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诞辰140周年艺术精品展:是寒梅,也是雄狮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山水轴 设色纸本 119.5×41cm 1921年 广东省博物馆藏

款题:“民国十年九月十日写祝,介南老伯八秩开一荣寿。何香凝。”

钤印:朱文“香凝书画”、白文“双清楼”

本文作品图由何香凝美术馆提供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辛亥前后参加革命的中国女性,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

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有180多人,实际参加同盟会的有54人;

在这54人中,能够把革命与参政贯穿始终,并且跨越国共两党、两个时代的,只有一个人:

袁正阳,《何香凝主席肖像》油画,90x70cm

何香凝

1878 - 1972

她是中国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

是孙中山遗嘱的见证及签署人;

是蒋介石宋美龄婚礼的证婚人;

是廖仲恺的夫人、廖承志的母亲;

是周恩来敬重的大姐;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朋友;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领导人;

以及

一名画家。

01 天足的故事

何香凝的人生传奇,可以从她的一双大脚说起。

祖籍广东南海县棉村,1878年生于香港的何香凝,父亲何炳桓是香港富商,母亲陈二则是何炳恒尚在药铺当伙计时就相爱的女子——因为陈二是大脚,何家不同意何炳恒娶其为妻,最后陈二只能成为何炳恒一妻五妾中的妾。

或许是有感于自己的遭遇,陈二因此给几个女儿从小开始缠足,但只有何香凝坚决反抗——她偷偷买了剪刀,一再剪断裹脚布,最后母亲只能放弃。

7岁反抗缠足,17岁就被父亲“任命”为自己的经济助手,承担管理家庭财务的重任,可见何香凝的个性和能力。

不过,这样一位不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待字闺中时,还是遇到了麻烦——天足的她,没法找到婆家。

正当家人发愁时,香港招商局总办廖维杰也在为自己的归侨侄子廖仲恺寻找未缠足的媳妇。两家一拍即合。1897年,19岁的何香凝与20岁的廖仲恺结为夫妻。

感念此情的何香凝在婚后一个月夜提笔写下: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他们的小屋因此取名“双清楼”,而她日后在画作上也常以此名落款,以纪念那段美好的时光。

02 同盟会最早的女会员

晚清时局动荡,清政府于1896年选派首批赴日留学生,以期从日俄战争的赢家日本那里学习近代化的经验。

1902年,廖仲恺也加入赴日留学的大潮,何香凝变卖自己的珠宝、首饰等嫁妆,凑齐3000大洋支持丈夫留学。

不久后,何香凝也奔赴日本,先后就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和日本女子大学校——当时在日留学的中国女性还不足10人。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右一)、儿子廖承志(前左一)在东京时合影

1905年8月,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成立中国同盟会,何香凝成为首批会员之一。9月,此前回香港筹款的廖仲恺与胡汉民夫妇同船抵日。从此以后,何香凝夫妇在东京租住的寓所,就成为革命党人联络通讯、商讨革命大事的秘密聚会场所。出于保密需要,出身富贵之家的何香凝不得不辞退女佣亲自下厨。

她曾说:“为了革命,夫人学婢子也算不了什么……孙先生不喜欢吃米饭,我就给他准备面包、牛油,煎一个荷包蛋,冲一碗汤。胡汉民的夫人吃不惯我做的饭菜,开始她还客气,不说,挨了几顿,实在熬不住了,便自己出钱去买烧鸭吃。”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与友人在日本东京田中昂寓所举行“帝政取消一笑会”时合影,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怀抱者为廖承志),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正是在孙中山的鼓励下,何香凝开始学画。据廖承志介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孙中山要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因而需要人设计,把它画出来”。

1909年,何香凝就读日本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日本画选科,1911年毕业。

她没有像其他女留学生那样专习西洋画,而是师从日本帝展画师田中赖璋,学习如何将日本狩野派画法与西洋再现绘画融合在一起。这两大传统让何香凝的绘画既具有“格物”与“形似”的基础,保留了南宋院体画的诗意,同时也具有西方写实绘画的技巧和风格。

