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不一样的书法空间——“平行”卢俊舟个展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18日—10月21日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

卢俊舟,原名双波,别署:芦庐、吾自斋等。1974年1月(癸丑腊月)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在卢俊舟的作品中,“空间”似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质。他每一个阶段都在尝试着延展自己的边界,形成新的经验,甚至表现出某些跳跃、分裂的节奏,如果说其中有着相对延续性的话,那么最明显的莫过于对“空间与原始巫力的情绪再现”的探索与表现。

其实,在传统书法概念中,文字的间架结构就具有某种空间的指向,卢俊舟的作品无疑是将此指向发挥到个人理解的极限,这类似一种触发,融合了他对书法由来已久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的领悟。尤其是在他近阶段的作品中,曾经固有的秩序开始被消解,原有形式的趣味逐渐被取代,对形与意的强调,转移到更为纯粹的情绪积累与释放中去。书写本身已无关乎文字的内容,无关乎观者的阅读,他追逐着自我的节奏感,寻求接近本质直觉的原始状态,完全打破了东西方文字书写的障碍。

书写的空间感和画面感,自然完美地呈现,犹如浑然天成的原始混沌状态。仿佛置身于纯粹的书写之中,他才能接近独特的自我、体验精神的自由,表现出他的质疑与勇气。在他的书写过程中,传统书法所具备的会意性与情绪化等特征,又逐渐呈现出与当代艺术的某些价值判断相通的一面。我们对传统概念的认识,正是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断被刷新与超越,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必须产生于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氛围。”

当我们置身于更为开放、广阔的文化维度之中,参照逐渐多元的价值判断方式时,相比单一形态的标准艺术创作,应该有着更多的可能与阐释。卢俊舟的作品以反秩序化的态度,建构着他所理解的秩序,在这一层意义上他似乎把我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精神空间。

苏州博物馆馆长 陈瑞近

云龙天马 2012年 140厘米×23厘米×2

俊舟书法在审美上,也是立足于传统审美向当代审美进行的一种转换,尤其在书体结构的表达是他最大的一种创造性。俊舟狂草(书法)体现了他对 “精心一意”的一种理解,使我们看到他在艺术上不断地向前推进,而这种推进方式不仅仅靠一种方法,更多是他对文化理解和体验。

正是这种文化的体验使他融入于伟大时代的进程,所以俊舟整个书法与时代进程是紧紧贴在一起的。我们看他书法整体上的变化从隶书、魏碑到行草狂草好似人在登山,不停地慢慢地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推进。俊舟作为一个时代人,把对时代感悟体验,把中国文化的美感和审美的很多方式,都默默无声地揉入到了自己笔下,使他的笔法产生了鲜活的生活印迹,俊舟创造了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书法风格。

《创意物象,近于自然——田黎明谈卢俊舟作品》

舟自横 2016年 180厘米×48厘米

卢俊舟紧紧把握这个原理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作,对书体进行了拆解拼装,注入情绪、情感、运气、批判、反弹等更具个人体验与精神内涵的元素。

他的作品早已超脱了传统书法的范畴,是一种对传统的反叛与排斥。破而后立,在抽离掉文字的表意功能后,他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宣告他的批判立场,把书法归到一种有所值的原生态状态,即站在文化立场上重新构建原生态的氛围。卢俊舟对传统书法的叛逆,既与通过文字表述、理论构建的叛逆不同,更与西方行为方式的叛逆相异,是传承自中国文人的一种介于行为与非行为之间的叛逆。

——节选自著名艺术家尉晓榕关于卢俊舟书法品评的文章

夜徘徊 2012年 143厘米×57厘米

在卢俊舟最近的作品中,情绪明显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强烈、放纵、迂回又带有些苦涩,他在用笔上一任自己的直觉,高度沉浸在挥毫的快感之中,但作品的结构不再以固定的惯例来呈现,墨色上开始出现重叠与明显的枯润浓淡的对比,层层叠叠,如三维空间中的杂陈,既是现实的情感又参杂着记忆般的模糊与闪现,似一场无序的游走却拉开了和此刻的距离,没有时间,没有主次,也没有人为的预设,一切的挣扎都似乎都会慢慢的沉淀清晰,好似宿命般的存在。

他完全存在于自我意兴的抒发状态,在旁人无法理解的计较中,在兴奋与沮丧间交替,寻求对自我的解脱与完全的自由。从这一角度来看,他更接近于一个后现代派艺术家的表达,他的作品也更接近于对艺术的宏观释义。

秦时明月 2015年 69厘米×69厘米

卢俊舟的“平行”空间

贝律铭先生说,真正的艺术家与历史、与未来都应该是平行的。

即便是以传统笔墨和技法为圭臬的书法艺术,也需与这个时代艺术家敏锐的感知结合,从而创造属于时代的书法作品。书法史中,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趣的进程,也说明了书法史其实一直在变革中进行的,当下不同以往的艺术尝试,或许指向书法未来的发展。而真正的继承传统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在理性的分析和质疑的精神中,深入传统,进而能够为书法艺术的变革带来更多元化表现空间。

从这点上来说,卢俊舟书法个展的意义,具有典型性。

书法是时间和空间同时进行的平面艺术,展现的却是另一个空间的情感和意味。这个空间来自作者的内心世界的呈现——内心的波动、心灵的悸动、情感的波澜、情绪的宣泄。在这些内心景观的呈现背后,是对书法笔墨技法的娴熟把控能力和大胆创新。

卢俊舟从小浸淫书法,如今更是行走得从容不迫,各种面貌自笔底呈现,或疏朗远阔,将几何样式和隶书结合,与渺远又神秘的秦汉遗迹遥遥呼应;或风驰电掣,将狂草与解构主义相融,笔法干脆洒脱,在率真肆意中,透露出对传统草书的深入取法,形成狂而不野,健劲和妍丽并行的面目;或虚实相生,将笔意延伸至尺幅之外,打破传统的章法形式,在阴阳向背、开合收放中,“意外”扣合传统美学中“画外音”般的艺术效果,也将“虚室生白”通过崭新的实践展现在自己独特的布局之中,以全新的意向回应古老的书学追求。这正是他在不同的“平行”空间中所呈现的。无形之中,平行空间也在相互观照影响,支持着卢俊舟将笔墨艺术解构、颠覆、重组,进而以新的形式向传统致敬,为传承带来新的可能。

卢俊舟的平行,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一种理性审视;卢俊舟的平行,是将书法艺术从传统的高堂大殿中提出来,与当代艺术史并驾齐驱,将当代艺术理念,化为“我”之用;卢俊舟的平行,打破了书法各种术与道的束缚,为书法艺术拓展出更大的创作天地,让我们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多种可能。

文|博山吉吉

展览作品欣赏

吴越春秋 2018年 220厘米×22厘米×40

吴越春秋局部

吴越春秋局部

吴越春秋局部

省 2011年 140厘米×23厘米

故园情 2016年 70厘米×70厘米

千里月 2013年 140厘米×23厘米×2

情更怯 2012年 94厘米×69厘米

报平安 2016年 180厘米×48厘米

月似霜 2012年 140厘米×68厘米

春雨江南 2012年 140厘米×23厘米×2

看花人 2016年 180厘米×48厘米

人中龙 2014年 22厘米×137厘米×2

喜欢学院书法家作品,可加小编微号:13958870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