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夫妻同月同日生同吃一娘奶 情定“娃娃亲”只盼补领结婚证


王满科,男,1929年生人。乔森,女,1927年生人。两人是同乡同村,同班同学,又是同月同日生,还一同吃过一个母亲的奶水。两人订的“娃娃亲”1943年结婚,当时一个14岁、一个16岁,如今老两口在一起相濡以沫度过了75个年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断了两人在安泽县男女合校的同学生活。6年后,两人在村里完婚。结婚后,追求进步的夫妻俩去了安泽县抗日民族高小继续上学,接受革命教育。但一年半后,学业再次因战争中断。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17岁的王满科报名参加革命工作,成了安泽县教育科的教员。
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后,王满科报名参军。由于当时年龄小,个子也小,他成为太岳军区补充团的一名战士,被分配到军区被服厂制作军服。
虽然个头小,但王满科吃苦能干,在师傅们的教导下,8个月学会掌握了别人干满3年才有的技术,这让厂子里的几个“大块头”也服他,都愿意和他搭档工作。1949年华北解放,王满科回到了安泽县,在武装部工作。由此开始,先后辗转临汾、忻州、宁武、岢岚等地的部队工作,1982年才转业到山西太原,与妻子儿女团聚。
诉说自己的经历时,王满科几次提及身旁的老伴,但乔森一直不让,她说“我的经历自己讲。”老两口的一生,老伴乔森默默付出最多。抗战胜利,王满科去当兵,乔森留在村里当了妇联主任。随后又考上了安泽县模范学校教员的职务,此后10年,丈夫在外干革命工作,妻子在家教书育人、积极上进,每年安泽县的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代表里都有乔森的名字。这些年,夫妻俩只能鸿雁传书,用书信倾诉思念和牵挂。

1956年,王满科在临汾武装部任职,乔森也终于以家属的身份来到临汾与丈夫团聚。来到临汾后,面临工作的调换,乔森从教员变成了营业员,她认真工作,又从出纳学起,一步步干成了临汾女子商店的带领人。夫妻团聚后的前六年,三个子女陆续出生,王满科按部队要求,频繁变换工作地点,乔森则在1959年作为军属来到太原工作。三个子女的成长,乔森付出的最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老两口相继离休。感觉亏欠了老伴一辈子的王满科主动请缨,将家务活全部承包。乔森自然舍不得老伴,便揽过来一半的家务。从早到晚,两人夫唱妇随,一个收拾家、另一个做饭。
家门口的小院,两人开垦成花园和菜园,种上了蔬菜、葡萄和时令花卉,每天观看劳动成果,倍感愉悦。80岁时,王满科开始学电脑,他用手写板写下了30余册数万字的《赋情杂写》,记录老两口相濡以沫的一生,同时乔森也坚持每天在台历上记日记,为老伴补充材料。
屈指一数,两人结婚已经75年,当时只是交换了红纸写的婚契,年代久远早已找寻不见。老两口对社区说出了一个心愿:“要能补上结婚证,我们的一生就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