松风流水 与傅抱石合作 水墨浅绛纸本 131x66cm 196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一九六三年二月双清老人以所写主峰悬瀑见示,敬为补成。盖师万壑松风百滩流水之微意也。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记。” “香凝”

钤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私印”

03 只为丈夫抢回三年的命

在民国那个激荡的年代,何香凝追随丈夫走上布满靳棘的革命之路——那是廖仲恺的理想,也是她一生的抱负。

1921年,孙中山在广东就任非常大总统,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次年,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捕。何香凝多方营救均无法解救。

在狱中,何香凝第三次看望廖仲恺时,后者给她递去一封诀别信,上面写着:“后事凭君独任劳,莫教辜负女中豪。”

几经辗转打听,何香凝终于得知8月陈炯明要在白云山上主持会议。8月18日恰大雨滂沱,何香凝一身湿衣,冲进陈炯明的会场。

陈炯明见状,立即给她倒上一杯白兰地,又叫人带何香凝去换衣。何香凝大声斥道:“衣湿有什么要紧,我今天来,做好了血湿的准备!”

面对在场的军官们,何香凝厉声道来陈炯明扣押廖仲恺的无理无据和不仁不义。她的气场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最后陈炯明只好放人。

后来何香凝说,那是她一生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被囚禁62天的廖仲恺在何香凝的陪同下逃往香港。然而到了1925年8月,廖仲恺遇刺身亡,就像何香凝感慨的,“我只给他抢回了三年的命。”

04 孙中山临终前托妻

在此前的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在北京协和医院,临终前的孙中山请来何香凝,将妻子宋庆龄托付于她,再三嘱咐“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吾死后望善视之”。

何香凝当即表态:“我亲近先生二十余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病不能愈,我和全体同仁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

“托妻”之举,可见孙中山对何香凝的信任。

廖仲恺去世后,时任国民党代理妇女部长的何香凝正式走到政治斗争的第一线。1928年年底,她为反对国民党“清共”而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从此寄情艺术,排遣心中郁结。

1928年,何香凝在上海

1929年秋,她漂泊欧洲,潜心画艺。在此期间,她的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先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

山水 设色纸本 34x76cm 1929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廖夫人香凝将远适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闲与夫人、树人、若文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今不可得,而以红树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于海庐。” “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于江西牯岭。”

钤印:白文“何香凝”、白文“颐渊”

1931年,何香凝在法国巴黎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正旅居法国的何香凝闻讯马上回国,呼吁国人自救,还将自己多年的画作和珍藏书画拿来义卖。

松·菊 设色纸本 173×273cm 193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卌年革命中山孙,廖何仙俪同及门。苌弘埋血死不朽,周嫠恤纬今犹存。当年南粤盛才人,跋扈早识桓将军。新亭涕泪河朔饮,酒徒一散都如云。微言愧我称先见,慷慨长辞粤王殿。杜门已悔锥处囊,亡命还愁剑刲面。多君仍挺鲁阳戈,赣鄂从征冒矢箭。武昌虽小正朔尊,巍然坐看玄黄战。可怜驽马啮騧骢,水火朝端论不同。三户亡秦乖语谶,九章哀郢悲回风。过江名士多于鲫,惟君杰出群流中。一恸昭陵毕万缘,誓言去国凌长空。去国三年居海上,笔床茶灶东西向。补天炼石梦荒唐,滴粉研朱情惘怅。余技丹青迥绝伦,羞为凡葩写形相。后凋松菊入画图,雪虐霜饕岂沮丧。文章有道交有神,唯我与君同性真。江山摇落千行泪,家国兴亡我辈人!秦庭大夫宁足骂,陶家三径岂嫌贫。吁嗟乎!劲质孤芳世已稀,愿君善葆坚贞身。二十年春奉题香凝松菊巨幅,亚子柳弃疾稿,时客海上。” “双清楼主,二十年作于法京。”

