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人像!一組刺痛心靈的照片

有一種牽掛,放不下!

總想再去大涼山看看 ……

2017年春,我再次進入中國最貧困地區一一大涼山。儘管出發前罕見的氣候惡劣,大涼山更是雨雪黃色預警,但去意已決,堅定的心不會改變。這是一次輕鬆之旅,開心之旅,更是收穫之旅。攝影,拼的是運氣,更是人品。大涼山,你在福佑我。

我是2月24日離開家,從長沙黃花機場飛昆明,因為飛機延誤,航班停飛,從昆明轉乘高速大巴到達昭通,一路大雪飄飄,到達雲南昭通後與攝友堅冰會合。我們駕駛冰堅越野車,順時針環繞大涼山行進,經過雲南魯甸縣、巧家縣、順著金沙江去往大涼山布拖縣的交際河,計劃從雷波、永善返回。雖然金沙江沿途道路險峻,但有堅冰超棒的車和技術、有春光為伴,7小時後順利到達布拖縣城。往返9天在大涼山拍了7天, 這次攝影點多面廣線長,我只想見證真實的大涼山,只想拍攝最真實的影像,先後深入布拖、昭覺、美姑三縣諸多鄉村採風,3月4日中午離開美姑返回。

如果說第一次去大涼山攝影是初去乍到的驚異和震撼,那麼這次更多的是淡定和從容。我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彝族天菩薩,見到了布拖莫日村的孩子們,親眼目睹了心儀的美姑婦女精美的民族服飾,新結識了美姑農作鄉卡俄村吉牛作洛一家,遇到了大涼山人文攝影群的群友並一起創作交流,在春天拍到了大涼山漫天飛舞的大雪,更令人欣喜的是,通往大涼山的路好多了,彝民住新房的多了,上學的孩子多了,孩子的笑臉多了,鼻涕少了,土胚房少了,沿途“扶貧先扶志”的標語讓我耳聞目睹了一年來彝族發展的新變化,但願當地政府將精準扶貧具體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新脫貧觀能真正向精神層面滲透,真扶貧、扶真貧。

一個族群,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閉塞貧瘠的深山裡可以繁衍生息幾千年,這究竟蘊含了什麼力量? 涼山州是中國最後消除奴隸制的地區,20世紀50年代尚處奴隸制、農奴制和封建制並存階段,才保持該區域獨特的民族樣式和文化習俗,令無數攝影人趨之若鶩、流連忘返。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諸多的“彝”元素在減弱甚至消失,曾經的大涼山影像將成為永遠的記憶,時不我待的號角在喚醒沉睡的舊涼山,而新涼山同樣令我充滿好奇和期待。

一年前的今天,我推出了《大涼山印象(一)》,這是我對一段時期攝影困惑的剖析破解,一百幅作品,從前期準備到後期整理,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與思考,以每天超10萬的點擊率震撼了廣大讀者和攝友的心扉(也一度被氾濫侵權盜版),令我始料不及、誠惶誠恐,才使《大涼山印象(二)》如履薄冰、姍姍來遲。這兩年孜孜以求,並非想超越,只想做好自己。從大涼山回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去觸及這些照片,一直讓它沉寂、沉澱,讓它更清楚、更清晰。追逐,像風一樣自由;苦,並快樂著;沒有什麼可以像攝影一樣讓我痴迷,就算苦難再多,大涼山,我會堅持拍下去!

大涼山啊就是這樣讓你揪心,讓你牽掛,讓你上癮,讓你去了還想去!

謹此百幅作品,感謝大家對我攝影的關注、支持和理解,一併紀念今天的自己。

  在經歷了幾千年奴隸制社會之後,大涼山彝族同胞在短短几十年間經歷了巨大變遷,但大涼山社會經濟的發展仍需要久久為功。

我們到達布拖的第二天,竟然漫天白雪,遠山、田野、村莊一夜換上了銀裝,雪中涼山,也是如此美麗。

恰逢開學第一天,孩子們穿上校服,三三兩兩、樂呵呵笑嘻嘻往學校趕去。

天寒地凍也阻擋不了他們前行的步伐和對知識的渴望。

新學期,新書本,新笑臉,新朋友,新氣象。

僅僅相隔一年,涼山孩子們上學就讀的明顯多了,路上滿是一群群一隊隊上學放學的孩子,輟學呆在家裡的少了很多。″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才是讓彝族同胞趕上現代社會的重要途徑。

兩年前我在這裡相識了10個輟學在家的小男孩,再次追尋他們,遺憾的是有6個已隨家搬遷到山下的新房去了,慶幸的是見到了其中的4個,個子長高了一截。通往村裡的唯一泥巴山路,其實連自行車推上去都通難,還有6戶人家堅守在這荒涼的土坯屋中。

涼山人喜歡喝酒,而且冬天喝啤酒。孩子們自然不會放過丟棄的酒瓶,收撿抬到村口小賣部,5分錢一個,湊齊10個換一份零食。

傳說中的牛牛壩,涼山自古以來的一個商品交易集散地,趕圩是彝族百姓重要的活動,每隔十天,四周彝民將牛羊馬豬趕往這裡一片平整的楊樹林裡交易,層面非常壯觀,吸引了不少攝影人。可惜的是,由於附近興建水電站,這片樹林已被開始砍伐,下次去恐怕不復存在了。

涼山冬季溼冷,當時氣溫零度,空氣中夾雜著雪粒。涼山的孩子在野外撿木柴裝盆取暖,不經意撞入我的鏡頭,有如風雪中優美的倫巴。。。。。。

涼山婦女的民族服飾簡樸而精美,素雅而耐看。顏色以黑、藍、紅為主,輔以黃、綠。每個區域婦女的裝束和盤發均有區別,美姑最為大氣大方。

剛生寶寶的新媳婦,按照當地習俗,第一次背上寶寶回孃家要穿盛裝。你的笑,你的美,你的開朗,你的陽光,全烙印在我的鏡頭裡

我一直在想,年輕時的你,會是誰的新娘?

“天菩薩”髮型是彝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崇拜的產物,平時纏繞頭頂,長約2一3米,是神秘彝文化的象徵,神聖不可侵犯。

隨時都有可能,錯失絕佳瞬間。

遇見你,是那麼的親切、淳樸、慈祥。當年的你,該有多美。

純真燦爛的笑容,洋溢出大涼山未來的美好憧憬

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有一座塑像——《繩索》,基座上刻著4句寓意深刻的話:“一根粗大的繩索,一段曲折的歷史,一個覺醒的過程,一個崛起的時代。” 大涼山彝族正經歷著“一步跨千年”的艱難嬗變,讓我們共同期待涼山嶄新的明天!

  圖文原創作者之秋,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在《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報》發表,近年來專注大涼山地區人文紀實攝影,創作交流QQ558105276。未經原創允許嚴禁侵權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