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寧縣委書記在《羣衆》刊文:更大力度改善農民羣衆住房條件

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農民按照城鎮化規律集中居住,是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省委書記婁勤儉視察調研阜寧時提出“工作力度應當再大一些”的指示精神。

近日,《群眾》雜誌刊發中共阜寧縣委書記、縣長徐華明的文章,介紹了阜寧農村康居工程建設的經驗與下一階段的目標。





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推進農民按照城鎮化規律集中居住,是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阜寧村莊形態分佈散、規模小、配套設施不完善,不少農房存在安全隱患、抗災能力較差,大力推進集中居住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客觀要求。

阜寧2016年8月啟動了農村康居工程建設,力爭用最短的時間補齊農房安全質量短板,真正讓廣大農民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兩年來,累計完成投入24.6億元,拆除危舊房30762戶、佔全縣農房總數的13.7%,規劃建設集中居住點166個、16909戶,已開工165個、交付91個,解決了農民居住安全問題,改變了農村面貌,增加了土地效益,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民生答卷。

我們將堅決貫徹省委書記婁勤儉視察調研阜寧時提出的“工作力度應當再大一些”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工作會議部署要求,更大力度推進新一輪康居工程建設。

堅持系統謀劃,明確推進路徑

一是科學編制規劃。康居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必須規劃先行、注重統籌、久久為功。對全縣22.5萬戶農房,逐一進行評估登記,建立“一戶一檔”,排查出B、C、D級危舊房屋79804戶,比例高達35.5%。對全縣2102個自然村莊進行評估摸底,按照整體拆除退出一批、填平補齊改造一批、特色村居保護提升一批的思路,結合新一輪鎮村空間佈局調整,由縣規劃局牽頭,研究制定康居工程布點規劃,統籌考慮集中居住點規劃選址、建設規模、房型設計等,同步建設基礎設施和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二是注重風貌塑造。更加重視與村落文化、周邊景點、民宿旅遊相融合,打造相對統一的“兩層聯排、自帶院落、白牆黛瓦、綠樹繁花”新中式阜寧民居風格,既彰顯鮮明特色、喚起美好鄉愁,又避免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三是分步推動實施。在2016年6517戶D級危房全部拆除,2017年重點推進B級、C級危房改造的基礎上,今年重點打造17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和11條康居工程示範帶。


重抓關鍵環節,確保工作實效

一是突出群眾自願。堅持人民至上,站在維護群眾利益的角度,幫助農民算好經濟賬、安全賬、環境賬,做好思想引導和宣傳發動工作,爭取更多群眾支持參與。對有改善住房需求的群眾,按照“有求必應”原則,全部納入康居工程實施範圍,不強拆一戶、不強迫一戶進集中居住點。提供5種安置方式供群眾自主選擇,重點引導進城入鎮,按城鎮化規律集中居住,在拆除農戶中,有30031戶選擇進城入鎮、集中居住,佔全部拆除戶的97.6%。對集中居住點建設,不搞“一刀切”,尊重群眾意願選地址、定房型、定面積,並邀請群眾代表全程參與質量監管。

二是突出政策激勵。

堅持“鎮村不增加一分錢負擔”底線,按照縣定原則、鎮定細則要求,將獎補資金統一打包到鎮,由各鎮制定具體實施細則。研究出臺激勵政策,對進城入鎮、集中居住等退宅農戶,出臺農房拆除、農戶安置、購房貼息等獎補政策;對鎮區、村居,出臺基礎設施配套、宅基地復墾、完成任務等工作獎勵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重度殘疾戶“四類人群”,整合各類資金,實行託底安置,2038戶困難群眾不花一分錢住上新房。

三是突出資金保障。成立縣美麗鄉村建設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爭取康居工程專項貸款6.2億元。利用省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縣政策,兩年來共淨退出閒置宅基地13853戶,戶均宅基地面積從全縣的0.6畝降到集中居住點的0.38畝;復墾耕地15107畝,淨增耕地10620畝;在省補充耕地交易平臺交易補充耕地指標4735畝、13.3億元,交易增減掛鉤結餘指標600畝、4.8億元。用好縣域內建設用地指標調劑等政策,實現土地增值收入9800萬元。