钤印:朱文“亚子”、白文“双清馆”、白文“香凝四十后作”

1934年,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驰名中外的《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为谁来补破河山 水墨纸本 132x55cm 193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为谁来补破河山,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香凝先生首唱亚子续题。” “一九三四年合作于申江。双清楼主。”

钤印:朱文“双清楼主”、白文“何香凝印”

为支援抗日,何香凝花掉大半积蓄,生活十分艰苦。然而,当蒋介石派人送来100万元时,她决然退回,并附上一首诗,以表明对蒋的态度:

闲来写画营生活,

不用人间造孽钱。

1948年,何香凝参与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众多高级政府职务。

05 有政治影响的长寿女画家

王伯敏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写道,“何香凝是一位有政治影响的‘岁寒挺如故’的长寿女画家”。

既是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艺术家,这一特殊身份,决定了何香凝一生的创作始终与中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使得其画充满了“斗争之意”,同时也彰显出她人格,以及“画高人寿”、“人月双清”的特点。

祖国山河 设色纸本 90x37cm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祖国山河,刘少奇敬题。” “何香凝”

钤印:白文“何香凝印”

何香凝的绘画并不是文人案头赏玩之物,也并非政务之余的消遣,而是寄托了丰富的革命情感和人格力量,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中国,何香凝的艺术与中国革命命运紧密相连:或寄情、或言志、或赈灾、或救国,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价值。

理解何香凝的艺术要与其丰富多彩的革命人生相结合,也只有对她一生的艺术创作及革命活动做深入的体察,才能更好的理解何香凝艺术与政治的紧密关系。

留日期间,何香凝专攻山水、花卉及狮虎等动物画。花卉画中,她尤爱梅、菊,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赵朴初就说,她行笔之老辣果断,“犹如铁笔一般”,赞许她“画骨铁铮铮,著花光奕奕”。

菊 设色绢本 99x31cm 191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宫崎夫人雅鉴,何香凝绘。”

钤印:朱文“不栉书生”、白文“香凝绘事”

松•竹•梅 与经亨颐、陈树人合作 水墨纸本 137x34cm 1928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十七年一月与颐渊、香凝、树人同在新都合作。于右任题。” “香凝” “颐渊写竹” “陈树人写松”

钤印:白文“香凝书画”

菊花枫叶 设色纸本 76.3×37.9cm 1940年代 中国美术馆藏

款题:何香凝画于桂林。枫老菊黄,晚节益香。右任。

钤印:朱文“何香凝”、朱文“右任”

她常绘松竹梅来表达高尚的志趣,抗战期间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上义卖的作品《竹菊图》,则颂扬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

1937年,毛泽东在致何香凝的一封信中如此解读:“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时,唯有斗争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1951年,毛泽东与何香凝交谈

1961年,周恩来向何香凝问好。后立者为董必武

1949年后,何香凝在国家和各党派的统一战线工作中担任过一系列要职,国家主要领导人刘少奇、董必武、陈毅等都题咏过何香凝的画作。如陈毅就在她的《高松立海隅》上题词,称她“画树重高洁,画花喜独步。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

在何香凝的绘画历程中,与她合作过的名家包括徐悲鸿、于右任、潘天寿、傅抱石、张伯驹、叶恭绰、王一亭、陈半丁、陈树人等,传统价值和现代理想交相辉映,构成一道珍贵的奇特景观。

倚松读书图 与廖承志、徐悲鸿合作 设色纸本 131.5×64cm 1951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此幅香凝老人画松,苍劲轩翥固不待论,承志人物极有新罗韵味,能者固不可测也。悲鸿画马,时木适在侧,山限于地,颇虑其难于设计。及画出,余不禁拊掌,因为题识并附一诗。遐庵。” “倚马情犹壮,哦松意未厌。偶然持一卷,成折花韬钤。叶恭绰。”

