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北地區古蹟現存建築一覽

沈北地區古蹟現存建築一覽:本路適合騎行,該線路的提供者是灰太狼明信片的提供者,做的非常專業,拍攝的恰到好處。筆者試著描述他的騎行過程,給大家一個騎行和訪古的過程。

遼河石佛寺水庫,水庫內荷花怒放,景緻不錯,決定去看看。

石佛寺水庫位於沈北新區黃家鄉和法庫縣依牛堡鄉,是遼河干流上惟一的一座控制性平原水庫,也是遼寧省內最大的平原水庫。主副壩及防護堤全長42.7公里,洩洪閘16孔總寬248.5米,水庫設計總庫容1.85億立方米。

從市內出發騎行一個多小時到達沈北新區,行在路上被沈北新區七星溼地美景所吸引,先在溼地轉了一圈,溼地裡有很多野生鳥類棲息。

千里遼河,滔滔不絕,石佛寺水庫就好似雄關據守,橫鎖遼河。當地政府依靠這裡得天獨厚水土資源優勢,已把它變成一座生態溼地公園,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系統,通過蓄水,不但滋潤了周邊的小氣候,還將逐步形成與瀋陽森林公園、怪坡、七星山等旅遊景點為一線的新興旅遊區域,成為瀋陽經濟發展的又一新亮點。

前面已是遼河主道的放水閘口。這裡又是另一番景象。二百米寬的洩洪道上,排列著十六孔閘門,只見一孔放水。激流湍飛,白浪翻騰,水氣蔓延,響聲震耳。目測庫內外落差,約五、六米,可惜太低,不能發電。放水口下緩坡處,水鳥林立,悠閒覓食,或有振翅,亦不遠飛。其中以白鷺居多,偶有蒼鷺,和平相處。再下邊稍遠處河道內,野鴨成群,鳧水嬉戲。想必這裡是溯水而上的游魚聚集地,食物豐盛,自然水鳥雲集。

是一片荒野。鄉親們在這裡種地、打柴、擼柳條、割苫房草,辛苦勞作,難難求生。石佛寺水庫是遼河下游幹流上的大型平原滯洪水利樞紐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總庫容量18.5億立米,主副壩全長42.7公里,2005年主體完工。水庫除防洪外,尚有改善環境,淨化水質,保護魚、禽繁衍生息等生態效益。可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不起眼的瀋陽七星山有好多故事

七星山位於瀋陽北30公里。七座山峰拔地而起,周邊50公里內不見他山。遠遠望去,如一螺青黛,浮在水光稻影的遼河大平原上。山上有遼塔,塔下有寺,寺下有村。遼時這裡稱為時家寨,有雙州和雙城兩城;明代,是遼東鎮的十方寺堡;到了清代,叫石佛寺,村以寺得名,直到今天。七星山雖然海拔不過147米,但它卻是群峰獨秀,聳立在遼河邊,看上去分外挺拔峻逸。頂峰上的古塔,雖然已坍塌一半,但在青翠的七峰簇擁下,仍不失融融古意和一種殘缺美。站在古塔下四望,北面是遼河自東向西奔流,其餘三面皆是平疇沃野,稻田一畦畦閃著波光。

說自古以來這渡口就是兩岸過遼河的必經之地,沒有橋啊,所以只能靠船過河。法庫、康平、鐵嶺、彰武,還有遠到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的商人,每年都要將糧油、人參、毛皮等特產經過這個渡口運到奉天去,然後再把布匹、食鹽、糖茶等日用品帶回來。所以,那時石佛寺可熱鬧了,鎮上光是大車店就有十來家。過往客商在此歇腳、過夜,並在這裡聽評書、民間故事,看錫伯族大秧歌、二人轉。

1948年秋天,因這裡是瀋陽北面的咽喉要塞,廖耀湘兵團要守住瀋陽,必然要在這裡部署重兵以抵擋解放軍的進攻。河防與山防相互疊加,七星山上這些碉堡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碉堡從山腳排到山頂,共有72座。剛修完,207師就走了,說是回去守瀋陽城,接著又來了國民黨新三軍和新六軍。解放軍繞過七星山從東邊和西邊分兩路攻進瀋陽城。新三軍和新六軍一聽瀋陽丟了,就一槍沒放,投降了,七星山沒有打仗,這些碉堡也留下來了

