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矛盾不成活——關於詩歌中的兩難境地

白居易有首特別著名的詩——《賣炭翁》,其中有句特別出名的詩:“心憂炭賤願天寒。”可謂把賣炭翁矛盾的心理活動寫絕了,真是傳神。其實,不矛盾不成活,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很多閨怨詩就是矛盾的。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是閨中少婦的典型心思。既要夫君飛黃騰達,卻不想獨守空房,不然,何以春日凝裝上翠樓呢?

再如這首兩難得到極點的:

《憑闌人·寄征衣》——元·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

寄了衣服過去,夫君不冷,就不回了。不寄吧,夫君又冷。寄還是不寄?真是折煞老孃!

當然不止是閨怨詩,其它也有。江西詩派似乎喜歡幹這種事情。一代宗師黃庭堅有一首,從首聯到尾聯全是矛盾:

《寄黃幾復》——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國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煙滕。

通過矛盾,把黃詩拗折生新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者在北海,朋友在南海。矛盾已經誕生。

想要寫封信給他,卻寫不了。矛盾+1

春風拂來之時,觀桃李,飲美酒,這應當是人生極美的體驗。但是,江湖落魄,一別已是十年。矛盾+2

想要勤儉持家,但是家徒四壁。矛盾+3

想要治國,是不是要像古人三折肱後成為良醫那樣,碰到很多釘子?我可不希望這樣,但哪知道呢。矛盾+4

想要讀書,頭已經花白。矛盾+5

“樂”與“哀”的對照,“一杯酒”與“十年燈”的對照,快意與失望,暫聚與久別,往日的交情與當前的思念,從時、地、景、事、情的強烈對照中表現出來。

江西詩派另一宗師陳師道也不甘示弱。

《春懷示鄰里》——陳師道

斷牆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

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

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

屢失南鄰春事約,至今容有未開花。

斷牆漏雨,蝸牛卻可以在上面寫字。老屋常年失修,連僧人都沒有,卻成了燕子的家。這還只是小矛盾。

想要出門踏春大笑一場,卻又嫌回來時頭髮沾滿塵土。

頷聯似乎矛盾消解一點,但也只是表面現象。作者先寫風翻蛛網,卻是網開三面,昆蟲仍好有個避開的去處。次寫雷動蜂衙,那些蜂兒也仍然有主,有秩序地擁簇在一起,就衙門裡排衙一樣。而人在塵網之中,倒是網張四面,受到黨禍牽連,難有迴旋的餘地。過去他雖曾奔走多年,此時依舊有途窮之感,不似蜂兒還有走動的機會。語意中對世路崎嶇深表慨嘆。

尾聯的矛盾再明確不過:屢屢放了鄰居的鴿子,還在希望有尚未開放的花。

《放歌行》——陳師道

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

不惜捲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

當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後生。

說與旁人須早計,隨宜梳洗莫傾城。

第一首說才名往往誤人,以致懷有絕代才華的有為之士,往往困頓在風塵之中,老死於蓬門之下,和宮女的禁閉深官,徘徊永巷一樣,都有難通一顧之感;即便偶有時機,仍然有奮飛無路、恩遇無由之恨。

第二首託宮女之不遇,表達美人遲暮之感;宮女以自身的遭遇,現身說法,啟迪他人,不要自恃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為自己作計,哪怕是“隨宜梳洗”,也要早求歸宿,以免蹉跎青春。

整個宋詩,基本上是江西詩派扛起大旗的,有很多充滿矛盾而顯得生新的詩。我們再回過頭看唐詩。

《代悲白頭翁》——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閨怨詩。只要是閨怨詩,不用說,就是矛盾的。

又如: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還在斯斯文文地裝逼。後兩聯說得已經很露骨了。皇帝老兒,你怎麼連個官都捨不得給他做?

一般來說,矛盾衝突是戲劇的拿手好戲。但詩歌中也常這麼幹,真是值得好好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