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通渭

□張文博

日出,勞作於黃土田埂,日落,則伏案夜讀於窗前月下。

有童稚詩詞吟詠,有蒼老故事相伴,有墨香逸散夜空,有山水拓印草紙。

唯日月更迭如梭,風雨交替,歲月蹉跎。

這土地上,曾經的貧困砥礪時光的艱辛,讓內心愈靜,讓靈魂彌堅。

揹負朝暮苦澀,躬耕寸土家園,守望一潭詩詞歌賦、墨香逸散的恬淡。

通渭,是歲月遺留在黃土地上的一顆痣,是絲綢之路上的歌。

這裡,留下了東漢的五言詩,也留下了讓人悲愴的愛情。

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血魂,更留下了偉人們厚重的抉擇。

一眼細細的溫泉,從古至今,讓騷人墨客駐足。

詩章,讓歷史的轍,在這片黃土地上,軋下深深的痕。

父輩們躬耕過的土地,而今也長出了碩實的莊稼。

犁鏵斜掛在牆角,守候過這個冬天,那鏽跡下的芒,該從哪一處土地下散開?

村莊是老人的,孩子們失去河流,父輩們遠走他鄉……

那些遺留於夜風中的古言,那些拙樸的詩,那些稚嫩的毛筆字。

該從哪一滴露珠,從哪一棵樹木上,找到最初的感動?

而今,華嶺山巔的葉輪,轉動著我們的夢想和西北的豪情。

還有那深情的洮河之水,通往幸福的高鐵……

還有晨曦下寧謐的秦嘉徐淑公園,朝暮間嘈雜而動感的文化廣場……

還有初冬陽光下,綠白相間的北山,南屏山上閃爍的燈……隱約間散開的禪機和膜拜。

這土地上,從鄉下到縣城,堅韌不拔的通渭人,曾留下了最初的夢,深情的夢。

夢的延續,是一種精神的支撐。

像一株草,在秋後霜落時,使勁地綠著。

更像一棵青翠的松柏,在北風肆虐的日子,挺過霜雪滿布的嚴冬,而後搖曳於春日裡那晨風朝露之間。

經酷寒,熬霜雪,終將迎到,那從黎明而來的,無比溫柔的希望。

而停不下手中的筆,仍然飽蘸了那一季的秋風秋雨,然後在歲月的紙上,寫下:夢,夢想,通渭夢想……

從清晨校園裡誦詩的朗朗書聲,從書法教室裡飄出的墨香,從悅心畫廊裡裝裱考究的作品……

這濃烈的詩書香氣,讓人很容易在這灼熱的時代節奏裡,安心地慢下來。

他們緊抱一泓溫潤的泉水,緊緊抓住黃土地下的根。

他們還走出大門,去接軌外面繁華掩映下的文化精神。

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換一顆心,“耕讀,堅韌,進取”的通渭精神,又將賦予一種全新的使命。

驀然如夢間,彷彿回到那久遠的夢中。

那時,春暖花開,有枝頭春意,有河流潺潺鮮活流淌;

夏收促促,有麥浪起伏,有玉米成片豐收在望;

秋意朦朧間,又見一地落葉,有霜落於其上,有陽光慵懶地照上去,碎碎的閃光,讓寧謐向更深處行進;

初冬的雪,覆蓋了一年的苦樂,除夕夜的燈火中,我們傾聽新年的鐘聲敲響,想起“子欲孝而親不待”,又撫摸孩子童真的夢想。

這是詩意的延伸,也是通渭土地上根植的一粒籽種,在歲月更迭中,悄然萌發的理想,和夢。

這夢還將潛入這土地上的千家萬戶,像微風細雨,無聲無息地滋潤每一寸土地。

當苦盡甘來,當冬去春至,我看到這大地上拔地而起的文明,正春筍般演繹季節和光陰的故事。

我還看到,老人穩健地扶著夕陽的溫暖老去,看到孩子們的純真伴隨著每一朵花的綻放而茁壯成長。

看到歷經生活苦難和歲月艱辛的人們,仍然用佈滿老繭的手,扶住子孫們的影子,然後秀麗端莊地寫下:通渭明天,中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