因連年的開山採石,如今山體和植被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72座碉堡沒剩下幾個。

說起主峰上的古塔 1982年,瀋陽市文物考古部門發掘此塔地宮時,曾經在這裡發現了石、鐵、金、銀四重函,函內盛有103粒水晶、珍珠、瑪瑙“影身舍利”,並有兩甬石碑出土。據碑文記載,七星山塔是遼雙州雙城縣“時家寨淨居院”舍利塔,建築時間是遼道宗鹹雍十年(1074年)。舍利塔為六角形七層實心密簷磚塔,塔角為圓形倚柱,正中有佛龕,兩側有脅侍,上有寶頂,飛天斗拱等。七星山和這座遼塔曾進入許多典籍的視野。有不知姓名的詩人曾寫道:“塔影遙開山霧重,笛聲清澈水風涼。”重山雲霧、峰嵐塔影、古渡笛聲、荷風涼夏,這樣的意境和這樣的詩情,讓七星山和山上的古塔聞名遐邇。然而歷經千年的古塔,躲過了歲月風雨的剝蝕,躲過冰霜雷電的侵襲,卻沒有躲過1905年日俄戰爭的炮火,在那場屈辱的戰亂中,巍峨的遼塔只剩下半壁殘牆,飛簷六角也只剩下了兩個。

2005年,瀋陽市文物考古所曾對石佛寺村附近進行了考古勘查,發現的古蹟遺存有:位於石佛寺村東遼代雙州城內和城外,屬於高臺山文化類型的青銅時期遺址;七星山主峰北側的青銅時期墓群;村北漫坡上的明代“十方寺堡”城垣遺址;石佛寺村東的遼代雙州城址,城址呈長方形,城牆南北長370米,東西寬190米,現存牆基厚度為6米左右,牆殘存最高處為4米;村北側的遼代官府址。

遼代石佛寺村為雙州雙城縣,“雙城”則是說在這裡有兩座城,這處官府址的發現,就是雙城縣的雙城之一。而這些古蹟遺存都面臨著開山採石的威脅,在雙州城的城牆遺址上行走,那已不是牆,而是一溜土崗,上面種滿了玉米。

在七星山下的石佛寺鄉錫伯族西遷紀念館院內發現了一甬“重修遼河大堤碑記”碑刻,是1993年在石佛寺的遼代雙州城址東側發現的。

碑文顯示,光緒十九年(1893年)冬月,也就是左寶貴赴朝鮮平壤抗倭的前一年,他在奉天駐軍時帶領軍士重修遼河大堤。

據《費縣誌》記載:光緒十九年,遼河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決口。奉天北部石佛寺一帶的32個村屯和8萬多畝良田被淹。左寶貴得知這一情況,立即帶人到災區視察。一路上,只見房屋倒塌,大片莊稼被淹,人心惶惶,哀鴻遍野。當天夜裡,左寶貴在油燈下奮筆疾書,向奉天府反映情況並請求救濟災民。左寶貴的請示報告很快得到了批准,災民得到了救濟。

幾天後,石佛寺村村長康均慶等人代表32個受災村屯,將一份請求重修遼河堤防的文書交給了左寶貴。左寶貴立刻把文書呈報到奉天府。奉天府總理營務處派人調查屬實後,責令左寶貴率領清軍馬步兵營負責修築遼河大堤。當時,當地百姓已無力出錢出工。所以,雖然遼河大堤工程浩大,卻沒有向百姓攤派一分錢和一個工,全部工程都由左寶貴的馬步兵營修築。左寶貴帶領1000多名滿族、錫伯族和漢族官兵,幹了整整一個春天,終於完成修築堤壩的繁重任務左寶貴修築的這座大堤又高又寬,比原來被沖毀的民堤要高出幾倍,因而成了清代遼河南岸第一道名副其實的遼河大堤。

左寶貴在此修遼河大堤

左寶貴在此修遼河大堤

左寶貴在此修遼河大堤

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謝謝