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访北京卧佛寺 祈祷国泰民安

秋访北京卧佛寺 祈祷国泰民安

曾祥裕 曾海亮

金秋之时的北京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北京植物园,正遇菊花展,满目姹紫嫣红,迎着凉爽秋风,虔诚走进卧佛寺礼佛。

北京植物园十方普觉寺(卧佛寺)位于北京植物园的寿安山麓。创建于唐贞观初年,寺内古树参天花木扶疏,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殿是北京西郊卧佛寺的主要建筑。走进卧佛寺,先入琉璃牌坊,琉璃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华丽精美,彰显了皇家寺院的恢弘气势,牌坊正面“同参密藏”为乾隆皇帝御书。

过山门殿,依序经天王殿,三世佛殿,便是卧佛殿。

殿内卧佛是元代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铜铸释迦牟尼卧像,身长5.3米重54吨。

在铜佛周围,环立着十二尊塑像,是十二圆觉。这尊塑像表现了释迦牟尼临终前向弟子们嘱咐后事的情景。

这组佛像,铸造精致,体态自然,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我虔诚礼佛,表达心愿。

戊戍年是多事之秋,国际形势风云激荡,美国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战火还在燃烧。

贸易战冲击各方对世界经济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日前警告说,“笼罩世界经济的乌云正变得越来越重,最大和最重的乌云是信心的恶化”。如果大家翻翻近来各国的报纸,就不难看出,日益升级的贸易战已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信心杀手”,将破坏来之不易的复苏态势,动摇全球经济增长的根基。

面对经济形势的寒冬,我跪拜佛祖面前,祈祷国泰民安,祈祷我企业界的福主克服困难,安度多事之秋。

是日,正是我组织的京津大型皇家风水考察团结束的第二天,不少弟子和易友在返程途中,我也在佛祖面前为他们平安健康和事业兴旺而祈福!

卧佛寺环境优雅,置身其间,神清气爽。

据《园林绿化志》等史料,我了解到

卧佛寺有五大景观与众不同,即半月池、古蜡梅、古银杏、十八罗汉和卧佛。

罕见的半月形放生池

从琉璃牌楼进入卧佛寺,面前是一座白石桥,架在半月形的放生池上。首先,许多寺庙的放生池是没有桥的,另外古代寺院放生池大都是方形的,而半月形放生池比较少见。

京城蜡梅之冠

天王殿前,有一丛古蜡梅。传说这株蜡梅植于唐贞观年间,曾经一度枯萎,而后又发出新芽,长势茂盛,所以又叫它“二度梅”。近几年,这株千年古蜡梅年年开花,花密而多,气味芳香,每年早春都有很多喜爱蜡梅和摄影的游客前来欣赏。

圣树-古银杏

三世佛殿东西两侧,有两株古银杏树,树龄在800年以上,挺拔苍劲。传说,这两棵树是为了象征释迦牟尼涅槃于娑罗树下,早年从印度移植来的,因而此树又有“圣树”之称。

乾隆与罗汉

三世佛殿内,中央端坐三世佛,两厢是泥塑彩绘的十八罗汉。一个个身披袈裟,手捻佛珠,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但东面最南端的一尊罗汉却戴帽穿靴,身着双龙戏珠袍,与众不同。传说,乾隆皇帝笃信佛教,即位前曾一心想皈依佛门,但即位后未能实现心愿。后来,在卧佛寺大修时,他自认为已修成正果,便命手下将其中一个罗汉去掉,换成了自己的塑像,这才有了现在带有乾隆皇帝塑像的十八罗汉。

檀香木卧佛与铜卧佛

卧佛寺曾一度两尊卧佛共存,唐代檀香木卧佛原在三世佛殿,明末清初不知去向。现在卧佛殿供奉的铜质实心卧佛,为元代至治元年(1321年)铸造,身长一丈六尺,重十万八千斤,据说是为了纪念唐僧往返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的艰苦历程,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卧佛。卧佛头西足东面南,左手平放腿上,右手曲肱托头。据说这个卧式是释迦牟尼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

我留心观察了卧佛寺建筑布局,卧佛寺建筑群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沿袭唐代伽蓝七堂的法式,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非常少见。

其选址也符合风水法度。背依寿安山中脉,左右龙虎砂拱卫,明堂开阔,右水倒左,坐癸子之间。

游卧佛寺,为国泰民安、为亲友安康祈福,表达心愿,走出寺门,金色阳光穿过茂密树叶,洒落在林中之路,阳光下的菊花在微风中绽放笑容,满目尽是黄金甲,我的心田充满阳光:祖国,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