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青岛,百年光影情缘

青岛是一座掬海入怀的城市,总是伴随着很多浪漫和梦想。

如果追溯电影史,青岛的悠久历史几乎可以和中国的电影史同龄,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烙有许多青岛印记:

有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青岛与影视最早的联系,还要追溯到1898年,德国电影摄影师来到了当时的胶澳殖民地,拍摄这里的自然风光与百姓生活,这是在中国拍摄的最早的纪录片之一。

1899年,青岛海滨的"亨利王子饭店"(现栈桥王子饭店)建成,饭店中的音乐厅在当时就能放映电影,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之一。

位于青岛湖北路17号的水兵俱乐部旧址,被认定是中国境内现存最早、保存完整用于商业电影放映的历史建筑,有着百余年的历史。现在的这里,已被打造成为青岛电影文创产业的综合平台——1907光影文创基地。

1931年,上海电影人张石川等人合资,在中山路建了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电影院——山东大戏院(中国电影院前身)。1931年,山东大戏院开业,导演张石川邀请有"中国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专门来青岛剪彩,开业上映的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山东大戏院旧照

有自带美颜的"天然摄影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影视经典作品来到青岛取景拍摄。著名的如《劫后桃花》,该片反映了30年代青岛的历史风貌和风俗人情,一时间成为岛城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同时期经典影片《风云儿女》也在青岛完成拍摄,其中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唱响就是在青岛;此外还有"中国影史第一位影帝"金焰的《到自然去》《浪淘沙》等轰动一时的电影均在青岛拍摄,永远的记录下青岛独特美丽的风光。同时众多早期中国电影开拓先驱都曾在青岛留下创作的足迹。

▲《风云儿女》片段

新中国成立后,崭新时代的到来催生着中国电影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大批影片以及晚些时候的电视剧,都是在青岛取景拍摄。百年欧风海韵的浸润,让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成为青岛最迷人的城市图景。山海相拥的独特景观、宛如画卷的各国建筑、中西兼容的多层次特征、深厚丰富的影视文化底蕴,使得青岛独具镜头感,被誉为"天然摄影棚"。《海魂》、《海上风暴》、《青春之歌》、《葡萄熟了的时候》等大批解放初期影视佳片在青岛拍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李四光》、《海上升明月》、《革命军中马前卒》、《风流女谍》、《白雾街凶杀案》,以及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具有标志意义的《站直了,别趴下》和当年火爆银幕的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等均在青岛取景拍摄。

▲《海魂》片段

进入21世纪,进驻青岛的剧组数不胜数,每年有百余部(集)影视作品在青岛拍摄。而据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提供的资料,每年在内地摄制的影视剧中近三分之一在青岛取过景。《手机》、《天脉传奇》、《埋伏》、《长城》、《首席执行官》、《十三月》、《海上风暴》、《金婚》、《恋之风景》、《青岛往事》、《阳光下的法庭》……众多经典影视剧作接踵而至,或喜剧、或悲剧、或怀旧、或言情,八大关、馆陶路、中山路、崂山等经典景致也随着影视剧风格的众多罗列,演绎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阳光下的法庭》片段

青岛也在深厚的电影文化情结和丰富的电影文化积淀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影人。前有中国电影的奠基人洪深,著名演员、导演崔嵬,著名导演、被誉为"电影诗人"的孙瑜,亚洲最佳艺人之一严峻,中国电影音乐的一代宗师王云阶等名家在中国电影史上闪耀光芒,后有更加层出不穷的影视演员、导演,如辛显令、唐国强、倪萍、宋佳、黄晓明、陈好、王艳、黄渤、范冰冰、白百合、夏雨等等,各自早已亮出多部优秀作品,证明了强大的分量和不俗的实力。

有世界最大的影视产业园区

目前,世界最大的影视产业园区——东方影都已落户青岛,总占地面积6000多亩,影视产业基地占地200公顷,拥有世界最大10000平米的摄影棚,全球唯一室内恒温水下摄影棚,建成后每天将至少有30个剧组在此拍戏,每年至少产出100部国产大片和30部国际大片。

▲东方影都

中国首个电影之都

2017年6月,青岛发起并召开了全球"电影之都"峰会,共同发表了旨在加强电影及其他创意领域合作的《青岛宣言》。青岛与"电影之都"英国布拉德福德达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巴西桑托斯、澳大利亚悉尼、马其顿比拖拉等城市达成了合作意向。先后举办了新西兰电影周、印度电影周、中法电影周、德国电影周、2017华语电影展"电影与城市"圆桌会谈等交流活动,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和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东北亚地区磋商会议等国际会议。

▲青岛电影之都峰会现场

2017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最新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名单。青岛被授予"电影之都"称号,成为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9个电影之都之一,也是中国首个"电影之都"。

(亚茹/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