四是突出組織推進。堅持宣傳發動、行政推動、示範帶動相結合,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縣農村康居工程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縣長各掛鉤1個鎮,鎮黨委書記各掛鉤1個村,打造先導工程、示範工程。建立“周通報、月彙報、季觀摩”制度,定期召開正、反現場會,推進工程高效建設。強化政府監管、社會監理、群眾監督,重抓問題排查、處置、銷號,建成廉潔工程、民心工程。

提升康居內涵,推動全面振興

緊扣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將康居工程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工作和特色做法抓實抓好。鼓勵在集中居住點附近興辦高效設施農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已興辦設施農業點38個、7810畝,新增就業崗位近2000個;開辦無環境和安全隱患的中小企業34個,吸納本地農民就業1970人。

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集中居住點常態長效管理,出臺小區管理辦法,推行垃圾分類處置,集中居住點在全縣農村率先實現汙水處理全覆蓋。

大力實施康居工程和鄉村振興示範村培育工程,採取一名縣級領導掛帥、一個職能部門掛鉤、一套政策扶持等辦法,加快推進5個縣級和12個鎮級示範村建設,以產業富村、人才興村、文化活村、生態立村、黨建強村“五大工程”為引領,打造一批個性鮮明的產業興旺特色村、環境優美特色村、基層黨建特色村、鄉風文明特色村、法治建設特色村。

緊扣鄉村振興,強化規劃引領,聚力攻堅“退、改、建”三大任務,是我縣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目標

突出退宅還耕,大力度引導群眾進城入鎮

搞清楚“哪些人要搬”,深入排查建檔立卡貧困戶4類重點對象,對“空關房”和汙染源、水源地、生態紅線附近的農戶,以及遠離集鎮和交通幹線、零散居住的農戶,力爭每年再退宅還耕1萬戶。

繼續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延續性,結合省、市政策,圍繞“人往哪裡去”,完善政策體系,突出精準激勵,突出城鎮化規律,突出“四化”同步和城鄉融合,加大退宅戶購買保障性住房、集鎮商品住房和拆遷安置存量房等獎補力度,探索將已有城鎮房產新退宅農戶納入獎補範圍。

針對農民宅基地有償退出試點政策擴面、資金籌集難度加大的實際,在用足用好省、市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將邊遠鎮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調劑到縣城或重點鎮區使用、實現土地增值收入,整合農村危舊房改造等政策資金,引導社會資本以不同形式參與康居工程建設,不斷拓寬“錢從哪裡來”路徑。

推進村莊改造,整域制改善提升人居環境

逐步把工作重點由集中居住點建設轉到村莊改造和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上,每年改造提升200個規劃保留髮展的村莊,改善2萬戶群眾住房條件,提高聚居水平,打造一批新型社區。

認真研究“房子怎麼建”,選址上,總體控制新建集中居住點,必須新建的原則上安排在已建點擴建、鎮區和傳統小集鎮周邊以及高鐵高速沿線新建、依託現有村莊改造穿插新建;房型上,在嚴控宅基地規模和立足群眾需求的基礎上,鼓勵在較大集中居住點新建三層或多層住宅;配套上,加強水電氣網、交通綠化、菜場超市、垃圾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政策、資源、資金向集中居住點和規劃建設村莊傾斜,讓老百姓生活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創建美麗鄉村,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20字”總要求,每年創建30個產業特、村民富、文化興、環境美、組織強、治理好的宜居宜業鄉村。

充分考慮“穩得住、能致富”要求,拓寬增收渠道,鼓勵在集中居住點附近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綠色農業和興辦環境友好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快推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建一批產業小鎮、特色田園鄉村、民宿經濟示範點等,把搬遷群眾融入到產業鏈中,確保搬遷農戶有穩定的保障、充分的就業和持續的增收。

大力開展破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六整治六提倡”活動,精心培育鄉土文化、紅色文化、群眾文化、民俗文化等,提升鄉風文明,促進有效治理,讓廣大農民在推進康居工程、促進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摘自《群眾》2018年第19期,原標題為《更大力度改善農民群眾住房條件》

作者:徐華明(中共阜寧縣委書記、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