多雄與其兄鄭多金即為目前國內少數健在且主持建造過木拱廊橋的“主墨師傅”。

鄭氏兄弟是壽寧造橋世家的第七代傳人。鄭多金19歲時隨父親前往各地建造木拱廊橋,逐漸成為閩浙一代聞名的造橋工匠。1967年,鄭多金第一次擔任主墨,主持建造了下黨鄉楊溪頭橋,不曾想這竟成為“最後一次”。

“當時民間建造的多是石橋、水泥橋,木橋的需求幾乎沒有了,哥哥自此封墨30多年,也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去找技藝傳承人了。”鄭多雄說。

2006年,張坑橋和長瀨溪橋因牛頭山水庫建設需要異地遷建,多年未造橋的鄭多金寶刀未老,主持了這兩座橋的遷建。其間,原為石匠的鄭多雄跟隨哥哥學習廊橋營造技藝並立志轉行。

2008年,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次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時間有關木拱廊橋的保護與傳承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此期間,鄭多金、鄭多雄分別成為壽寧至今唯一的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省級非遺傳承人。

記者瞭解到,鄭多金現年91歲,鄭多雄已完整掌握廊橋營造技藝,並且培養了一支專業的造橋團隊,其中的部分工匠在技藝成熟後又組建或加入新團隊,令廊橋營造技藝的傳承開枝散葉。

近年來,壽寧縣連續向國家申報了營造技藝傳承專項保護資金,鼓勵和資助民間修建木拱廊橋,先後在犀溪鎮西埔村、芹洋鄉尤溪村等地新建7座木拱廊橋,推動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在造橋實踐中實現可持續的傳承發展。

不僅如此,根據“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修繕原則,壽寧縣專門聘請相應資質的單位和專業人士,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雲橋、昇平橋、楊梅洲橋、鸞峰橋、大寶橋進行定期修繕和維護。

龔迪發認為,讓傳承人群在實踐中保持技藝的純熟度,在傳播技藝的過程中培養後繼人才,這才是真正的活態傳承。



▲壽寧縣廊橋拱架

傳統技藝呼喚新生力量



▲熱心群眾踴躍參與廊橋搭橋比賽

前不久,壽寧縣首次舉辦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與志願者培訓班,旨在挖掘非遺傳承新人。

為期兩天的培訓,由業界專家、學者向20餘名學員面對面授課,內容除了廊橋文化介紹,還有專業理論教學、現場實際操作。參加培訓的學員既有民間工匠,也有企事業單位人員、大學生。

44歲的吳學日在廣西南寧經商,他的爺爺吳大清曾主持建造木拱廊橋,儘管他未從事造橋這個行當,但一直對廊橋抱有特殊感情。“看到縣文化館舉辦培訓班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拉著堂哥來報名了。”吳學日說。

擁有橋樑與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李振是培訓班上的年輕面孔,打小就對橋樑感興趣的他,希望提高對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認識,以便將來能利用專業所長傳播廊橋文化。

壽寧縣文化館館長郭冬慶說,與十多年前“人去技絕”相比,壽寧縣的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困境已有好轉,但整體上仍不容樂觀,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傳承人群年齡結構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因此這項非遺的傳承一定要打破“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方式。



▲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志願者培訓班

“只要年輕人身體好、肯吃苦、有文化,我很願意向他們傳授造橋技藝。”話音剛落,鄭多雄便帶著學員到武溪廊橋施工現場繼續“培訓”,他深知廊橋營造技藝的傳承還得靠下一代。

據悉,此次培訓將對技藝掌握能力較強的學員發放培訓結業證書、列為壽寧縣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並擇優推薦為省、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優先推薦參與壽寧木拱廊橋工程的建設。

非遺紮根民間,生命力源於不斷的演化與創新,在老工匠們悉心守住傳統技藝的同時,如何為廊橋文化的保護與推廣盡一份力?成為壽寧縣宣傳文化部門及社會熱心人士不懈努力的課題。

壽寧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通過政府投入保障、社會合力參與,致力讓非遺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近年來,通過開展以廊橋為主題的攝影展、講座、傳統文化進校園、七夕搭橋節等活動,讓廊橋從博物館、鄉村走進城市生活,激發了廣大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自信。“我們期待廊橋這一國寶級鄉土遺存能從人們的記憶力走出來,在新時期煥發出更加誘人的人文魅力。”該負責人說道。



圖片攝影: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