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改变世界的他,今天上网可能麻烦N倍

他是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华裔科学家。

他被誉为“光纤之父”,

却不曾取得光纤技术的专利权。

他的梦想是让光纤成本越来越低,

希望未来的网络用户能够免费上网。

他就是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

9月23日,

这位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去世,

享年84岁。

留给我们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

——

光纤通信技术。

听听这位先生的故事,

如果没有这些技术,

可能就没有你我现在

这便捷的互联网生活。

他是天生的科学家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

祖父高吹万是藏书家、诗人、书法家,

叔叔高平子是天文学家,

父亲高君湘是有名的律师。

高锟从小喜欢玩猜谜、做模型,

对科学很有兴趣,

家中的三楼一直是他童年的实验室。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实验

是用红磷和氯酸钾粉末混合,

加上水并调成糊状,

用泥巴搓成弹丸。

他把自制的“炸弹”扔下街头,

果然发生爆炸,

幸好没有伤到路人。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

一家举家迁往香港。

之后他考入香港大学,

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

他只好远赴英国进修。

从“痴人说梦”到“光纤之父”

1957年及1965年获

伦敦大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87—1996年

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0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

“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之所以被称为“光纤之父”,

源自1966年他在英国工作时

曾发表的一篇题为

《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

从理论上预测了

降低当时光纤损耗的途径。

文中提出,

用石英基玻璃纤维进行长距离信息传递,

将带来一场通讯事业的革命,

并指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

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

光纤通讯即可成功。

这在科技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被当时的人们一时笑作“痴人说梦”。

他未有放弃,

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

直到1981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

人们把1966年称为光纤通信的诞生年。

高锟“光纤之父”的美誉传遍世界。

1996年,

高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锟的这一贡献,

也被写入光纤通信的教科书。

同年,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

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

命名为“高锟星”,

以彰显高锟在

“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

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

的突破性成就。

杨振宁在该星命名典礼上致词说:

“今天以后,

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孙女看夜空的时候,

将会告诉她,其中一颗是‘高锟星’。

我还会对她说,

就在那刹那,数不清的光纤,

正在传递着数不尽的数位,

把人类世界推进高速资讯的新纪元。”

2009年10月6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

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新闻发布会,

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

以及美国科学家

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

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

及钱永健之后,

华人科学家第8次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但此时,这份荣誉终究还是迟到了。

这时的高锟已经会

时不时忘记什么是“光纤”了。

2003年,

高锟由于打麻将时反应迟缓,

被确诊患上阿兹海默症

(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

当高锟接到委员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时,

美国旧金山的时间还不到凌晨三点,

这位76岁的华裔科学家正在睡梦中,

被电话铃声吵醒的他

因不想被骚扰而把电话挂掉。

第二天醒来,

他在电视上看到诺贝尔奖的新闻,

回头对身边的妻子黄美芸说:

“这是很有威望的奖项。”

妻子回他说:“这是给你的。”

“给我的?那太好了!”

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

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自己。

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

高锟获特别安排,

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

瑞典国王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

约瑟夫·努德格伦如此评论高锟先生:

“早在1966年,

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

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

进行远距离传输,

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

而正是光纤通信

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虽然“光纤之父”有时会忘了光纤,

但是高锟的中学同学李文彬说,

“精明还是痴呆已不重要,

他的脑袋已达成造福世人的任务。”

高锟曾说:

“我心里觉得一个人有这样子的好运,

能够做一件前所没有的事情,

而且做出来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我感觉很满足。”

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

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

光纤通信技术是

人类向信息化时代迈进

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石。

如果没有光纤通讯技术,

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便捷的互联网生活。

杨振宁教授曾笑说,

十多二十年前在美国和香港通电话,

每讲一句话就会有一句回音,

那是因为声波要靠空气来传送,

而有了光纤之后,

长途电话变得十分清晰,

回音都没有了。

杨振宁还说,除通讯外,

光纤也为医学科技带来了极重要的进展;

医生用一条管子伸入其胃部,

其内有两条光纤,

一条发光、一条摄影,

胃部情况就十分清楚地

在屏幕上呈现出来。

香港科技大学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俞捷说,

“可以说没有高教授的成就,

就没有现在以数据为核心的

腾讯、阿里等巨头。”

对学生的嘲讽,只笑笑不惩罚

1987-1996年,

高锟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梁文道在《我的老校长高锟》

一文中回忆称,

他当年在念书的时候,

学生们都认为高锟只是个糟老头,

并没有多么厉害。

梁文道的一个同学

赶在高锟退休之前,

在报上发了一篇文章,

总结他的政绩,

标题里有一句

“八年校长一事无成”,

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同学们的恶作剧,

高锟也只是笑笑,并不惩罚。

毕业之后,梁文道才从当年

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

原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

感谢他们的工作。

而且每年都会自掏腰包,

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

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

教师需有择善的智慧、固执的自信

高锟在其撰写的自传集

《潮平岸阔:高锟自述》中曾说:

“我深信教学相长的道理,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位教师必须不断汲取新知识,

才可以在教学上有出色的表现。

出色的教学人员也有一个共通点,

就是择善固执,

欠缺这种素质的人,

很难与时并进,

勇攀学术的顶峰。

正因他们有择善的智慧,

有固执的自信,

才能成为一位能推动学生,

感化学生的教师。

他们会承认自己也会有错,

但不会轻易放弃理想,

除非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行不通。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我们都应感谢他们

对增进人类知识的贡献。”

高锟曾这样评价自己:

“我实在不是一个太有趣的人,

没有什么大喜大悲,

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

可是,他一生的“平稳”,

却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我们悼念高锟先生的时候,

我们同样也追思他科学上努力付出、

锐意创新的精神,

感激他的贡献为世界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