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顾着取笑娱乐圈人,你看懂这些明星企业家了吗?

别人给你一段话、一篇文、一本书,如何辨别它是1.0、2.0

企业家传记有一类是别人写企业家的,它还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经验体,即创作者总结企业家成功的原因,然后倒逼去写企业家的经验。比如很多关于马云的书,都是“我怎么看马云”或者“我归纳的马云成功经验”,就跟之前孔子注六经一样,是一版xxx读六经,xxx读郎咸平,xxx读王石,xxx读马云,这种写法比较省事和容易操作,但对作者要求也很高,他得有真材实料,得看大量这种书。这种写法是一个1.0的产品,它不是不行,但是目前读者更希望看到的是再往上的图书产品,也就是2.0的。

2.0的企业家图书需要是更宽,或者需要更深

先说如何更深,比如马云的助理陈伟写过一本《这才是马云》的书,他是从马云当英语教师的时候就跟他一起工作,目睹了马云的整个创业过程,因此关于马云他看见过很多事,包括马云跟其他企业家的交流,那些事本身就有价值,所以他提供了第一手接近真相的信息,当然他也会有一些筛选。比如他讲到的他跟马云一起坐飞机出差,马云没带行李,他托运了行李,结果下飞机后马云得等他,还有银泰的老板跟马云私下讲,他是渔民出身小时候很穷,类似种种可能你在别的地方看不到,我们称之为内容更深。

想不到马云还需要在机场等他助理吧,这种细节帮助我们更深更宽地去了解一个人

它相当于是为大家读马云从里面撕开了一个口子,来展现我们一般时候看不到的马云和马云背后的东西,它也不归纳总结只是表达展现,看见和猜想本来就是两回事,所以他的第一手信息很有价值。

还有一类表达角度更宽的图书,比如体现王石、马云等多位企业家共性,包括互联网一代企业家的贡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等的一些企业家合集。它有点像海外企业家类图书的常规写法,提炼共性还是需要更高水平的。

但国内还有一类人物图书是把一人谈透说透,然后“字数不够身边人来凑”,因为一个企业家如果30多岁,他的确没有太多东西可以支撑几十万字的内容。这也是三联生活周刊、某某人物周刊封面专题常用的写法,比如某凶手被抓进去了采访不到,那就把他所有的亲戚朋友采访一遍。人物图书的话,写清楚一个人用3万字,然后再采访七八个人,整本书就20多万字了,如果作者会写的话内容也会很好看。这种写法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把一个人尽量呈现,尽量的宽,不做总结,它也可以称为产品2.0。

所以一本书对于读者来说,考量反而很简单,因为从产品角度来讲,读者只要看它最终的内容好不好就可以,但是对于生产者来讲,好菜要看好厨师,创作者需要做规划,做一些东西的规划和安排。企业家人物类图书有不同的品类,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追求,但是整体构建起来,它就是一个丰满的企业家群像,同时这个时代企业家群落的整体性就能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