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華半個世紀修成的傳奇女畫家




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滄桑歲月,

64歲的她才憑藉自己的畫作

逐漸為人熟識,吸引大批粉絲,

在國際上也屢屢舉辦展覽,

用聲名鵲起形容毫不為過。



生於1952年,

從小便對畫畫有極強興趣的她

才四年級,就已在少年宮學畫,

立志將來考上美院。








但僅僅一年後的“全國職工美術攝影大賽”,王仁華便證明了自己的才華,比賽結果公佈在報紙上,一等獎,王仁華。

這不僅讓這個小小的檢驗員被刮目相看,還由此帶來仁華人生的轉變,她被調到廠裡的設計室專職做設計。


彼時設計室已經有兩個省藝校科班出身的年輕人,比她小十幾歲,王仁華沒什麼經驗,便畢恭畢敬地向兩個年輕人請教,親切地稱他們“師傅”。




“冬天不敢進被窩看書,

一進被窩,

很快就要睡著。”

於是她總是忍著寒冷看完書,

再輕手輕腳上床。


10年間她臨摹的古畫自己都數不清,

《搗練圖》、《韓熙載夜宴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等等,

都深深融化進她的血液。

94年國企改制,

王仁華也步入不惑之年,

她提前辦理了退休,

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生。

不甘寂寞的她,

一邊畫畫,一邊學起了京劇,

主攻青衣,展現的天賦讓人震驚,

經常登臺一開嗓,

就讓人誤解是請來的專業演員。



但王仁華卻遲遲不肯答應,

她不是不想,

而是沒有正規學歷,無法報考。

她不好意思跟老師直說,

只能支支吾吾婉拒。

回到安徽後,

任華髮現自己突然不會畫了。

“我發現之前的東西不能要了,

但又不知道要畫什麼主題。

眼界高的另一個結果,

就是手跟不上了。”

整整一年時間,

她拿起筆只是發呆,

日日夜夜在痛苦中思索煎熬。

但某一天她卻突然開悟,

戲劇不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主題?

人生如戲,半真半虛,

半古半新,半端莊半痴狂,

“我要抓的就是似與不似間的真實。”

於是她創作了大量京劇題材的畫作,

而先前接觸到古今中外的美學、哲學

也在潛意識中給了她深深的影響。

“那10年,我無形中完成了很多積累,否則後來我是根本接不上的,美術這個行業,可以算是工匠,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就沒辦法繼續往上走。”



跨越新舊世紀的2000年,王仁華的作品《窺探》被送往雲南參加全國展覽。

畫中一位古典女子,掀開席簾向外窺探,巧妙將新舊古今、個人與世界隱喻於裡面。

這似乎也隱喻著潛修多年的王仁華開始走向世界,金獎只有一個,她毫無爭議地奪得。

從此王仁華一發不可收。

2001年《庭院深深》獲“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銀獎。

2003年《景泰藍》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優秀獎。

2004年《美眉》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

2005年《似水、似風、似雲》獲“百家中國金陵畫展”金獎。

···

《庭院深深》


她迅速躋身安徽省獲獎最多、獲獎質量最高的畫家之列。

56歲安徽書畫院鑑於她的成就,破格錄取其為專業畫師,62歲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這種情況全國罕見。

她用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愛,

證實了“出名”的另一種可能:

笑到最後的人,笑得最美,

有些榮譽或許會來得遲,

但永遠都不會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