钤印:朱文“遐庵”、朱文“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书画劳军纪念”、朱文“廖承志”、白文“何香凝印”、白文“叶恭绰”、白文“徐悲鸿”

五柳先生图 与张大千、黄宾虹、张善孖合作 设色纸本 92x33cm 1932年 苏州博物馆藏

款题:“五柳先生。大千艁象师子柳,香凝柳叶红薇竹。曼青采菊,宾虹种菊,善子补成。奉亚子诗人清赏。廿一年五月同集双清楼酒后。玉岑题记。”

钤印:朱文“谢”

三友图 与刘海粟合作 设色纸本 139.8×33.2cm 1930年 刘海粟美术馆藏

款题:“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巴黎)。”

钤印:朱文“何氏香凝”、朱文“清白传家”、白文“刘海粟”、白文“心迹双清”

1960年,何香凝继齐白石之后被推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开创由女画家执掌画坛“帅印”的先河。担任美协副主席的傅抱石、潘天寿还与何香凝一起合作过《赏雪图》、《松风流水》等作品。

1960年代初,何香凝在杭州与傅抱石、潘天寿合作绘画

江淹浦畔 与潘天寿合作 水墨纸本 132x69cm 1958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江山真美丽,闲坐竟忘归。一九五八年何香凝先生画近景、树石,寿补远山成之。”

何香凝的绘画中,格外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狮虎这类猛兽题材,一反传统女性绘画的柔媚习气,体现出她刚烈的个人性格。

如1911年她赠与辛亥革命元勋黄兴(克强)的《虎》,远景乌云中半边明月皎洁,一只猛虎临崖吼叫,蓄势待发之雄壮气息跃然纸上。

虎 设色绢本 26x30cm 1910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克强先生正,香凝。”

钤印:朱文“香凝”

1929年诗人柳亚子应何香凝之请,题其1913年作《国魂》:“香凝先生十年前绘狮甚夥,悉为朋辈持去。此幅以仲恺先生爱玩,至今留箧衍中,洵稀世之奇珍已。”

狮 设色绢本 63x49cm 1914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香凝”;

钤印:朱文“何香凝印”、白文“双清廔”

何香凝曾解释自己喜欢画狮子和老虎的原因——“以示各族人民应如睡狮之觉醒,如猛虎之雄伟”。她还给女儿取名为“梦醒”,寓意祖国如雄狮觉醒。

何香凝晚年尤工山水,她钻研文征明的风格,同时综合宋画各家之长,尝试新的笔法和技法,气度宏大,用色大胆,青绿山水独创一格。

和平之境 设色纸本 131x65cm 1953年 何香凝美术馆藏

款题:“和平之境,双清楼主绘。一九五三年四月,沈钧儒题。” “何香凝画于北京。”

钤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沈钧儒印”

年轻时,丈夫廖仲恺要为革命上前线,她慷慨题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

终其一生,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历经多少艰难险阻,何香凝从未放弃,从未屈服。她的人生与中国近代史息息相关,雄壮刚强,如同她的画,既是“寒梅”,也是“猛虎”。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终年94岁。为她盖棺的,是好友宋庆龄。

1951年,何香凝与宋庆龄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三次会议期间合影

今年是何香凝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为了更好地纪念何香凝先生,弘扬她的革命斗志与艺术精神,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指导下,何香凝美术馆特别策划了此次“腕底烟云未等闲——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

腕底烟云未等闲

纪念何香凝诞辰一百四十周年艺术精品展

何香凝美术馆

地点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013号

要理解

她笔下的动物是如何雄健沉厚

山水是如何混重而多姿

松竹梅菊又是如何高洁冷艳、苍劲峭丽

这个展览,不容错过。

Ps

关于山水、花卉、动物以及传统绘画

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评论区写下你的感想

我们会抽

个幸运读者

可能送海报,可能送明信片,也可能送别的

总之算是一点小福利

开奖时间

7 月 16 日 晚 10 点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

和象外建立长期关系

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发现你喜欢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