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街头牌匾使用“书法”概况

本人是一名书法爱好者,经常游走于街头,对街头那些书法类牌匾比较感兴趣,几年前就想系统的采集一下,觉得肯定能汇集成一本不错的书法集。

今天只是忽然又想起这个事,从纱厂东路到纱厂南路,顺便留意了一下,发现有10几家挂的牌坊,用的书法,大概占1/5的比例。

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的店铺,已经不再用书法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体,甚至,有的地方。连电脑体也要一致,一条街道一个样,毫无生机。

古代人都用毛笔写字,满大街都是书法。人人都是书法家。

远远看着一个旗子,飘着“汤”或者“茶”,又或者“面”,别有一番风情。

说一下洛阳目前存活的20%概况,是哪些单位爱用书法匾额呢?第一类是学校。比如十四中是“宋仁杰”写的;洛阳八中也是毛笔字;还有几个中学是王鸣写的;第二类是茶馆。“文新”是启功写的。其他的还有餐馆,文化类公司;

洛阳是一座书法底蕴浓厚的城市,街头出现的书法,大多书写者也颇有名气。顶着书协主席的头衔;“洛阳烟厂”是张海题的(他的字还有好多处);洛阳大酒店是“沈鹏”(中泰花城小区也是他);香山寺是中石题的;东山宾馆是范增;洛阳图书馆和龙门石窟是郭沫若题的;百味王是王鸣;大宅第是王铎;当然了,洛阳古都,还有很多帝王的手笔。

只要你爱好书法,你就会发现很多写的不赖的字,与书写者的名气无关,有的人就是写的很棒。

街头提着小桶的,也有厉害人物;

如果想看古代的匾额,建议去老城的“匾额博物馆”,都是真迹。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好赖不能一概而论,我只是个人爱好,言辞难免偏颇,我只是希望这门艺术能传承下去,能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门艺术,也让街头有更多的漂亮的书法可以赏析。

附:几张随手照片,与洛阳大街上众多的书法匾额比,这简直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